今日(6月12日)上午,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漢召開,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獲2019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是湖北省最高科技獎項,設立於2000年。截至2020年,已有19位科技工作者獲得該獎項。
讓我們一起回顧那些燦若星辰的名字,他們是荊楚兒女科學進步的驕傲,是湖北在科技發展大潮中前進的底氣,激勵著無數後浪面向科學的星辰大海,一往無前。
2019年獲獎者
劉經南: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應用領域的開路先鋒
過去30多年,劉經南院士一直帶領團隊潛心研究北鬥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最終打破國外封鎖、實現國際領先。他在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衛星定位應用、軟體開發和重大工程應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特別是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技術(GNSS)應用和工程領域成就顯著。
「中國要建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應用軟硬體平臺」
上世紀90年代,GPS技術作為世界上第一種覆蓋全球範圍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國際上迅速興起。但長期以來,美國對其他用戶提供的,都是隨時可能加上幹擾的低精度信號。於是,劉經南提出,中國要自主建一個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應用的軟硬體平臺。
學習GPS的優點、彌補GPS的缺陷,劉經南和團隊建起中國第一個GPS國際永久跟蹤站。他結合中國實際,率先提出建立廣域差分GPS系統以對抗美國政府技術限制的思想,並制訂出建設中國廣域差分GPS系統的初步方案,研製出我國第一個GPS數據處理商品化軟體,一度佔領了國內80%以上的市場,並作為專有技術出口日本。
助力北鬥,助力湖北
同一時期,劉經南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將GPS技術與北鬥導航衛星系統緊密結合起來,為我國北鬥導航衛星廣域差分系統的建設,提供了最早的技術思路和技術方案。
20世紀後期,我國相繼發射為中國地區提供服務的「北鬥一號」和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的「北鬥二號」系統,這背後就有劉經南院士的眾多國際領先科技運用,如中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衛星導航數據精密處理軟體系統、分布式廣域差分系統技術體系、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無人值守連續自動運行的大壩GPS自動監測系統等等。
為了實現北鬥系統高精度服務能力,劉經南帶領團隊,提出了建設國家地基增強系統的創新方案,並在湖北省建立了國內首個省級區域的北鬥地基增強系統。
為了讓北鬥服務產業和用戶,劉經南院士又發起成立武漢導航研究院、研發湖北第一顆北鬥多模多頻高精度晶片,助推湖北省位於北鬥晶片產業的第一陣營。
如今的北鬥實現了釐米級位置精度和亞納秒級時間精度的獲取,趕超美國GPS,精度達到了世界前三,在全球40多個國家被廣泛應用。
2018年獲獎者
馬偉明:讓中國潛艇用上「中國心」
馬偉明帶領團隊,研製出了世界首臺交直流雙繞組發電機系統,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難題,解決了我國艦船動力系統的心臟病。該產品2002年通過鑑定,正式生產裝備部隊。從此,中國潛艇真正擁有了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的「中國心」。
2017年獲獎者
鄧秀新:柑橘院士,心繫农桑
雖然世界柑橘起源於中國,但是由於科技的落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柑橘的品質都遠不如國外的進口品種,農民種植積極性並不高。鄧秀新和團隊培育出無核品種,完成世界首張最完整甜橙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在品種改良上取得一次次重要突破。得益於近十年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快速發展,中國柑橘產量迅速增長,佔到全球總產量三分之一,真正走向世界。
2016年獲獎者
陳孝平:打破肝臟外科禁區的「刀尖舞者」
肝臟外科過去被戲稱為『開關外科』,醫生手術打開後發現病變無法切除,無計可施就只有關上。陳孝平打破了數個肝臟外科的禁區,首創了「陳氏三法」等手術方法,相關的研究成果均已應用於臨床並推廣到全國,數百萬患者因此受益,極大地推動著中國肝臟外科的迅猛發展,為世界肝膽胰治療作出了自己原創的貢獻。
2015年獲獎者
桂建芳:讓人人都能吃上魚
桂建芳是業內公認的魚類細胞工程學術帶頭人,2009年以來他在湖北及全國各地進行了30餘次異育銀鯽「中科3號」繁育和養殖技術培訓,培訓的漁技人員和養殖戶達2600多人次,為保障湖北淡水漁業第一省的全國地位作出了持續貢獻。
2014年獲獎者
鈕新強:把人民的重大工程設計好
鈕新強先是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負責人之一,後又主持設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他負責或主要參與了三峽、南水北調中線、金沙江烏東德、烏江構皮灘、清江水布埡、西藏普蘭等十餘項大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主持的「三峽雙線五級船閘設計」獲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負責或參與了30餘項重大工程技術、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研究。
2013年獲獎者
陳煥春:養殖戶的守護神
陳煥春是我國獸醫界的第三位院士,2001年,他主持完成的「偽狂犬病鄂A株分離鑑定、分子生物學及綜合防治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我國暴發高致病性禽流感,陳煥春被任命為國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揮部攻關總體專家組組長,與研究團隊一起研製了10多種快速檢測試劑,為禽流感防控提供了有效工具。
2012年獲獎者
秦順全:攻克無數橋梁建設技術難題
秦順全長期從事大型橋梁的設計、施工技術工作,為中國橋梁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主持了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多座代表世界領先水平的超大型橋梁的設計、施工技術工作,主持了蕪湖長江大橋、海口世紀大橋等的設計和青藏鐵路拉薩河特大橋等的施工技術工作。創立了橋梁分階段施工的無應力狀態控制法理論,應用於國內外30 餘座大跨度橋梁施工中;創新了大型橋梁結構工廠化、標準化施工方法,推進了跨海長橋和鐵路客運專線橋梁整體預製、架設技術的發展。
2011年獲獎者
段正澄:伽馬刀發明人
段正澄院士生前一直工作在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的教學與科研一線,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於國家重要需求的自動化、數位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先後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4項;2011年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發表論文200餘篇。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湖北省勞動模範、湖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他所領導的教學與科研團隊,1993年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並獲得「五一」勞動獎狀。
2010年獲獎者
姜德生:站在光纖傳感技術的制高點上
姜德生一直從事光纖傳感新技術的研究。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和省部科技項目20餘項,經過學科交叉與技術集成研究與開發出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特別是在光纖傳感敏感材料製備、光纖傳感器的精密加工、工業化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中國國內光纖傳感技術領域唯一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光纖傳感技術的產業化;打破了中國國外技術封鎖,形成了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套生產技術與裝備,為中國眾多行業和重大工程及軍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傳感技術。
2009年獲獎者
徐衛林:讓羊絨面料像絲綢般軟滑
徐衛林被紡織業界譽為技術領軍人物,專心致力於紡織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技術的研究。他發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可以紡出世界上最細的紗、最薄的面料,打破了高檔西服面料依賴進口的局面。這項技術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年獲獎者
張啟發:培育綠色超級稻
張啟發院士是國際著名的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同時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長期致力於水稻功能基因組和遺傳改良研究,在水稻功能基因組、雜種優勢的遺傳分子基礎、「雙水雙綠」等研究工作中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從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並實施了「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綠色超級稻」戰略構想,為推動「綠色超級稻」的培育和產業化進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7年獲獎者
朱英國:農田院士,水稻候鳥
朱英國院士生前始終堅持在科研教學第一線,堅持走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相結合的道路,堅持育種材料源頭創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選育雜交水稻新品種相結合,合作育成水稻紅蓮型、馬協型兩種新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及多個光敏核不育系,紅蓮型、馬協型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實現了產業化,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2006年獲獎者
餘少華:實現中國電信標準制定零突破
餘少華長期從事光纖通信與網絡技術研究,在網際網路和城域網項目研發第一線完成了多項重要國家項目。在不到8年時間裡,他獨立提出3項網際網路的重要國際標準,並獲得國際電聯批准,實現了中國在主導制訂電信技術標準上零的突破。以唯一完成人獲得發明專利12件、美國發明專利2件,他主持的研發項目多次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2005年獲獎者
鄭守仁:工地院士,三峽之子
鄭守仁是三峽工程的工程設計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負責烏江渡、葛洲壩導流、截流設計、隔河巖現場全過程設計,1994年起負責三峽工程設計。他長駐施工現場,及時解決許多與設計有關的技術難題,為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及圍堰設計施工、隔河巖工程質量優良、提前一年發電和三峽工程設計、施工作出了貢獻。
2004年獲獎者
桂希恩:中國愛滋病高發區的最早發現者
桂希恩教授長期從事血吸蟲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寄生蟲病、愛滋病等傳染病的防治研究工作。2004年,桂希恩因在中國愛滋病防治工作上的傑出貢獻,成為第4個「貝利-馬丁獎」的獲得者,並被選為CCTV「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衛生部和教育部先後授予他「白求恩式的醫務工作者」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2003年獲獎者 從缺
2002年獲獎者
李德仁:首創「李德仁方法」,解決測量學百年難題
李德仁是國際著名地球空間信息專家。在地球空間信息學的理論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為我國成為世界本領域三強之一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主持首創從驗後方差估計導出粗差定位的選權迭代法,被命名為「李德仁方法」。1985 年,提出包括誤差可發現性和可區分性在內的基於兩個多維備選假設的擴展的可靠性理論,解決了測量學的一個百年難題。90 年代以來,提出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推進遙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 3S )的集成與應用。進入 21 世紀,倡導和推進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運營,提出廣義和狹義空間信息網格的概念與理論,推進數字地球和智慧地球的建設。
2001年獲獎者 從缺
2000年獲獎者
傅廷棟:雜交油菜之父
傅廷棟是新中國第一名油菜遺傳育種專業方向的研究生。他專注雜交油菜育種60餘年,帶領團隊培育近60個油菜品種,被稱為「世界雜交油菜之父」。
趙梓森:中國光纖之父
趙梓森是我國公認的光纖通信工程技術的主要奠基者,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1976年,趙梓森在武漢拉出了中國的第一根光纖;1982年,他又在武漢實現了中國的首次光纖通話。中國信息產業革命的大幕,由此揭開。
「楚才在鄂,楚才興鄂,惟楚有才」
科學研究的道路
總是布滿荊棘、充滿挑戰
此時此刻,無數科研工作者
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在各個領域裡探索、前行
他們是湖北最該追的星
向所有科研工作者致敬
(湖北廣電融媒體 蘇逸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