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幾十年,連泡泡糖都不會吹?真實原因不是你太笨

2020-12-24 單親媽媽快樂育兒

我小的時候特別愛吃泡泡糖,嚼得可帶勁,連上課都捨不得吐出來。我們那時候泡泡糖不僅要會往外吹成大泡泡,還得往回在嘴裡嘬出小泡泡,小泡泡一破,清亮催生的響聲,那是你的勳章。泡泡糖實在嚼得發苦,吐出來和橡皮泥和在一起,大拇指和食指按壓混合物能拉出極細、極輕的絲,輕到飄了起來。小夥伴們經常湊在一起比誰吹的更大?誰的更響?誰的絲拉出來飄得最久?現在想來都是美好的回憶。

泡泡糖是童年神物,對於泡泡糖,沒有一個孩子不會吹,所以我一直覺得孩子對於泡泡糖,從來沒有會不會吹的問題,只有錢夠不夠,能不能吹上的問題。

吹泡泡糖其實是一門「技術活」。

一件小事的發生,讓我意識到吹泡泡糖也是一門「技術活」。

小的時候我家是批發煙花爆竹的,我們家這個生意給我帶來不少童年利好,小夥伴們誰不捧著我,到了快過年的時候,我就當著他的面放各種炮仗,饞死他!平常對我好的,自然心情一好就隨手「賞」了。

我們家的生意是很多小夥伴羨慕的,但是我更羨慕的是我鄰居阿姨家的——批發零食,她們家在我小的時候看來,那是天堂般的存在,一進她們家的鋪子,我覺得空氣都是香的(香精味),她們家的泡泡糖都是論盒、論箱批發,我經常想,我要有這麼一盒泡泡糖,那不比我的小炮仗帶勁多了,那玩意畢竟是個季節貨!

鄰居阿姨很厲害,老公是弱視,基本看不清,家裡家外都是阿姨挑了起來,不僅如此,她還很有趣,有一段時間,阿姨經常會給吃泡糖吃,條件就是我要吹教會她吹泡泡糖。我剛聽到這個「買賣」的時候,高興壞了,這太簡單了!

教了兩次以後我就發現不對勁了,這阿姨也太笨了,怎麼教也教不會,我都說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把泡泡糖嚼軟了,然後一邊放在牙齒的外揚,用舌頭抵住下顎骨往外吹就行了。言傳身教多次,但是阿姨就是死活學不會,不是把泡泡糖吹到地上,就是啵的一聲泡泡還沒出口就破了。

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了——儘管泡泡糖很誘人,但是阿姨實在太「笨」了!

不是大人太笨,而是孩子太聰明。

長大以後,我越來越發現,大人太笨,而是孩子太聰明了,很多事情他們看幾眼,上上手就會了,他們學東西太快了,快到我以為讓人覺得他們天生就會。

我媽媽小的時候都沒見過自行車自然也不會騎,有的時候去不遠的超市,騎個自行車是最方便的。她要我教她騎自行車,我也是教了很長時間,她也沒學會。我扶著自行車的後座,叫我媽先騎起來,然後鬆手,但是我媽就像有預感一樣,只要我一鬆手,她立馬驚慌失措地從車上跳下來。所以她一直沒學會。我斷斷續續教了我媽騎自行車騎了兩年的時間,都以失敗而告終。我媽經常覺得遺憾:「如果我會騎自行車,那個超市的菜是最新鮮的。」

反觀我兒子,我和他天天在一起,我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會騎自行車的,印象中,好像給了他一輛自行車,他就騎上了,根本不存在會不會騎這個問題。

不僅如此,他還會玩平衡車,那種我覺得下一秒就要摔的東西,他玩得相當溜,我眼熱的要求他教我,教了幾次我怎麼也學不會後,他踏車揚長而去,給我扔下一句:「媽媽,你真笨!」

孩子能無師自通的吹泡泡糖,踩上自行車就會騎、玩平衡車,他們是什麼時候學會的?學習能力到底有多強?潛力到底有多大?這個迷其實都藏在孩子的敏感期裡。

兒童心理學家蒙臺梭利說,兒童的成長就是一個敏感期接一個敏感期。

這個敏感期孩子可能在意的是關注自我;下一個敏感期可能關注的是秩序;下一個敏感期,可能關注的是空間、觀察能力...

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會有不同的表現,我曾在網上看過一個例子,一個三歲的孩子拉了粑粑,媽媽幫孩子衝廁所了,孩子嚎啕大哭,原來孩子覺得這是我的粑粑,應該我來衝,這時候孩子已經產生了自我意識,他對「我的、你的」非常敏感,正值關注自我的階段,有此行為其實是很正常的,但是這種事情發現在自己孩子身上,估計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吧。

尊重孩子珍貴的敏感期

孩子的敏感期很珍貴,在敏感期內他會把自己的問題探求清楚,經常會做出「我的粑粑必須我來衝」這種大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這時候如果家長如果錯過了哪個敏感期,如果你阻止了這個敏感期階段孩子對外界的探索,孩子有可能就永遠失去這部分能力了。

現在想來和鄰居阿姨吹泡泡糖以及媽媽學騎自行車是一樣的道理:什麼時候幹什麼時候的事兒,錯過那個年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才能學會,甚至有可能花費大量的精力都學不來了。

閱讀領跑人樊登在其著作《讀懂孩子心》中說,父母想要理解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兒童敏感期的提出並不是近期的概念,蒙臺梭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來寫成書了,只要父母們願意看,知識就在那裡。

孩子在生活中存在各種問題,敏感期孩子又存在各種難以理解的行為,父母如果不學習就難以分辨孩子哪些行為是值得放任、哪些是需要管教的。

對於孩子敏感期的行為,父母們如果碰上不能理解的事情,一定要去理解孩子,不要用你自己的判斷去誤傷了孩子。

臺灣作家林清玄小的時候坐在田邊發呆,他媽媽擔心的坐在他後面看了他一下午,流了一下午的淚,心想這個古怪的孩子長大以後,可怎麼辦呢!後來林清玄天黑了從外面回來,媽媽就問他,你坐在田埂上想什麼呢?

林清玄說:我在等煮飯花開(紫茉莉)。原來林清玄聽說煮飯花是在黃昏時開的,不相信就坐在田埂上等了一下午,確定了確實是在黃昏時開,才高興地回來了。後來林清玄成了一名作家,他寫的文章細膩淳樸,對生活和人性觀察細緻入微,想來和他小的時候在觀察的敏感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本身是一本豐富又有趣的書,父母要學著去觀察和欣賞孩子,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增加對孩子的了解,增加為人父母的格局,父母格局小,才總感覺孩子衝出格局,做出難以理解的事情,殊不知這些都是正常行為,如果父母知識淵博、格局夠大,孩子在父母的認知範圍內,父母才能去理解進而去尊重孩子,孩子也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導。

相關焦點

  • 泡泡糖之戀
    有一次跟媽媽回上海探親,看見鄰居家的小姐姐嘴裡在不停咀嚼著,不一會「啪」地一聲嘴裡吹出一個白色的大泡泡!簡直太神奇,太有意思了!小姐姐見我在看她後,慷慨地送了我一根長長扁扁的「糖」。我接過後愛不釋手,看著糖紙上扎著蝴蝶結的小女孩,嘴裡吹著大泡泡,真漂亮!我小心地剝開糖,把泡泡糖紙折好,放在口袋。這個小姐姐告訴我,這個糖叫「泡泡糖」,就是她嘴裡這個可以吹泡泡的糖!看著我有點發愣,不知所措的。
  • 泡泡糖貼紙,是國潮old school風的紋身啟蒙
    本文經「 跳海大院」授權轉載,原標題《泡泡糖貼紙,是國潮old school風的紋身啟蒙》作者:院辦碳酸狗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許多年後,站在小賣部前看到泡泡糖時,你還是會回憶起數年前,自己氣沉丹田,鼓足腮幫子與朋友進行吹泡泡大賽的下午:為了吹出更大的泡泡,每個人都有自己秘不外洩的武功秘籍和流派
  • 三歲和老鼠米倉作伴,吃同學嚼過的泡泡糖,如今活成最通透的女星
    傅首爾說「沒有那個粗糙的我,就沒有今天閃光的我」,她花了整整36年的時間才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樣子,而一路的艱難或許從三歲時候第一次見到米倉中的老鼠,她就已經意識到了。傅首爾出生後不就,她的父母就離異了,在她童年的印象中媽媽總是哭,總是用最差的詞形容她父親,這也讓傅首爾一度覺得自己是拖油瓶。
  • 小時候經常吃的泡泡糖,你還記得幾種?
    ▲益能片王,初中的時候上課會偷偷吃一顆在嘴裡,有點像木糖醇的口感,吃起來甜味不算太濃重。 ▲這個泡泡糖可能很少有人見過吧,有點像口香糖,雖然吹出來的泡泡不是很大,不過也挺好吃的。
  • 衝最濃的麥乳精,吹最大的泡泡糖……
    幾十年前,一塊包裝簡陋的水果糖足以讓小孩子高興半年,冬天裡的一串冰糖葫蘆,甚至有可能成為他一生難以忘卻的記憶。如今,為了這稍縱即逝的幸福感,中國人一年要花掉2萬億人民幣,各種網絡平臺上,有關零食的話題,也總是流量擔當。這一切的變化,就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01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零食的?
  • 當00後嚼著木糖醇時,你會不會想起下面這些童年的泡泡糖呢?
    只是當00後嚼著木糖醇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當初陪著自己度過童年的泡泡糖呢?第一款對於80後的孩子來說,可以說是童年的最佳回憶了吧?它和現在的木糖醇,口香糖不一樣,沒有獨立的包裝,是一股腦的被裝在一個罐子裡面的,一顆一顆的,有各種不同的顏色,外形看起來有點像西瓜,叫做西瓜泡泡糖,80後小的時候,它只賣一毛錢一顆。
  • 商店中消失的兩款泡泡糖,都是90後童年最愛,一款像籃球!
    而泡泡糖之所以會受到那麼多人喜歡,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那就是它的味道非常的香甜,其次那就是它比較好玩,能夠在一邊吃,一邊吹出大泡泡。所以在學生時代時,我們就會買上一些泡泡糖,然後大家一起比吹泡泡,這個可以說是每個人童年時,都會經歷的歡樂時光。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商店之中,已經是有兩款泡泡糖消失不見了,所以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 《網球王子》丸井文太的50個秘密,喜歡吃泡泡糖,好友是胡狼桑原
    5、丸井文太第一次吃泡泡糖時曾夢想自己開一家泡泡糖公司並初次嘗試做泡泡糖,結果發現原來泡泡糖裡要加不少添加劑【在家裡做泡泡糖幾乎不可能。】10、丸井文太並不是不會數學,但是要花費大量腦容量來進行邏輯演算,要出力,所以不怎麼願意做數學題。
  • 《網球王子》丸井文太的50個秘密,喜歡吃泡泡糖,好友是胡狼桑原
    4、丸井文太第一次做的蛋糕是在10歲生日上的奶油蛋糕,但是結果就是上面的奶油被用來抹臉了。5、丸井文太第一次吃泡泡糖時曾夢想自己開一家泡泡糖公司並初次嘗試做泡泡糖,結果發現原來泡泡糖裡要加不少添加劑【在家裡做泡泡糖幾乎不可能。】
  • 神奇寶貝:被吹噓的4大神獸,一個被吹幾十年,小智最愛ta
    導語:神奇寶貝:被吹噓的4大神獸,一個被吹幾十年,小智最愛ta大家喜歡的神奇寶貝是一部冒險題材的動畫,現在動畫中出現的神級別的寶貝已經知道有八種了。其中大部分的寶貝都是野生的,只有那些超強的訓練家才可以把寵物修煉到這種級別。就像是訓練家達克多,他就有神級別的寵物。
  • 一塊泡泡糖引發的思考:孩子想和小夥伴相互請客,你怎樣說「不」
    抑或是怎麼說「不」,剛剛,一塊泡泡糖引發了我的思考。逗逗愛吃泡泡糖,而且吹出的泡泡比大蘋果都大。今天傍晚,逗逗還像往常一樣興高採烈推著自行車回家了,嘴裡還嚼著泡泡糖,大聲說「奶奶,我的好朋友凱文的爸爸給我買的泡泡糖」,我一愣,這是頭一回,逗逗吃小夥伴家長花錢買的東西,我心裡不滿意,但沒有長篇大論說他,只是說,我覺得這是不對的,等媽媽回來你和媽媽說一下這件事吧,逗逗說,媽媽會生氣的,媽媽不讓我吃陌生人的東西,奧,那你幹嘛還讓人家買呢?我想吃,你看我吹的大泡泡多大呀。
  • 盤點8種兒時的零食,吃過的人都已經幾十歲了,你還記得它們嗎
    小時候讀書那會兒,別的小朋友都是1毛或者5毛的零花錢,甚至沒有零花錢。家裡條件在鎮上算是比較優越的,和別的小朋友一比較,身為「土豪」的我一下就彰顯了我的不同,每天生活費3塊大洋!每天下課跟我混的小弟可多了,一起衝向小賣部買各種各樣的小零食吃。至今都很懷念那段無憂無慮的美好生活。小時候各種各樣的零食,雖然沒有現在這樣琳琅滿目,但也是格外的多。重要的是很多零食都有獨特的味道,讓人印象深刻。
  • 孩子語文教不會:孩子很聰明,你的方法很笨!
    平時接觸很多家長,都不免會和樂學君訴苦:自己孩子的語文怎麼都學不好。 他們喜歡拿數學和英語對比,經常說的一段話是:數學那麼難,多做點題就能學會,英語也比語文難呀,報個培訓班也能有效果,怎麼語文就學不會呢?
  • 十年時間,「泡泡糖」都發生了哪些變化?90後見證了一切…
    嗨大家好啊,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泡泡糖」。小時候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泡泡糖了,一吃就變軟,不像那些糖果一咬就碎,吃著吃著就不見了,泡泡糖不僅可以吃很久還可以吹出又大又圓的泡泡,吧唧一聲響得不得了,惡作劇的時候就經常會用到泡泡糖,在別人吹吹炮炮的時候,直接一巴掌糊他一臉,把吃完的口香糖粘在板凳上,別人一坐就黏一屁股等等。
  • 國服第一瘋狂連跪幾十把 原因竟是這樣?
    全民聰全蛋就有著國服第一千珏之稱,不過就是這樣的國服第一前一陣竟然連輸幾十把,讓人疑惑不已。翻查聰全蛋戰績就可以看到,基本全是紅,偶爾才會出現一兩把勝利,甚至連英雄也不是常用英雄。原來聰全蛋為了節目效果經常會打一些低端局,可是自己分又太高了,無奈之下耿直的聰全蛋就選擇了連輸來掉分。看著聰全蛋用這種笨方法去取悅觀眾,莫名地有點心疼。聰全蛋帳號戰績成就,這樣的號得花了多少心血了啊。
  • 韓劇又推出一種「泡泡糖之吻」,好汙,但還是好浪漫
    還記得《那年冬天風在吹》裡的棉花糖之吻嗎?還記得《秘密花園》裡的咖啡泡沫之吻嗎?為情侶貢獻多種浪漫吻法的韓劇如今又推出新吻法——泡泡糖之吻。女主吃著泡泡糖吹著泡泡,讓男主看得入了神,隨即一把拉過女主親上去,將女主口中的泡泡糖截留到自己口中後,又調皮地吹起了泡泡。看到這一幕,只想說,好汙!但還是好浪漫!用手捂住眼還要忍不住透過手指縫看!
  • 鬼谷子告誡:做人不能太老實,你不是笨,只是不會揣摩別人的心思
    在交談中我們似乎都有這樣的心理,總是試圖用我們的觀點去說服別人,但是,即使自己再努力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就是我們不了解對方,不理解對方的心理,他或許知道你的目的,但是,你的言語卻對不上他的觀點。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不論你如何付出,別人不僅不理解,還有可能讓別人憎恨你。所以,「足夠了解」這幾個字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不管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他只會聽他想聽的,你說的對他來說不是廢話,能對他有用,那就是你的智慧!對此鬼谷子打了一個比方:釣魚。
  • 「藕餅」日常:申公豹教敖丙練毽子,餅餅惡龍咆哮,太笨了學不會
    哈嘍大家好,歡迎小夥伴們跟傻強一起磕「藕餅」,在這一次給大家帶來的「藕餅」日常當中:申公豹教敖丙練毽子,餅餅惡龍咆哮,太笨了學不會!示範了很久之後,因為申公豹是貓科動物,所以動作十分靈活,對於玩毽子更是得心應手,都不用注意,閉著眼睛背著手都能踢得很好!只不過當他讓敖丙試一試之後,就非常懵了!
  • 挺林佳龍 臺大教授:臺灣人都是媽寶?到底是太笨、還是太懶?
    林佳龍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省道5號創下歷年端午連假塞車最高紀錄,臺交通主管部門負責人林佳龍一句「當個聰明用路人」,引起外界炮轟是失言。林昨天表示,說法並非歸責任何人,而是請用路人與交通部門一起透過智能交通改善省道交通,若有語意不精確的部分,願意修正說法。
  • 你知道童年美食辣條、泡泡糖、果丹皮英文怎麼說嗎?
    今天過節,多兒帶大家回憶殺,盤點那些年小賣部最暢銷美食的英文名。辣條 一手扯辣條,一手拿汽水,這是多少人回憶中的童年啊!這麼多年過去了,辣條在大家心目中小賣部「必買零食」的地位仍舊不可撼動。大辣條、大辣片、手撕素肉等各式各樣的產品都被統稱為」辣條「,是用麵筋製作的麻辣食品,好吃程度不僅徵服廣大中小學生,還極具有世界影響力,BBC就曾專門拍攝紀錄片介紹辣條。在紀錄片中,辣條直接被稱為latiao,在解釋的時候可以說spicy gluten,也就是麻辣味的麵筋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