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意識是動物本能,是一種「自然」行為,是在「自然」基礎上的「自覺」行為。
自然是指「天然;非人為的」,也就是說:自然指相對於人主觀意識的客觀存在,也指非人為的本然狀態。自覺則是指內在自我發現、外在創新的自我解放意識,是人類在自然進化中通過內外矛盾關係發展而來的基本屬性,是人的基本人格。
通過「自然」與「自覺」的定義,不難得出這樣的理解:動物本能具有天然性,不帶有「人」的理性特徵;道德(這裡主要指孝)是人類在自然進化中形成的一種特有屬性,是人類的一種自我意識。
下面我們來看看人類是如何形成「自覺」的孝意識?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在自然界中某些動物具有一定的合群性本能,即社會本能,比如: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獲得快樂、面對危險發出警報、採取各種方式保護或者幫助同伴等,人類天生具有這種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社會本能,人類道德品行產生的自然根據就存在於這種社會本能中。他說:「種種社會性的本能——而這是人的道德組成的最初的原則——在一些活躍的理智能力和習慣影響的協助之下,自然而然地會引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一條金科玉律,而這也就是道德的基礎了。」這些合群性本能,其他動物也具有,為什麼其他動物沒有形成「自覺」呢?回答這一問題的是馬克思,他說:「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已和動物區分開來。」
勞動在人類道德產生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像彭林教授說的那樣:「歸根到底,正是勞動使人成為道德的主體,促成了人的道德需要,例造了道德產生的必要性和動力。生產勞動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會基礎和決定因素。」在生產勞動中,人自身的身體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腦和感覺器官。大腦的發育使得人對於外在的東西有了「印象」,長此以往,這種「印象」在量上和質上不斷地積累和提高,人類使產生了最初的識。
人類原始意識產生後,人的「報恩」就不再是一種低級的純粹的條件反射,不再完全是「自然」行為了,而是基於此的「自覺」行為。人類開始意識到:從小都有一個人(母親)在愛護著自己,當遇到危險時,她保護著「我」;當飢餓時,她拿東西給「我」吃;特別是當看到其他小孩的生命誕生於他(她)的母體,自己的生命來源問題也就十分清楚了;等等,這些意識是一種自然和自覺相互交織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認知。
如果說動物報恩僅僅源於一種感恩意識,那麼人類報恩既是一種感恩意識,也是一種知恩理性;從報恩方式上看,動物報恩僅僅局限於自己吃飽後把剩餘吃的東西送給報恩對象,人類報恩有理性支配,可能自己沒有吃飽或者餓著肚子,而把食物留給報恩對象;從報恩內容上看,動物報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保護安全和留送食物,人類報恩內容遠遠超越了這些內容,比如情感安慰、助人成功、送衣送物、經濟事業、政治文化等。
總之,人從動物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有理想的動物,人作為天地間最高級別的生物,是有感情有思維的,是理性的存在。《尚書泰哲》上說「惟人,萬物之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我們把人類對父母和長形的這種「知恩、感恩和報恩」的獨特情感體驗和行為方式稱為「孝」。由此可見,人類孝意識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使開始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