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歌人身著小袿,男性歌人身著狩衣,在溪岸兩側緩緩落座。席上放置作和歌的短冊、筆墨硯,以及數朵用於標記已飲羽觴的菊花。身著水幹的童子,將盛放酒杯的鴛鴦狀羽觴於小溪上遊放出,使其順流而下。沿岸歌人取酒一飲而盡,著墨揮毫,寫下一首和歌。
蔣楚珊
日本京都城南宮神苑平安庭內,7名身穿日本平安時代服飾的歌人,臨水而坐,盛酒的羽觴順流而至,歌人取杯暢飲,而後提筆作和歌一首,最終由兩名童子收集詩箋,交神職人員朗詠。
這是日前在京都城南宮舉辦的曲水宴儀式。「引以為流觴曲水,列作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般在《蘭亭集序》中所記載的風雅之景,在中國已不多見,但如今每年都在日本生動再現。
除了祭祀神靈外,曲水宴還是展現承襲自漢詩的日本本土化詩歌和歌文化的好時機。
魏晉之風傳日本
坐在平安庭內,目之所及遍是深深淺淺連片的翠綠,粉黃色的花點綴其間。流水從累疊起的石頭上一瀉而下,匯流成蜿蜒的小溪,大大小小的石塊在兩側形成了溪岸,清脆的水流聲在庭內蕩漾,與曲調悠揚的箏樂形成一場默契的合奏。
女性歌人身著小袿,男性歌人身著狩衣,在溪岸兩側緩緩落座。席上放置作和歌的短冊、筆墨硯,以及數朵用於標記已飲羽觴的菊花。身著水幹(一種禮服)的童子,將盛放酒杯的鴛鴦狀羽觴於小溪上遊放出,使其順流而下。沿岸歌人取酒一飲而盡,著墨揮毫,寫下一首和歌。
「近50年來,京都城南宮每年都會在4月29日和11月3日舉辦曲水宴儀式,復原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正式宴會活動。參與儀式的歌人都是來自京都、大阪、兵庫等地的歌人協會代表。」城南宮負責人鳥羽重宏介紹說。2019年4月29日當天,參加儀式的人數超過800人,現場座無虛席。
鳥羽重宏表示,把曲水宴作為歷年活動,是希望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展現歌道的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大家可以在大自然中通過和歌欣賞大自然之美,這是曲水宴最大的魅力。」
4月1日,日本新年號「令和」公布,引發社會熱議。「令和」二字選自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中的《梅花歌並序》,和歌也因此備受關注。4月29日當天,曲水宴的歌題選擇了同樣出自《梅花歌並序》的「嶺雲」,歌人們以此為題,現場創作和歌。參與城南宮曲水宴儀式的歌人、京都歌人教會代表英保志郎認為,曲水宴儀式和歌題的出處體現了「中日文化共享」。
據鳥羽重宏介紹,日本全國有十幾個地方舉辦曲水宴,主要在神社、寺廟和公共場所舉行,其中京都有3處。他解釋說,在神社中舉辦的曲水宴是贈給神靈的儀式,因此和歌以詠頌自然、和平為主要基調。
魏晉文人詩酒唱酬的風雅文化傳入日本後,曲水宴逐漸成為日本貴族們正式的宴會活動。奈良時代,貴族們在曲水宴中主要吟誦漢詩。到了平安時代,日本人創造了平假名,貴族們開始通過模仿中國的五言、七言絕句,創作出五七調長短句形式的詩歌,並慢慢發展為日本本土的一種詩歌,即和歌。和歌的句式為「五-七-五-七-七」,由31個音構成。至今,傳統和歌的創作依舊離不開漢字和古日文。
4月29日當天,就讀於日本佛教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李璐茜特意身穿中國唐代(對應日本平安時代)服飾前來參加曲水宴:一身淡青齊胸襦裙,外披紗羅衫,腰垂淺藍色腰帶。同時,她還化上唐代女子的特色妝容:黛眉飛揚,眉間點花鈿,口脂不塗滿,嘴角兩邊點上淡粉色面靨,頭上梳著高髻,發的一側插步搖,另一側戴花。
李璐茜說,曲水宴傳自中國,體現參與者的文化修養,非常值得中國留學生來參加,可以從中觀察當代日本是如何傳承、保護和發展東方傳統文化的。「京都有很多文化祭奠與傳承的活動,很大一部分都源自中國。作為一種常識也好,一種文化修養也好,有必要讓更多的人去認識、了解、推廣和普及。」
傳統和歌的傳承
京都的城南宮、上賀茂神社、北野天滿宮3座神社每年都會舉辦曲水宴。2019年,日本公益財團冷泉家時雨亭文庫照例派出弟子,參加上賀茂神社的曲水宴。
冷泉家宅邸是目前日本唯一保留完整的公家(貴族)宅邸,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1981年,冷泉家時雨亭文庫成立,旨在對世代傳承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進行綜合性、永久性的繼承保存。冷泉家現存有5件國寶、47件重要文化遺產,以及數萬件從先祖輩保存至今的典籍和古文獻,其中多數是由歷代貴族和武士親筆抄寫流傳下來的。此外,冷泉家作為日本和歌之家已延續800多年,現在還在不斷開展繼承冷泉流歌道的相關活動,推廣普及和歌文化。
冷泉貴実子是冷泉家第25代女主人、冷泉家時雨亭文庫的常務理事。據她介紹,冷泉家時雨亭文庫主要圍繞保護歷史建築、保護繼承傳統和歌、推廣傳統和歌3個方面開展工作。現今,冷泉家有150名弟子,每月開展10次歌會。
以歌詠自然、和平為主要基調的傳統和歌,通過「季語」表現季節感。季語,即日本詩歌中要求必須出現的一個代表春、夏、秋、冬或新年的季節用語。冷泉貴実子說,和歌受中國漢詩絕句的影響,遵循寫詩需有題的原則,且創作時要使用固定的用詞搭配,「比如『清晨,草原上的露珠,蟲子在鳴叫』,通過這個場景可以感受到秋天的美麗。」在和歌季語中,露珠代表秋天,而露珠所對應的固定搭配,則是蟲子。這是古代日本宮廷歌人的傳統創作模式,冷泉流歌道將此繼承至今。
通過加入季語和統一的固定詞語搭配,讀者能在和歌中感受到同樣的氛圍,想像出一幅相應的春夏秋冬畫面。在冷泉貴実子看來,這樣一種共通的美,正是和歌的價值所在,「希望大家認識到和歌是日本文化的一個根源,和歌培育了日本人的審美觀,這種美學概念被應用到日本的工藝、繪畫等其他領域上,它們都是從和歌的世界發展出來的。」
為推廣傳統和歌,冷泉家仍保留與和歌相關的傳統年中儀式。每年七夕之際,冷泉家宅邸會舉辦「乞巧」歌會,150位弟子相聚一堂,在「水流之座」中創作、吟誦並互贈和歌。
近年來,冷泉貴実子也感受到人們學習和歌的積極性在不斷增加,「周圍(對和歌)的反應越來越熱情」,尤其是中學,經常邀請她或她的弟子前去作講座。她猜測,或許是歌會、曲水宴等活動通過電視得到了傳播,使得更多年輕人對此產生了興趣。「通過推廣傳統和歌,我們可以重新認識日本文化裡的『和』。」
現代和歌的多元化發展
英保志郎回憶,他在中小學階段就通過國語教學課接觸到了和歌,但是真正創作和歌是從大學加入短歌會後開始的。在他看來,如今,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口語化的短歌創作替代了傳統的日文古語和歌。
短歌是和歌的一種類型,明治時代後有了新的發展——現代短歌出現。傳統和歌強調遵循傳統的創作規則,能在集體中共同感受與分享;現代短歌則以個人感受為主,特點是自由表達。
「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成為了創作的前提。」冷泉貴実子評價道,現代短歌作為一種藝術而發展,表現與眾不同的個性和自我。
「回家的路上就能寫出10首,記在手機記事本上。」京都大學短歌會會長金山仁美表示,自己每時每刻都在想短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想通過短歌來表達。加入短歌會3年來,她已經創作了兩三百首短歌。
京都大學短歌會(以下簡稱「京大短歌」)已成立數十年,目前有會員約80人,包括已畢業的京大學子、來自奈良女子大學和京都女子大學等高校的學生,至今已發行25本短歌集彙編。
每月的最後一個周日,京大短歌都會舉行例行歌會,而在每年春夏時節,則與東京早稻田大學的本鄉短歌會等全國各地高校的短歌社團舉行合宿活動,交流學習短歌創作。
與其他高校的短歌會不同,京大短歌不採用打分評判短歌的規則,而是逐首閱讀並評析,最後再公布每首短歌的作者。對此,金山仁美認為,其他歌會或許是由於時間關係,無法賞析所有的短歌,「我們短歌會的主要目的是討論,所有的短歌都應該得到平等的評價機會。」
據金山仁美介紹,2010年以前,日本成立了短歌會的高校僅有京都大學和早稻田大學,從2010年開始,高校短歌會雨如後春筍般增加。對此,她引用一短歌雜誌中「社交平臺與短歌流行的關聯」的評論進行解釋:社交平臺上的短消息或許符合短歌的形式,短歌順應了短文社交的潮流。她還說,新興的媒介傳播平臺促進了短歌的傳播與交流:不需要出書,直接在網上發布便可以被人知曉,還能讓更多曾經獨自創作短歌的人通過社交網絡進行交流。
社交媒體傳播的多元化帶來了學習和歌的新高峰,同時,《歌牌情緣》等融入了和歌元素的動漫、遊戲等流行文化的傳播,也給和歌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但機遇以外,還有挑戰。
金山仁美回憶,初入短歌會,除她以外,會內都是四年級的學生,京大短歌出現了嚴重的斷層現象。除此以外,她發現,大家對於短歌的印象停留在中學時期所接觸的和歌,將教科書上的和歌等同於現代短歌,也因此認為創作短歌的人有些「奇怪」。
京大短歌沒有專業的指導老師,沒有固定的創作風格,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像進行自由創作。對此,日本奈良縣歌牌協會理事三瀦忠典分析說,網際網路的發展將短歌愛好者、學生群體和社會人士三者結合,但由於沒有專業的老師指導短歌創作,自由發展,因此很難形成獨特的風格。他擔憂,「短歌的風格相似,失去個性,原有的獨特價值被平均化了。」
京大短歌成員、奈良女子大學四年級學生西川堇則有不同的看法。在她看來,隨著社交平臺或大學短歌會的發展,更多的人即使沒有深入了解也可以參與短歌的創作,不遵循「五-七-五-七-七」的形式,或許會丟失了傳統文化,但也可能會創造出新的短歌風格。
西川堇說:「年齡大的人按照傳統格式來創作的較多。我們年輕人既有喜歡傳統的——所以傳統的和歌不一定會衰落或者消失,也有喜歡自由表達、不受『五-七-五-七-七』約束的,是多元化的。」
來源:2019年7月10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4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