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點兒想當然了。人類用上電燈的時間才1-200年,可是,在此之前,也有照明燈呀。況且,俗話說,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在發明燈之前,還有篝火以及松明、火把之類的照明方式。

最早的燈是天然的。皎潔的月光和滿天的星鬥,就是天然的燈。假設天氣不好,遮蔽了星月,那就只好忍耐漆黑的漫漫長夜了。
人類學會使用火之後,人造的燈就出現了。篝火,不僅僅可以用來取暖和烹飪食物,還可以用來照明和抵禦野獸的侵襲。後來,人類認識了油脂的燃燒特性,松明、火把以及油燈、蠟燭,也就陸續出現了。

長信宮燈是西漢時期的油燈。1968年,長信宮燈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的隨葬品。燈體通高48釐米,重15.85公斤。長信宮燈的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排煙道。
當然,古時的普通老百姓家裡,肯定用不起長信宮燈。不過,使用蠟燭,卻是很普遍的。晚唐的李商隱,就已經用上蠟燭為燈了。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這樣寫的: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為什麼要剪蠟燭呢?因為,隨著蠟燭燃燒的持續,燭芯需要時不時地修剪,才能達到最佳的照明效果。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天一黑就上床睡覺,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常見現象。首先,古時的鄉村,在平時,沒有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其次,老百姓不富裕,不捨得長時間地點燈;再次,白天勞作辛苦,早早就寢不也很正常嗎?至於說,有利於多生孩子,只是附帶的事兒了。
在古時,城裡的勾欄瓦肆、雅舍青樓,燈火通明也是常見的事情。你想呀,摸黑看戲和玩樂,顯然不可能,否則,燈紅酒綠一詞,從何而來?

在漆黑的夜晚,需要照明,古人當然也是一樣的。那時沒有電,自然就得想其他的辦法,難道沒有張屠戶,就得吃帶毛豬了嗎?另外,用不起就少用,也是人之常情。現在,我們搶著更換節能燈,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