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電,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覺?

2020-12-10 俚言雜談

您有點兒想當然了。人類用上電燈的時間才1-200年,可是,在此之前,也有照明燈呀。況且,俗話說,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在發明燈之前,還有篝火以及松明、火把之類的照明方式。

戶外篝火,就是人類自製的最早的燈

最早的燈是天然的。皎潔的月光和滿天的星鬥,就是天然的燈。假設天氣不好,遮蔽了星月,那就只好忍耐漆黑的漫漫長夜了。

人類學會使用火之後,人造的燈就出現了。篝火,不僅僅可以用來取暖和烹飪食物,還可以用來照明和抵禦野獸的侵襲。後來,人類認識了油脂的燃燒特性,松明、火把以及油燈、蠟燭,也就陸續出現了。

國寶長信宮燈,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

長信宮燈是西漢時期的油燈。1968年,長信宮燈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的隨葬品。燈體通高48釐米,重15.85公斤。長信宮燈的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排煙道。

當然,古時的普通老百姓家裡,肯定用不起長信宮燈。不過,使用蠟燭,卻是很普遍的。晚唐的李商隱,就已經用上蠟燭為燈了。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這樣寫的: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為什麼要剪蠟燭呢?因為,隨著蠟燭燃燒的持續,燭芯需要時不時地修剪,才能達到最佳的照明效果。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天一黑就上床睡覺,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常見現象。首先,古時的鄉村,在平時,沒有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其次,老百姓不富裕,不捨得長時間地點燈;再次,白天勞作辛苦,早早就寢不也很正常嗎?至於說,有利於多生孩子,只是附帶的事兒了。

在古時,城裡的勾欄瓦肆、雅舍青樓,燈火通明也是常見的事情。你想呀,摸黑看戲和玩樂,顯然不可能,否則,燈紅酒綠一詞,從何而來?

青樓紅燈,在古時很常見

在漆黑的夜晚,需要照明,古人當然也是一樣的。那時沒有電,自然就得想其他的辦法,難道沒有張屠戶,就得吃帶毛豬了嗎?另外,用不起就少用,也是人之常情。現在,我們搶著更換節能燈,也是同樣的道理。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電,難道古人們天一黑就睡覺?其實比你想像中快活的多
    ——《長恨歌》時代發展到了現在,電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東西存在。它已經和人類息息相關,沒有電甚至整個國家都會癱瘓。如果讓現在人去嘗試沒有電的生活,可能都無法想像。電的出現極大豐富了當今人們的生活,人們可以在夜裡工作、玩手機或者進行一些娛樂活動,甚至有通宵一說。那在古代沒有電的情況下, 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覺了呢?
  • 古時候沒有電,古人是如何過「夜生活」的?原來古人也不正經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需要電,如果家中有一天突然間停電了,那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難熬的,因為我們的娛樂幾乎離不開電,大多數的時間都消耗在電視、手機和電腦當中,沒了電我們就無法連接網際網路,我們就失去了娛樂項目,尤其是在晚上沒電的時候,最難熬,什麼都看不見,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去做,所以,電對於我們來說特別的重要,想像一下,在古代是完全沒有電的
  • 古時候沒有電,那他們一到晚上就睡覺嗎?不,古人也有夜生活
    那麼在古代,沒有電,更沒有電燈可以照明,那麼古人一到晚上是不是就只能睡覺了呢?畢竟他們有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其實不然,古人也是有著夜生活的。古人的夜生活和我們現如今的概念有所不同,他們不同於現代要活動到夜裡11點甚至是凌晨,他們的夜生活是從天黑以後到9點的。
  • 古代的時候沒有電,晚上要幹什麼解悶呢?
    古代沒有電,晚上黑燈瞎火的,他們究竟在幹些什麼呢?其實在古代,也要分窮人和富人。如果是富人,雖然沒有電,但是有蠟燭,有火把,都是足夠照明的。在保證了照明的情況下,他們還就是想幹啥幹啥,自由得很。「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官二代加富二代的貴公子晏幾道寫的這句詩,已經足夠表達出了富貴人家燈紅酒綠的浮豔生活。這種生活,絲毫不比我們現代人的夜總會差。
  • 科普:電是怎麼產生的?沒有電的生活會怎樣?
    相信很多朋友都會很好奇:電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短片吧:當然了,習慣了有電的生活,大家有沒有想過,沒有電的生活會怎樣?我猜啊,大部分年輕同志對沒有電的生活描述應該都是下面這樣子的:男:好煩啊,我們這棟樓停電了。
  • 睡覺時,頭朝哪邊好?古人早有了答案,一句俗語告訴你答案
    睡覺時,有人喜歡頭朝東睡,有人喜歡頭朝西,也有喜歡朝南朝北的。那麼,睡覺時,頭朝哪邊比較好呢?其實古人針對睡覺朝向,早就有答案,並還留下了一句俗語。睡覺時,頭朝哪比較好?睡覺時,其實頭朝哪邊都可以。非要選擇一邊的話,建議還是朝南或者朝北,這樣更順應磁場,睡覺質量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 古人睡覺時靠在石枕上,脖子本不疼嗎?是不是被電視劇誤導了?
    ——阿倫·尼文斯(美)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572,閱讀約2分鐘電視劇裡,總有男女主角突然從床上醒來,你會看到他們身後是一套瓷枕,以至於現在的人都以為古人一直在用這種硬枕,估計很多人都會驚訝,古人會不會覺得人?
  • 宋朝以前沒有棉被,冬天睡覺時古人怎樣禦寒?別小看古人的智慧
    引言:現在,北方過冬,幾乎家家戶戶都裝上了地暖,而南方的一些地區則是穿上了厚厚的棉襖,晚上睡覺時鋪上電熱毯,蓋上厚厚的棉被來禦寒。但是在我國古代,宋朝之前,棉被還沒有發明出來,古人在冬天晚上睡覺時是怎樣禦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古人睡覺時,靠的是石枕,他們的脖子不疼嗎?我們被電視劇誤導了
    你會看到它們後面有一套瓷枕,以至於現在的人們認為古人一直用的都是這樣硬的枕頭。估計很多人還會疑惑,古人是不是沒有想到隔膜人?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在真實歷史中,瓷枕雖然是用來睡覺的,但並不總是枕頭。畢竟古人也不傻。如果有軟枕頭,誰還會用硬枕頭來玩呢?。據說,古人之所以使用瓷枕,是因為先民使用的是石枕。
  • 古人也瘋狂!萬萬沒想到在古時候也有這麼多追星族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人也瘋狂!原來在古時候也有這麼多追星族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海外北經》 追星這個詞好像是近十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才開始流行開來的,唱歌的、跳舞的   原標題:古人也瘋狂!萬萬沒想到在古時候也有這麼多追星族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 看古人在夏天是如何對付惱人的蚊子
    兩千多年前《莊子·天運篇》裡就有「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這樣的描述,可見對於蚊子真是忍無可忍,痛恨之極,這種心情,今人和古人無異。既然是古老的蚊子,我們的先輩是如何開展人蚊大戰呢?古人的驅蚊之法都是來自實踐的總結,很多沿用至今。我們看看古人夏天是如何防蚊、滅蚊的?
  • 不怕吵著人睡覺嗎?
    古時候鄉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了就睡覺,雞叫了就起床。不知道幾點鐘了也沒啥影響啊,為什麼還要打更報時呢?難道不怕影響人睡覺嗎?事實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都是農民,他們聽不聽打更不會影響生活。這個時候普通人家就要熄燈睡覺了。亥時(晚上九點)二更的時候,打更人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手中梆子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這個時候是小偷和盜賊活躍的時間,這是在提醒大家小心盜賊。也是喊兩嗓子讓不法分子知道有人在巡邏,不要為非作歹。子時(晚上十一點)三更的時候,打更人喊「平安無事!」手中梆子一慢兩快。
  • 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是何意?古人的忠告
    中國有句俗語叫「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這是何意?古人的忠告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一千個人辛苦掙錢還不如一個人睡覺獲得的財富多。現代人理財講究「睡」後收入,也就是通過合理投資,財富才會如滾雪球般成倍增長,即便睡覺的時候,投入的資金也在噌噌往上漲,這就叫睡後收入。但是古代顯然沒有這種說法,古代什麼樣的職業能夠光靠睡覺,就比一千人勤勤懇懇工作賺的更多呢?
  • 古人在沒有現代科技產品的情況都在做什麼,其實古人在忙著健身?
    你現在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慨?全民健身這種口號是現代人提出的,但咱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身體力行,十分注重鍛鍊。雖然我們的古人在古時候沒有電腦,手機,但是他們可一點都不落後,他們可先進著呢。早早就意識到了健身的好處。
  • 古人睡覺沒有棉被蓋?那他們在冬天是怎麼度過的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有的人睡覺是沒有棉被可蓋的。那說到這,有人就會比較好奇,那古人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的?在古代,我們要把富人與窮人分開來講,他們蓋的被子是很不一樣的。富人一般蓋的被套,用的是綢緞,而且被子裡面的填充物,也基本都是保暖的產品,比如兔毛、羊毛等。
  • 古代沒有暖氣沒有電,零下幾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麼禦寒的?
    必須要說的是,今天最常禦寒的棉花,也非中國本土出產,而是起源於印度和阿拉伯,到了宋朝以後,才逐漸傳入了中原,因此古人講這種擁有良好保暖功能的植物取自「錦」的一邊,稱之為棉。在棉花尚未普及前,古人最常使用的,就要屬於動物的毛皮了,正如同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描述,「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而在中國東北的山林,也多有狐狸、狼等動物,皮草多出於此地,又或者是和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貿易,換取衣物。在宋朝的時候,隨著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的建立,大量牲畜以及皮毛被販賣至中原,不少宋朝人也開始喜歡穿氈衣起來。
  • 宋朝前還沒有棉被,那古人冬天睡覺怎麼禦寒?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它的原產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宋朝前並沒有棉花的記載,在漢唐期間,中國只有能夠填充枕頭的木棉,並沒有能夠織布的棉花,就連漢字也只有帶絞絲旁的「綿」,《宋史》關於棉花是這麼記載的:「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由此可見大概是南北朝宋初期時候傳入中國的,然而在宋朝前,古人並沒有棉被,那麼他們究竟是怎樣禦寒的呢?
  • 古人沒發明電,為啥知道打雷閃的是「電」,雷電到底是什麼?
    不管發明電之前還是之後,閃電都是叫閃電。古代人雖然沒有人造電,但電的概念還是有的。其實古人早就把快捷、發光、發熱的現象稱為電,並且有許多帶電字的成語,如風馳電掣,就出自於《六韜·龍韜·王翼》:「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 老話「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何解?沒看沒道理,其實字字珠璣
    俗語有云:「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第一層字面意思呢,實際上是說很多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掙得多,這裡的「一人」實際上是指祖輩先輩,「睡覺」是暗喻與世長辭,長眠地下。古時候自然科學發展沒有近現代發達,很多科學現象祖輩們不知道如何解釋,所以會有一些玄學出現,一部分在現代人看來屬於迷信,而另一部分實際上是有背後的科學道理的。
  • 古人為何說「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有何來頭
    然而,卻也有很多俗語極盡古人智慧,向現在的人們傳遞知識與信仰,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受益。俗語「千人掙錢,不如一人睡覺」是何意?它背後又有哪些深層次的東西值得人們去揣摩呢?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一千個人掙錢,不如一個人睡覺。如果真的如此去理解,那麼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