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光秀為什麼要背叛自己的主公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史上為後人討論最多的謎題之一。織田信長十分信任和看重明智光秀,光秀效忠信長十數年間,屢立戰功,也得到了很多賞賜擴大了自己的封地,也成為了一方諸侯。他甚至有資格率領信長的禁衛親兵,但是就在其他家臣討伐四方,信長身邊只有百人護衛時,他卻率領1萬人反攻信長所在的本能寺。織田信長帶著手下的百名守衛在上萬裝備精良的禁衛圍困下自知無力生還放棄抵抗焚火自殺。極有可能統一整個日本的織田信長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家臣反叛之下,這就是著名的「本能寺之變」。
隨後,明智光秀率領的軍隊在山崎與信長家臣羽柴秀吉、丹羽長秀等人的部隊發生了遭遇戰。明智光秀的萬人不敵對方的3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光秀本人雖得以逃脫,但是喬裝打扮想要從小路逃脫的光秀遭到了流浪農民武士的伏擊,戰國一代知名武將被一群攔路打劫的烏合之眾用竹槍捅死。在信長死後,光秀曾發出過一道詔書,讓諸侯都聽命於他,但是沒有人理會,叛變11天後就敗於曾經共事的其他織田家臣的手下,光秀短暫的政權史稱「三日天下」。歷史上對於明智光秀叛變的原因說法有很多種,但也無非是有私仇、公論兩大類,一個是光秀對信長本人懷恨在心,另一說法是光秀與信長理念相左,當然,這兩種原因可能都是存在的。
第一種,之所以說明智光秀對織田信長懷恨在心。首先,織田信長打下了明智光秀的故國美濃,而且在國家放縱洋人傳教。明智光秀本人可以說是一位十分守舊的舊貴族,他信仰佛教,對當時稱作南蠻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家的人保持著鄙夷的態度,而織田信長乖張的做法讓明智光秀十分不滿。後來又有說法稱明智光秀在作為織田信長的家臣多次被後者當眾毆打,而織田信長性格反覆無常,曾經在一次與丹波國的戰役中撕毀條約殺害了領主的兄弟,因此被作為人質的明智光秀的母親也被對方殺害,此後,光秀與信長兩人間接有了殺母之仇。
信長一向不信神佛,更是討厭宗教軍隊為非作歹,於是在圍攻僧兵時他放火燒毀了日本佛教的聖地比睿山,其中死傷無辜婦孺數萬,信仰佛教宅心仁厚的明智光秀非常反感信長的做法,而且他也因為勸誡此舉而遭到了毆打。當然,也有人說織田信長如此相信明知光秀,不可能無緣無故打罵自己信任的家臣。這些細節的部分都是後人所著,真假不明。但是兩人確實從性格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光秀和信長合不來也可以理解。
另一點的說法是雙方政治信念完全不一致,明智光秀一向支持幕府統治,擁護天皇,但織田信長不斷架空將軍的實權更是直接將末代將軍趕跑,他更是宣揚自己就是日本的王和天神。雖說兩人都是想統一那時戰亂紛飛的日本,但織田信長想要打破以往的政治鐐銬,而明智光秀希望重新振興幕府統治。而光秀叛亂前,信長在清理部分與自己理念不一致的家臣,已經有幾人被放逐,明智光秀曾經擔任議和的四國島也正在被織田信長攻擊,於是他覺得自己顏面掃地,並且和信長理念不合也極有可能是下一個被放逐的對象,綜合考慮之下,他冒險叛變。
明智光秀違背信長的命令,調轉軍隊,說出了可能是戰國史上最為著名的命令:「敵在本能寺!」。兩人大方向基本相同,卻在內部存在極大的矛盾,肯定會造成分裂。當然明智光秀也不可能完全沒有野心,在織田信長完全相信他,將上萬的精兵交給他時,面對眼前的機會,面對這個被全國稱作「魔王」的男人,他選擇了反叛以解除自己可能到來的危機和提高自己的聲望,日後好實現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雖說後世有許多人宣揚明智光秀的背叛是被信長所逼,但戰亂的時代很難說誰對誰錯,弱肉強食的年代一時刀俎一時魚肉,不管明智光秀為何叛變,對我們結局已經是註定的。歷史上的英豪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只能唱起信長最愛的「人間五十年」:人間五十年,與天地長久相比如夢又似幻,一度得道轉瞬生死,放眼天下,海天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