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什麼是合成生物學?作為21世紀初新興的生物學研究領域,合成生物學被認為是顛覆性的生物科技、探索生命的鑰匙。研究人員將「基因」連接成網絡,請細胞們來完成我們設想的各種任務。
想像一下,當我們向網絡加入人體細胞,就可以製成用於器官移植的完整器官,幫助有需要的病人們。
10月17日,四川科技館聯合電子科技大學為大家帶來了「2020周末大偵探——開啟合成生物學之旅」系列活動。活動中,電子科技大學iGEM隊員們運用合成生物學的知識,幫助廢紙脫墨、像拼積木一樣設計蛋白質。
iGEM是國際基因工程機器設計大賽的簡稱。這項比賽始於2005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創辦,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國際性學術競賽。比賽分為10個標準track(診斷、能源、營養等)和2個特殊track(軟體、開放),重視不同學科和生命科學間的交叉融合。
自2013年開始參加iGEM競賽以來,電子科技大學校隊共獲得了11枚金牌、2枚銀牌、6項提名和4項單項獎。在2019年賽事中,該校的兩支隊伍雙雙斬獲金獎,軟體隊獲得軟體組別的單項最高獎,實驗隊獲最佳硬體獎提名。
他們這次帶來的趣味科普活動,就是要讓小朋友們更好的了解合成生物學及iGEM比賽,鍛鍊小朋友們的創造力、開拓他們對微觀世界的認知。活動共分為三場,分別是手工課堂大冒險、模型展示、舞臺劇。
iGEM隊員們將生物酶法脫墨紙張的過程用舞臺劇的形式生動的展現出來。舞臺劇講述了公司工作人員將列印錯誤的紙張丟棄,夜晚紙張們都變成了紙精靈,他們發現有一些小精靈身上有不乾淨的墨跡,於是他們叫來了纖維素酶、木聚糖酶、脂肪酶、漆酶幫手,將小精靈身上的墨跡擦去,小精靈重新煥發光彩。
在蒲公英創客學院,走廊上擺放著的蛋白質模型吸引了家長們和孩子的目光。活動方提取了蛋白質結構域的3D形狀,並進行了模型化處理,將8組用積木拼好的蛋白質結構陳列在走廊兩側,帶領小朋友們更進一步地走入蛋白質結構的世界。志願者們則在展品旁,對蛋白質的功能及形狀特性進行講解,回答小朋友們關於蛋白質結構域相關的問題,鼓勵他們動手操作拼接蛋白質。
「發黴的東西還能吃嗎,是為什麼呢?」手工課堂大冒險活動中,老師用淺顯的語言結合生活場景開啟了第一堂手工課《我眼中的微觀世界》,帶領著小朋友們一起觀察細菌高清照片、手繪版圖畫,了解生活中的微觀世界。小朋友們還動手畫出自己眼中的微觀世界,形成紙刮畫作品。
「大家知道人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嗎?」《細胞結構大揭秘》課堂上老師的提問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注意力,隨後將科普講解+動手操作結合起來,幫助小朋友們初識細胞。動手環節中,家長也紛紛加入小朋友們,一起用輕質粘土做出3D立體細胞結構作品。「這樣既可以增強小朋友們對細胞的理解,還鍛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家長一邊與孩子一起製作細胞結構一邊說道。
圖片由四川省科技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