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成生物學探索人類構建生命上限—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深圳先進院合成所研究員司同

「這是合成生物學界的一次『登月』行動,我們想探索人類構建生命的上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研究員司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司同所說的「登月」,離不開位於深圳光明區的合成生物大設施。他在大設施建設中擔任總工藝師。

「如果說合成生物學是像搭積木一樣搭建生物,那合成生物設施就是將這一技術從傳統的『手工作業』,轉變為大規模自動化的機器作業。」司同表示,「這將為我們面臨的資源、能源、健康、環境和安全等重大挑戰,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

從概念機到全球首個大設施

司同表示,合成生物學,簡單來說,就是像組裝機器一樣組配生物,像搭樂高積木一樣搭建擁有特定功能的人造生命。

而由於生命的高度複雜性,目前還無法進行理性設計,意味著需要海量實驗和不斷「試錯」。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研究難以滿足需求,人們需要一位效率更高且永不疲倦的自動化助手來協助研究,合成生物大設施應運而生。

據悉,深圳於2018年啟動籌建大設施,總投資近8億元(不含基建)。今年8月,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批覆。

「目前大設施已經進入開工建設階段,我前期主要工作是細化科學和應用目標,明確大設施要做些什麼;設計並優化工藝路線(即怎麼做),然後在預算內,最大化地去構建一個性能好的大設施。」司同表示。

合成生物設施的效率到底有多高?據悉,目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合成生物設施,每天可建造多達1000個特定序列蛋白,每個造價不到3美元,成本僅為人工製造的千分之三。

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首個全自動合成生物設施的概念機,正是司同在香檳分校開展博士和博士後研究期間參與研發的。「我們的實驗需要經常構建突變體庫,大家每天都在篩選突變體,於是就想能不能設計一臺設備,來幫忙做這件機械化的事,」司同表示,「然後就有了合成生物大設施的第一臺概念機。」

此後,這臺概念機的模式複製到了全球多個實驗室。此次深圳的合成生物大設施,規模將是概念機的30倍以上。

合成生物大設施自動化功能島

從2000個「積木」到2000萬個

組裝一臺機器需要成千上萬個零件,而搭建生物則需要幾千萬甚至更多。就像給機器輸入指令一樣,生物體的搭建,同樣需要DNA鹼基和序列這樣的「零件」,不斷地按照特定順序排列而成。

事實上,人們已將細胞自我複製的原理,用於醬油、醋、酸奶等製作,俗稱發酵。而合成生物學家們要做的,則是對自然界中已有的生物細胞,甚至對生命進行「理性設計」,為人們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司同團隊與中糧集團合作,關注糧食安全問題。下雨天后作物很容易發黴,尤其在南方,而由此造成的真菌毒素汙染,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和飼料安全的重要隱患。

「降解毒素的一個潛在方法是利用酶進行生物脫毒,但大部分天然酶降解效率低、穩定性差,難以大規模應用。」司同說,「此時就需要經工程改造的人工降解酶登場了。」

如何快速合成最有效的那個酶?依託合成生物大設施,可以大規模地構建並快速自動篩選。據悉,目前測試速度從30分鐘縮短至5秒左右,單個樣品的處理成本從200元降低到了0.1元以下。「酶的定向進化於2018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一技術本身已非常成熟,但檢測速度和成本是瓶頸。而我們是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開發的效率。」司同表示。

不斷開發新的儀器設備,研究人員同時用機器人將這些設備連接起來,實現自動化作業。「從化學合成的200個鹼基『零件』出發,根據鹼基序列的可複製性,使細胞中的2000個鹼基『零件』變成2000萬個鹼基『零件』,就像堆積木一樣,最終搭建起生物系統。」司同表示,這一思路可用於藥物合成、DNA合成、生物發酵等。尤其在疫情期間,提高研發的自動化程度,同時也減少了人員接觸。

合成生物學除了創造全新的「已知」,還能探索過去的未知。

據司同介紹,其團隊目前在和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系合作,探尋地球生命起源問題。「認為生物由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大類組成,是目前的主流分類方法之一,但具體怎麼起源的還不清楚。」據悉,通過分析現存物種和化石中的生物分子,團隊用合成生物學方法將古老已經滅絕的生命過程「復活」,為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實驗證據。

從香檳分校到深圳先進院

去年4月,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幫自己的博士導師、國際著名合成生物學專家趙惠民教授慶祝完50歲生日後,司同啟程來到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大設施的項目建設正等待他的加入。

「從2018年大設施啟動籌建,我就一直有關注,這是合成生物學界一件令人激動的事。」司同表示。

選擇來到深圳,也是對這裡的信息產業和智能製造業有信心。「有一次實驗室的一臺進口設備『罷工』了,跟國外廠家聯繫後只能整機更換,費用很高,經排查發現其實只是裡面的一個元器件出了問題。」司同告訴記者,「後來我們的工程師在深圳定製國產元器件進行更換和維修,解決了問題。」 

此外,司同選擇來到深圳先進院,也是因為這裡學科交叉的團隊和氛圍,不同專業領域合作非常活躍。「合成生物設施建設是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生物、信息、自動化等多學科的深度整合和協同攻關,深圳先進院具備這樣的能力和環境。」司同說。

「從事合成生物學的人,最大的夢想就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將來有可能像編程一樣,在計算機上輸入一些指令,就能設計出一個全新的生物體。」司同表示,「未來我們也會探索合成動物和植物。」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1828年,德國化學家弗裡德裡希·維勒無意在無機實驗中合成了尿素,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合成化學」序幕。也就是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半葉,基於數理化技術與方法的實驗科學催生了認識生命共同本質的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而進化論的誕生,則最先將人類對生命的認識,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
  • 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1965 年,中國科學家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 —— 結晶牛胰島素,標誌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徵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後,基因測序技術、DNA 重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 「讀基因」、「編基因」 和 「寫基因」 的夢想。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
  • 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1965 年,中國科學家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 —— 結晶牛胰島素,標誌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徵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後,基因測序技術、DNA 重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 「讀基因」、「編基因」 和 「寫基因」 的夢想。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合成生物學|基因組|基因|細胞
    作者:孟凡康預計閱讀時間:15min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新方向代表之一,充滿著無限的發展活力。2019年合成生物學領域有很多重大的成果,這代表著我們對於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和設計能力的進一步增強。
  • 鄧子新院士:合成生物學已向各領域滲透,革新和顛覆傳統產業
    「有賴於前面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以及人類基因測序技術發展,使得我們對現有的生命系統有了相對比較深入的了解,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生物體系工程化的設計,甚至是改造。」在12月19日的「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在其主旨演講中表示,今天生命科學已經進入了一個重大質變的關口,而合成生物學這門新興的學科已經開始向醫藥健康、環境等各個領域有了不同程度的滲透。
  • 科學家從無到有合成能自我繁殖的類生命系統,人類造生命還遠嗎?
    最近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從無到有創造了一個類生命系統,這個系統能夠再生自己的DNA和蛋白質組。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科學家熱衷於研究所謂的「自下而上」過程,即從無生命的建築塊中產生模擬生命的系統。所有生物體最基本的特徵之一是能夠將自身保存和繁殖為不同的實體。
  • 倪俊:合成生物學已被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生物技術平臺
    所謂合成生物學,簡單說就是利用工程設計理念來改造或者創製人工生命系統,從而讓細胞完成設定的任務,其建立在基因讀寫技術發展的基礎上。2000 年,美國科學家 James J. Collins 開發出了遺傳開關,這通常被認為合成生物學的開端。2010 年,Craig Venter 創造出了第一個人造生命。
  • 合成生物學第二個十年:2010–2020
    圖2:在過去的十年間,新的智能技術和工作方式加快了合成生物學的設計-構建-測試-學習過程。 的確,回顧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用於工程生命相關的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過去許多研究組通過iGEM比賽來交換不同的基因元件:元件通過BioBrick克隆方法進行串聯組裝,然而這些元件的表徵數據實際上很少可靠。構建表達載體也是一項緩慢的實驗室工作,而且在導入細胞後的效果往往不如預期甚至完全沒有效果。
  • 深圳先進院積極展開合成生物學界「登月計劃」
    「這是合成生物學界的一次『登月』行動,我們想探索人類構建生命的上限。」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司同研究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司同所說的「登月」,離不開位於深圳光明區的合成生物大設施。他在大設施建設中擔任總工藝師。
  • 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STEAM課程體系—新聞—科學網
    作為跨學科課程的典型代表,STEAM課程以其開放性、主體性、情境性、關聯性、發展性,從一開始產生就順應了我國課程改革的發展態勢,並受到全國各中小學幼兒園的大力歡迎。 所謂STEAM課程,是指由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等學科共同構成的跨學科課程。
  • 東方論壇在滬舉行—新聞—科學網
    進入21世紀,面對因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愈加複雜化的健康問題,科學家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案和新途徑,「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應運而生,並逐步在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國家的健康治理過程中得以實踐和應用。 與會專家認為,人類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史,當前人類健康正受到百年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驗。
  • ...冒險、模型展示、舞臺劇……電子科技大學帶你開啟合成生物學之旅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什麼是合成生物學?作為21世紀初新興的生物學研究領域,合成生物學被認為是顛覆性的生物科技、探索生命的鑰匙。研究人員將「基因」連接成網絡,請細胞們來完成我們設想的各種任務。10月17日,四川科技館聯合電子科技大學為大家帶來了「2020周末大偵探——開啟合成生物學之旅」系列活動。活動中,電子科技大學iGEM隊員們運用合成生物學的知識,幫助廢紙脫墨、像拼積木一樣設計蛋白質。
  • 禁地——人工合成生命:複製生命需要什麼條件?
    之所以我們說是所有的生命而不是單指人類,是因為根據科學家研究,全世界生命可能有著共同的祖先。聽起來挺讓人吃驚,這樣看來,從結構簡單的細菌到龐大的恐龍,它們在分子級上的特徵都是相同的。經過細緻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核蛋白RNA中的個別基因是所有生命共同享有的。雖然它們的構成方式也更加複雜,但在深層次上,正是這些基因將整個生物世界聯繫在一起的。
  • 虎鯨死亡,人類難辭其咎—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個研究太平洋虎鯨死亡原因的團隊發現,一些虎鯨的死亡與人類活動有關。 加拿大卑詩省農業部獸醫病理學家Stephen Raverty團隊研究了2004年至2013年間從東太平洋衝上岸的53隻虎鯨,以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它們的死亡。 該小組已經確定了其中22隻虎鯨的死因。
  • 合成生物學頂級會議「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召開 行業龍頭凱賽...
    作為我國合成生物領域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會議,本屆大會吸引了數十位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商業領袖及投資機構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長張先恩、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 George Church、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 Jay Keasling等眾多大咖雲集,共同探討合成生物學發展現狀及其將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我們希望通過基因組學分析技術,解析薇甘菊快速生長『一分鐘一英裡』的分子機制,為研究入侵生物的入侵機制、生物學特性及分子靶向防控技術(RNA幹擾或基因編輯)的研發提供基礎和理論依據。」劉博說。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顏健介紹,該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分離提取了5種賈澤蘭屬特異的化感物質單體化合物,並利用轉錄組數據構建了其基因共表達網絡,為進一步研究代謝物質合成通路奠定了基礎。 那麼,薇甘菊的「生物武器」如何發揮威力?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air of Proteomics and Bioanalytics   任何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包含完整的遺傳信息,或者說是一個生物的「藍圖」,編碼所謂的DNA核苷酸構建塊序列。但是植物是如何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組織的呢?比如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並產生氧氣的葉子,或者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的根?答案就在各自組織細胞的蛋白質模式。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 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以棉花為模式材料,剖析了植物無融合生殖形成過程及種子單倍體誘導調控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該領域首次鑑定揭示了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假受精介導的虛擬有性生殖,誘發了無融合孤雌生殖過程發生,進而導致種子單倍體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