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盛花期棉花的雄蕊花葯散粉特寫        山東農大供圖

6月17日,《細胞》子刊iScience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曾範昌課題組最新研究進展。

他們以棉花為模式材料,剖析了植物無融合生殖形成過程及種子單倍體誘導調控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該領域首次鑑定揭示了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假受精介導的虛擬有性生殖,誘發了無融合孤雌生殖過程發生,進而導致種子單倍體形成。

作物假受精介導的無融合生殖種子單倍體形成模式圖     山東農大供圖

該成果為解析棉花等作物無融合生殖單倍體誘導形成過程與細胞生物學基礎提供創新理論依據。

論文通訊作者曾範昌介紹,單倍體能在植株上充分地顯現重組的配子類型,排除顯隱性幹擾,提高選擇的準確性,並可迅速純合成育種新材料,豐富遺傳資源,縮短育種周期,進而顯著提高育種效率。

通過體外抑制劑和基因幹涉技術消減染色體創製雄性假配子      山東農大供圖

無融合生殖種子單倍體是一種普適常用的發生途徑,是作物遺傳育種和種質資源創新方法,具有重要應用潛力和前景。但在作物系列單倍體誘導應用過程中,單倍體誘導頻率太低,誘導技術存在相當大的隨機性和盲目性,還無法從根本上高效精準地調控誘發單倍體產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無融合種子單倍體在育種上的應用。

通過基因工程幹涉染色體消減相關基因後的植株雄性育性表型        山東農大供圖

研究人員消減染色體的經典著絲粒組蛋白基因CenH3,在篩選系列相關化學抑制劑及體外誘導效應的基礎上,結合基因幹涉操作技術,從體內和體外鑑定了植物兩性花有性生殖中伴隨的誘發假雄配子的劑量效應,並驗證了假受精介導的虛擬有性生殖,誘發孤雌單性生殖和種子單倍體形成。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27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也是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 科學家揭示 「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新理念—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東華大學宣為民和清華大學魏永革等合作揭示了複雜化學系統中存在的「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效應。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 黃三文:用大數據精準培育「你的菜」—新聞—科學網
    雜交育種是將父母本雜交,形成不同的遺傳多樣性,再通過對雜交後代的篩選,獲得具有父母本優良性狀、且不帶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狀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馬鈴薯是依靠薯塊繁殖的同源四倍體物種,「優薯計劃」將用二倍體自交系替代同源四倍體品種進行雜交育種,大幅提高育種效率。用雜交種子替代塊莖繁殖,把繁殖係數提高1000倍,這是黃三文仍在攀登的一座科學高峰。
  • 中亞造山帶母巖漿氧逸度與硫化物飽和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幔源基性巖漿上升至地表淺部發生硫化物飽和是成礦的基礎,而巖漿硫化物飽和的機制受多種因素控制,巖漿的氧逸度與巖漿中硫的賦存狀態及溶解度密切相關,是控制銅鎳硫化物礦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匯聚板塊邊緣發育的含礦巖體源於交代地幔,通常認為其母巖漿具高氧逸度特點,但多為定性認識,缺乏定量評估,對於母巖漿氧逸度與硫化物飽和機制的關係也不明確。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DNA受到損傷時,細胞會啟動修復機制,其中針對DNA雙鏈的同源重組修復和針對DNA單鏈的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介導的修復是至關重要的兩條修復途徑。當PARP的活性被抑制時,DNA單鏈斷裂後的修復機制發生「故障」,DNA必須另行開啟同源重組的修復功能。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經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1億年前(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胞內降解途徑。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胞質中的待降解組分,隨即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細胞自噬對於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並且能夠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菌和病毒。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藍圖」。它們是生物催化劑,在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形成細胞結構等等。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蛋白質組學和生物分析教授Bernhard Kuster解釋說:「要形成這些蛋白質模式,不僅重要的是組織中存在哪些蛋白質,更重要的是數量。」例如,與光合作用機制有關的蛋白質主要存在於樹葉中,也存在於種子中,但含量要低1000倍。
  • 西太平洋卡洛琳高原成因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
    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也是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 我國科學家揭示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
    細胞在DNA合成前期G1期時,複製起始識別複合物識別染色質上的複製位點,進一步招募DNA解旋酶MCM(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等,形成複製前體複合物,完成複製起始位點的認證。而當細胞進入複製期S期時,被認證的複製起始位點被選擇性地激活使用。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受DNA序列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調控。
  •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海洋缺氧地帶碳-硫循環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54:41 2020年12月17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M.
  • 揭示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 過目不忘不神秘—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