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中華白海豚母子對        李松海供圖

研究首先重構了鯨類古染色體,通過染色體進化分析闡述了鯨反芻類—古鯨—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程,發現古鯨對水環境的適應性演化主要體現在滲透壓的調節、體型發育方面,而後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主要跟環境免疫相關。通過分析兩個鄰近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的演化史和種群分子適應機制發現,中華白海豚的演化過程受氣候影響大,在100萬年前冰川期海平面下降時遭遇種群瓶頸,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四萬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上升時,種群則會跟隨海岸線遷徙,形成新的孤立的亞群體,增加種群滅絕風險。另外中華白海豚存在群體遺傳多樣性低、有效種群規模小,有效種群大小持續下降的特徵,提示中華白海豚面臨著滅絕的高風險,亟需加強保護。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64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華白海豚:我的天敵不僅是廣東人
    本期《小艾瑪的遊樂園》,天洪和Emma就來和大家聊聊「海上大熊貓」。 環境惡化是主因 和電視中看到的在藍海隨著遠洋貨輪乘風破浪的海豚不同,中華白海豚只生活在水深25米以內的近海,以小型魚類為主食,從不涉足深藍。因此自古以來,中華白海豚便習慣與人類為鄰。
  • 中華白海豚群躍出海面,最大一群有30頭次
    12月12日,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與南京師範大學在保護區海域鯨豚船隻調查中,發現最大中華白海豚群。當天共發現中華白海豚種群5群次,最大群頭數30頭次。這是近三年鯨豚調查發現最多的一天。其中2018年發現中華白海豚5次,2019年發現12次,2020年發現7次。通過照相識別技術,2017年識別16頭,2018年識別21頭,2019年識別42頭,2020年識別7頭次,共識別個體80頭。利用模型估算,儒艮保護區中華白海豚數量約106頭,95%置信區間為90-145頭。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地球一小時|中華白海豚的危機:致命的幽靈漁網與挖砂的侵擾
    粉紅色的中華白海豚在大灣區的海域裡高高躍起。李敏/南海水產研究所 圖這是一個帶著薄霧、空氣有點潮溼的清晨,我們科考小組登上租用的漁船,開始新一天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生態監測。作為後輩,我在八年前進入到這個團隊,現在基本上每個月都要出海一個星期左右。
  • 今早,爺爺級中華白海豚誤入佛山!
    今早,爺爺級中華白海豚誤入佛山!救助結束後,市農業農村局擬將綜合情況簡報按程序上報省廳和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那些年誤入佛山的「大白」此前,佛山水域曾多次出現中華白海豚。2020年6月:不少佛山街坊發現,在東平河畔有一條疑是中華白海豚的白色「大魚」。
  • 湛江海域現成群中華白海豚,數量超過100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海豚種類中,中華白海豚在國內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海域中,有著「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而在五一假期中,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科考隊在湛江硇洲島西面(鱟沙頭)近岸海域以及東裡鎮東部近岸海域,累積識別中華白海豚個體數在100頭以上,群體數量比較大。
  • 誤入佛山的中華白海豚,有新消息了
    為避免白海豚遊入汾江河進入內河湧,工作人員關閉分洪閘和引水閘,讓白海豚在相對封閉的水域裡遊動。佛山市漁政支隊支隊長劉和平表示,這隻中華白海豚,身體泛紅,可見屬於老年海豚,大約30到40歲,體重約300至400斤,無外傷。一般情況下,白海豚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交接海域。由於該海豚身體器官老化,聲納系統出現問題,所以誤入內江。
  • 2020橫琴馬拉松中華白海豚公益跑熱力開跑!
    在賽事終點,華發公益基金會設置了特別展位,可愛的「中華白海豚」在此熱烈歡迎每位勝利者的歸來。賽程結束後,公益跑者們可以在此領取完賽公益證書和白海豚守護者徽章。現場不少跑者戴著這些別具意義的徽章,與萌萌的「中華白海豚」一起拍照打卡,為本次公益跑留下紀念性的瞬間。來自珠海市殘疾人聯合會的運動員陳泉表示,「能通過馬拉松的方式為中華白海豚保護出一份力,感到非常開心和激動。
  • 海南島西南海域中華白海豚棲息地聲景研究獲進展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易危」級別,具有極高的科研和保護價值。中華白海豚作為一種近岸分布的小型齒鯨,極易受到棲息地水聲環境的影響。海南島西南海域是最新發現的中華白海豚的熱帶棲息地,可能具有不同於其他棲息地的水聲環境特性。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科學家揭示 「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新理念—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東華大學宣為民和清華大學魏永革等合作揭示了複雜化學系統中存在的「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效應。
  • 「中華白海豚」矗立外砂河口
    近日,中砂大橋9#、10#主墩鋼塔柱相繼完成封頂,兩隻「中華白海豚」鋼塔矗立外砂河入海口。 中砂大橋是中陽大道重點控制性工程,跨外砂河,連接龍湖、澄海兩區,全長1325米,主橋為80+180+80米跨徑布置的雙塔中央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主塔分上、下塔柱,下塔柱高約20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上塔柱高65.2米,為鋼結構,重約3767噸,設計造型為躍然水面的中華白海豚。
  • 年邁中華白海豚「迷路」誤入佛山江中,14小時後被成功救出
    新京報訊(記者 劉浩南)12月16日7時許,佛山水域出現一頭中華白海豚,並在江內水閘口處長期停留。佛山漁政部門判斷其因為身體器官老化,聲吶系統出現問題,所以誤入內江。當日21時,經過佛山、珠海兩地救援力量努力,中華白海豚成功獲救,當晚被送往珠海進行後續看護。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深水重力流普遍發生於主被動大陸邊緣,通常以海底滑坡和濁流的形式出現。海底峽谷是重力流侵蝕大陸邊緣形成的狹長型地貌,也是沉積物從淺水區運移到深海平原的重要通道。深水重力流能夠不斷改造海底峽谷的地貌形態並在峽谷內部及周緣形成多種海底地形。然而,目前關於海底峽谷周緣地貌形成機制及重力流流性演化過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
  • 揭示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學基礎(昆明動物所供圖)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明團隊首次對我國大陸地區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基礎的大樣本展開探索,相關研究成果12月2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
  • 研究揭示病毒蔓延與野生動物及環境關係—新聞—科學網
    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促進了野生動物與人類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相關論文4月8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這些活動也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和滅絕。該研究為評估動物病毒「外流」風險提供了新證據,並強調了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的過程如何將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 「病毒從動物『溢出』是人們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影響的直接結果:它們和我們分享了病毒。」
  • 西太平洋卡洛琳高原成因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萬方浩、錢萬強和樊偉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薇甘菊參考基因組,從多個角度揭示了薇甘菊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薇甘菊的靶向分子幹預防控新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1月17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 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以棉花為模式材料,剖析了植物無融合生殖形成過程及種子單倍體誘導調控的細胞生物學基礎,在該領域首次鑑定揭示了植物有性生殖過程中假受精介導的虛擬有性生殖,誘發了無融合孤雌生殖過程發生,進而導致種子單倍體形成。
  •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4 16:52:37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Emma C. Teelin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Eugene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