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2020-12-16 科學網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4 16:52:37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Emma C. Teelin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Eugene W. Myers和Michael Hiller以及荷蘭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Sonja C. Vernes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六個參考質量的基因組揭示了蝙蝠適應性進化。2020年7月22日,《自然》發表了這一成果。

他們結合了長片段測序技術和最新的腳手架協議,生成了六個蝙蝠物種(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Rousettus aegyptiacus,Phyllostomus discolor,Myotis myotis,Pipistrellus kuhlii和Molossus molossus)的參考質量基因組。他們將「從基因組比對推斷直系同源物工具」(TOGA)軟體中的基因預測與從頭和同源性基因預測以及短時和長時轉錄組相結合,以生成高度完整的基因注釋。

為了解蝙蝠在Laurasiatheria中的系統發生位置,他們將幾種系統發生方法應用於基因組直系同源的蛋白質編碼和非編碼區域的綜合集,並確定了Scorotifera中蝙蝠的基礎起源。他們的全基因組篩選,揭示了蝙蝠祖先分支中與聽力相關的基因的陽性選擇,這表明喉頭回聲定位是該進化枝的祖先特徵。

他們發現免疫相關基因(包括促炎性NF-κB調節因子)的選擇和缺失以及抗病毒APOBEC3基因的擴展,突出了可能有助於蝙蝠異常免疫的分子機制。多種病毒的基因組整合提供了蝙蝠對病毒感染的歷史耐受性的基因組記錄。

最後,他們發現和實驗驗證了microRNA中的蝙蝠特異性變異,它可能調控蝙蝠特異性基因表達程序。他們的參考質量蝙蝠基因組提供了發現和驗證蝙蝠適應性基因組基礎所需的資源,並激發了與人類健康和疾病直接相關的新研究途徑。

據介紹,蝙蝠具有非凡的適應能力,包括飛行、回聲定位、超長壽命和獨特的免疫力。高質量的基因組對於理解這些特徵的分子基礎和進化至關重要。

附:英文原文

Title: Six reference-quality genomes reveal evolution of bat adaptations

Author: David Jebb, Zixia Huang, Martin Pippel, Graham M. Hughes, Ksenia Lavrichenko, Paolo Devanna, Sylke Winkler, Lars S. Jermiin, Emilia C. Skirmuntt, Aris Katzourakis, Lucy Burkitt-Gray, David A. Ray, Kevin A. M. Sullivan, Juliana G. Roscito, Bogdan M. Kirilenko, Liliana M. Dvalos, Angelique P. Corthals, Megan L. Power, Gareth Jones, Roger D. Ransome, Dina K. N. Dechmann, Andrea G. Locatelli, Sbastien J. Puechmaille, Olivier Fedrigo, Erich D. Jarvis, Michael Hiller, Sonja C. Vernes, Eugene W. Myers, Emma C. Teeling

Issue&Volume: 2020-07-22

Abstract: Bats possess extraordinary adaptations, including flight, echolocation, extreme longevity and unique immunity. High-quality genome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basis and evolution of these traits. Here we incorporated long-read sequencing and state-of-the-art scaffolding protocols1 to generate, to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reference-quality genomes of six bat species (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Rousettus aegyptiacus, Phyllostomus discolor, Myotis myotis, Pipistrellus kuhlii and Molossus molossus). We integrated gene projections from our 『Tool to infer Orthologs from Genome Alignments』 (TOGA) software with de novo and homology gene predictions as well as short- and long-read transcriptomics to generate highly complete gene annotations. To resolve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bats within Laurasiatheria, we applied several phylogenetic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 sets of orthologous protein-coding and noncoding regions of the genome, and identified a basal origin for bats within Scrotifera. Our genome-wide screens revealed positive selection on hearing-related genes in the ancestral branch of bats, which is indicative of laryngeal echolocation being an ancestral trait in this clade. We found selection and loss of immunity-related genes (including pro-inflammatory NF-κB regulators) and expansions of anti-viral APOBEC3 genes, which highlights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 exceptional immunity of bats. Genomic integrations of diverse viruses provide a genomic record of historical tolerance to viral infection in bats. Finally, we found and experimentally validated bat-specific variation in microRNAs, which may regulate bat-specific gene-expression programs. Our reference-quality bat genomes provide the resources required to uncover and validate the genomic basis of adaptations of bats, and stimulate new avenues of research that are directly relevant to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1.

DOI: 10.1038/s41586-020-2486-3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86-3

相關焦點

  • 蝙蝠緣何成病毒之王?飛行適應性進化或是關鍵
    導讀 王林發表示,蝙蝠為了飛行所進行的長達6500萬年的適應性進化,可能是它能夠與諸多超級病毒共存的關鍵因素,且這一情況沒有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觀察到
  • 約6500萬年的適應性進化讓蝙蝠成為很好的動物宿主
    當科學家找尋這些病毒的宿主,發現大多數都與蝙蝠有關。「這些是蝙蝠攜帶的病毒,但肯定不是蝙蝠的錯。蝙蝠在地球上生存要比人類早很多年,大概有6500萬年。蝙蝠比我們老、比我們早,所以蝙蝠與病毒的共生關係已經非常平衡。由於人類近期的活動造成不平衡,所以我們看到更多的蝙蝠病毒外洩,傳到人身上。」
  •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22:16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Patrik Nosil小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 比較基因組學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儘管研究人員在基因組層面上對馬裡亞納獅子魚深淵適應性的分子機理進行了解析,仍有很多影響其在深淵生態環境中生存和繁衍的秘密有待挖掘。 嗅覺在魚類的生存和繁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魚類通過精密調節的嗅覺系統識別並分辨水中眾多的化學信息,為食物定位、危險躲避、親緣識別及生殖洄遊等行為提供至關重要的信息。不同嗅覺信息由鼻腔嗅黏膜上表達不同嗅覺基因的神經核識別。
  • 研究揭示野生蝙蝠基於認知圖的導航
    研究揭示野生蝙蝠基於認知圖的導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1 23:19:30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Ran Nathan、David Shohami以及特拉維夫大學Sivan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以土壤微環境的生態選擇及其適應性進化為切入點,選取採自以色列Alma–Har-Ben-Zimra地區,生長在物理距離緊鄰的火山巖(Basalt)和石灰巖(Chalk)土壤中的野生大麥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生態學經典的實驗方法——同質園和相互移栽(transplanting)試驗,發現這兩個大麥群體在形態和農藝性狀上已經發生顯著分化
  • 基因組研究揭示棘魚進化之路
    加州史丹福大學進化生物學家David Kingsley及其同事找到了區分世界不同地區海洋棘魚和淡水棘魚的DNA差異。儘管這種變異在各自獨立的不同地區發生,但每次變異似乎都涉及到許多相同的遺傳突變。 為了找到關鍵DNA差異,研究人員對21種棘魚的全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這些棘魚來自3個大洲的海洋和淡水水域。
  • 研究稱:獨特的冠狀病毒毒株隨蝙蝠一起進化
    一國際研究團隊23日在《科學報告》線上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西印度洋地區36種蝙蝠所攜帶的冠狀病毒進行分析後發現,不同種類蝙蝠都有自己獨特的冠狀病毒株,這表明蝙蝠和冠狀病毒共同進化了數百萬年。  所有動物體內都生活著病毒,蝙蝠則被認為是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這些病毒對蝙蝠無害,但如果在不同物種之間傳播,就有可能對其它動物構成危險。
  • 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或直接感染人
    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針對此次病毒的研究也在緊急進行,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額頂尖科學團隊都在不斷的研究和調查此次病毒的特性以及來源和其感染人類的中間宿主。早前多個團隊研究表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蝙蝠,而其中間宿主很有可能是穿山甲!
  • 蝙蝠是什麼進化來的?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蝙蝠的進化過程一直是個謎。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地球上蝙蝠的進化可能與5千萬年前地球急劇變暖有關。說到蝙蝠是如何進化來的,其實這個很多人都在研究過,說法也是各種各樣的都有。若是追蹤到2億年以前,蝙蝠和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蝙蝠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 異形葉——研究植物環境適應性的「理想型」
    由於植物營固著生活,無法通過走動來躲避不良環境,它們「窮則變,變則通」,進化出了多種變異的形態結構來適應環境。例如,仙人掌的針狀葉能夠有效的減少蒸發,豬籠草和狸藻等的捕蟲囊能夠將動物化身「肥料」以獲取營養等。
  • 研究揭示表型可塑性作為一種長期記憶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祖先環境
    表型可塑性在機體適應新環境中的作用已引起廣泛關注,但其在適應祖先環境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該文利用基因表達量作為焦點性狀,通過研究動物的馴化、實驗進化和自然進化的例子來探索這種機制。該研究使用相互移居的方法研究雞多組織轉錄組變化對青藏高原和鄰近低海拔環境的適應性。
  • 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 需持續監控蝙蝠
    原標題: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需持續監控蝙蝠石正麗等中國科學家發現:進化的「軍備競賽」(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體的多樣性。鑑定涉及種間傳播的關鍵殘基對於預測潛在的病原體、了解病毒如何從野生動物向人類躍遷,非常重要。
  •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21:51:10 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Trevor A.
  • 生命學院陸劍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A-to-I RNA編輯的趨同適應性演化
    該工作以蜜蜂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蜜蜂A-to-I RNA編輯的適應性演化,以及蜜蜂和果蠅裡RNA編輯的趨同適應現象。由ADAR(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蛋白介導的腺嘌呤到次黃嘌呤(A-to-I)的RNA編輯是後生動物中廣泛存在的轉錄後修飾。
  • Nature:蝙蝠如何在6500萬年裡戰勝病毒
    編譯 | 文樂樂對大鼠耳蝠及其5種近親進行的基因組測序揭示了蝙蝠進化的秘密。未參與該工作的研究蝙蝠進化的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Laurel Yohe表示。蝙蝠有1400多種,生活在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陸上,重量從2克到1000多克不等,其中有些能活40多年——對這一體形的動物而言,這是很長的壽命。它們攜帶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不同種類病毒,卻無不良影響。
  • 獨特的冠狀病毒毒株隨不同種類蝙蝠一起進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海英)一國際研究團隊23日在《科學報告》線上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西印度洋地區36種蝙蝠所攜帶的冠狀病毒進行分析後發現,不同種類蝙蝠都有自己獨特的冠狀病毒株,這表明蝙蝠和冠狀病毒共同進化了數百萬年。
  • 扇動的「蝙蝠翼」揭示行星形成的奧秘
    天文學家們正在使用這顆年輕行星的新圖像,以及它所投射出的飄動的影子來揭示這個星系的原行星盤。2018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這顆位於巨蛇尾的、年輕的類太陽恆星——HBC 672。就像燈罩擋住燈泡的光一樣,原行星盤投射出一個蝙蝠形態的影子。現在,對同一顆恆星進行的追蹤拍攝顯示,影子的角度發生了輕微的改變。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即使你看不到蝙蝠瘋狂地撲騰,你也可能在它尋找晚餐的時候捕捉到它的高亢的啁啾聲。除了與吸血鬼有關外,它們還經常被稱為「會飛的老鼠」,並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蝙蝠是唯一一種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飛翔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奇怪的飛行是怎麼進化來的呢?大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蝙蝠突然出現在化石記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