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野生蝙蝠基於認知圖的導航

2020-12-16 科學網

研究揭示野生蝙蝠基於認知圖的導航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1 23:19:30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Ran Nathan、David Shohami以及特拉維夫大學Sivan Toledo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他們利用新的高通量追蹤系統揭示野生蝙蝠基於認知圖的導航。該研究於2020年7月10日發表於《科學》。

使用同時高精度和高解析度地追蹤數十隻動物的系統,他們收集了172個大型覓食埃及果蝠的大型數據集,其中包括在4年的3449個夜蝙蝠中收集的1800萬種以上當地信息。詳細的航跡分析,結合易位實驗和詳盡的果樹製圖,發現野蝙蝠很少表現出隨機搜索,而是在目標頻繁,長而直的飛行中反覆覓食,其中包括頻繁的捷徑。

通過模擬、時滯嵌入和其他軌跡分析,排除了基於地圖的替代策略。他們的結果與認知地圖(如導航)的預期相符,並支持先前從圈養蝙蝠獲得的神經生物學證據。

據悉,關於「認知圖」(以空間為中心的表示)的七十年研究取得了關鍵的神經生物學進展,但仍然缺乏自由放養的野生動物的現場證據。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gnitive map–based navigation in wild bats revealed by a new high-throughput tracking system

Author: Sivan Toledo, David Shohami, Ingo Schiffner, Emmanuel Lourie, Yotam Orchan, Yoav Bartan, Ran Nathan

Issue&Volume: 2020/07/10

Abstract: Seven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map,」 the allocentric representation of space, have yielded key neurobiological insights, yet field evidence from free-ranging wild animals is still lacking. Using a system capable of tracking dozens of animals simultaneously at high accuracy and resolution, we assembled a large dataset of 172 foraging Egyptian fruit bats comprising >18 million localizations collected over 3449 bat-nights across 4 years. Detailed track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ranslocation experiments and exhaustive mapping of fruit trees, revealed that wild bats seldom exhibit random search but instead repeatedly forage in goal-directed, long, and straight flights that include frequent shortcuts. Alternative, non–map-based strategies were ruled out by simulations, time-lag embedding, and other trajectory analyses.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expectations from cognitive map–like navigation and support previous neurobiological evidence from captive bats.

DOI: 10.1126/science.aax6904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0/188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科學》封面:蝙蝠與人類,到底是誰傷害了誰?
    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Aviv University)和希伯來耶路撒冷大學(HebrewUniversity of Jerusalem)7月10日發表的文章揭示蝙蝠導航的認知地圖證據。研究人員發現野蝙蝠很少表現出隨機搜索,而是目標明確的、直接的飛行,在頻繁的飛行中反覆覓食,甚至會衍生出捷徑飛行。
  • 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或直接感染人
    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針對此次病毒的研究也在緊急進行,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額頂尖科學團隊都在不斷的研究和調查此次病毒的特性以及來源和其感染人類的中間宿主。早前多個團隊研究表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蝙蝠,而其中間宿主很有可能是穿山甲!
  •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研究揭示蝙蝠適應性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4 16:52:37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Emma C. Teeling、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Eugene W.
  • 蝙蝠、穿山甲和籠子:野生動物們的報復
    ——圖自網際網路雖然目前只有一家機構公布這個研究,可能還不能成為最終的成果,但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自於野生動物,早已沒有懸念:病毒源頭來自於蝙蝠,確切地講,是長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都很常見的「中華菊頭蝠」,和2003年非典源頭一致,不同的是,非典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而這次的中間宿主,很大概率來自於穿山甲。
  • 研究揭示導航波場觸發的液態金屬量子化軌道及金屬液滴追逐效應
    而對於宏觀的流體導航波體系,由於其驅動參數以及系統結構均可靈活變換,從而為研究波粒二象性及其他物理體系中由波場引導的運動,提供了一種易於實現的途徑。  在此之前,已有一部分研究考查了常規流體導航波體系中單個液滴或者多個液滴的動態行為,並探索了它們與量子體系的相似性問題。
  • 研究證實:穿山甲與新冠病毒有關!千萬別吃野生動物了!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肖立華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研究成果和發現過程:冠狀病毒最初來源一般是蝙蝠,如何從蝙蝠傳染到人,其中間宿主在本次暴發中還不清楚。過去SARS暴發中間宿主是果子狸,中東呼吸症候群暴發中間宿主則是駱駝,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的中間宿主也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
  • 研究揭示病毒蔓延與野生動物及環境關係—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促進了野生動物與人類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相關論文4月8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這些活動也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和滅絕。該研究為評估動物病毒「外流」風險提供了新證據,並強調了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的過程如何將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
  • 蛇、水貂、蝙蝠,新型冠狀病毒究竟來自哪種野生動物?
    自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2020年1月10日公布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針對該病毒的傳染途徑、發病機制和宿主來源等,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爭相發表研究成果,但各方基於基因模型分析的結果相差甚遠,人們目前能確認的只是這種冠狀病毒來自各種可能的野生動物。「蝙蝠女俠」石正麗首先實驗證明這種病毒極可能來自蝙蝠。
  • 什麼是量子導航?為什麼要研究量子導航
    慣性導航什麼原理?目前面臨哪些問題?4. 什麼是量子導航?5. 為什麼要研究量子導航?6. 量子導航還面臨著哪些問題?(第6節以及完整原文詳見量子研究網站:http://quantum-study.com/information/1143.html ) 1.
  • 華南農大最新研究:新冠病毒由穿山甲和蝙蝠冠狀病毒重組而來
    該論文通過同義密碼子使用偏向分析,認為蛇是造成當前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爆發的最可能的野生動物庫。但是該研究結論並未得到業內研究人員的廣泛認可,因為同義密碼子使用偏向分析並不適合用來研究冠狀病毒的宿主,所以論文結論不一定可靠。
  • 研究揭示APOE4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機制
    研究揭示APOE4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20:21:41 美國南加州大學Berislav V. Zlokovic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基於慣性導航、RFID 及圖像識別的 AGV 融合導航系統
    本設計通過RFID 定位來修正定位誤差, 通過圖像識別來修正角度誤差,在地面每隔一段距離貼一個地標,利用AGV 小車上的攝像頭掃描來確定當前AGV 小車的實時位置信息,然後基於這些信息直接對慣性導航系統進行糾正,重新調整初始參數。
  • 蝙蝠吉不吉利咱不知道,能傳染什麼病咱得問問
    對於蝙蝠的生物屬性和疾病傳染能力的研究,千百年來幾乎是一片認知空白。就算是現代以來經歷過蝙蝠引發的痛苦的非典和伊波拉時期,人們還是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疼。誰也預料不到,自己會以這麼「宅」的方式度過2020年春節。雖然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的源頭還不能完全確定,但種種跡象都指向了某種野生動物。
  • 連蝙蝠都懂社交距離,美研究:生病吸血蝙蝠會避免與同伴接觸
    早在新冠肺炎出現以前,蝙蝠就一直有著不好的名聲,但過去幾項研究已經為它們洗刷汙名,最新研究更顯示,就像我們為了減緩疫情採取的措施一樣,當蝙蝠感到不適時,它們自然就懂得採取「社交疏離」,因為不懂得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而受害的只怕是人類。
  • 你蝙蝠吉不吉利咱不知道,能傳染什麼病咱得問問
    20世紀上半葉,科學家們才開始把疾病研究擴展到野生動物身上。1951年野生動物疾病協會成立,標誌著這一學科成為國際承認的科學之一。然而,將近70年過去了,人們對於野生動物真的有了正確認知嗎?奇怪的關注點我們拿這次被高度懷疑是病毒自然宿主的蝙蝠為例,看看人們都從哪些方面關注蝙蝠。
  • 研究揭示猴子如何選擇的奧秘
    研究揭示猴子如何選擇的奧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37:59 英國牛津大學Alessandro Bongioanni課題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激活和中斷猴子對新事物選擇的神經機制。
  •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
    這種觀點與近年來語言學界新興的、基於使用的(usage-based)語言研究以及強調構建的認知語言學不謀而合,二者都主張語言是人們對言語交際及其使用過程進行概括的結果,而非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生成語言學派所主張的是一種先天的、封閉機制的產物。作為CAS的語言系統兼具系統穩定性與隨機變異性以及超越單一因素的線性因果關係。
  • 新研究:對動物源性疾病的監控應擴大到蝙蝠、齧齒動物之外
    通過分析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最大的病毒和宿主資料庫,研究人員發現,感染人類的蝙蝠和齧齒動物病毒數量與兩者包含的物種數量成比例。「對那些看似驚人的模式,有一個相當合理的數字解釋。」由於蝙蝠攜帶幾種可導致人類嚴重疾病的病毒,因此把蝙蝠和齧齒動物作為大多數病毒檢測和監測工作的重點是有道理的。對單個物種的研究發現,蝙蝠攜帶的病毒按比例來說比其他哺乳動物多,不過,Streicker和格拉斯哥大學的Nardus Mollentze決定探究這種模式是否存在於不同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群體中。
  • 蝙蝠雖低賤,也有野生動物的尊嚴
    鼠年到來之際,蝙蝠這種晝伏夜出的原本非常低調的野生動物不經意間意外走紅了。原本我們只知道蝙蝠能發出超聲波,給人類發明雷達提供了科學啟示。還因為一篇英語課文,讓我們知道它不是鳥類,而是哺乳動物。除此之外,沒有什麼邪惡的印象。
  • 「死神」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舞的?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許多醫護人員與科研人員針對病毒的溯源、入侵機制以及治療與檢測等展開了深入研究。2020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本平臺上發表論文,率先揭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