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病毒蔓延與野生動物及環境關係—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恆河猴 圖片來源: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傳播,人們不禁會問:傳染病是否與環境變化有關?美國科學家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促進了野生動物與人類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相關論文4月8日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這些活動也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和滅絕。該研究為評估動物病毒「外流」風險提供了新證據,並強調了導致野生動物數量下降的過程如何將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

「病毒從動物『溢出』是人們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影響的直接結果:它們和我們分享了病毒。」該研究負責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Christine Kreuder Johnson 說,「人類活動也同時威脅到物種生存,從而增加了『溢出』的風險。不幸的是,許多因素匯聚在一起,導致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這種混亂局面。」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收集了142種已知病毒的大數據集,這些病毒從動物身上傳播到人類以及那些被認為是潛在宿主的物種身上。利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他們研究了這些物種的豐富度、滅絕風險和物種減少的潛在原因。數據顯示了病毒數量「溢出」風險的明顯趨勢,並突出了人類在歷史上是如何與動物互動的。

研究人員發現,包括家畜在內的馴養動物與人類共享的病毒數量最多,人畜共患病毒數量是野生哺乳動物的8倍。這可能是幾個世紀以來人類與這些動物頻繁互動的結果。隨著數量的增加,能夠很好適應人類主導環境的野生動物也會與人類共享更多病毒,其中包括一些齧齒動物、蝙蝠和靈長類動物。它們生活在人類住所、農場和農作物周圍,這使其成為向人類傳播病毒的高危物種。而還有一些動物的數量下降與狩獵、野生動物貿易和棲息地質量下降有關。據預測,這些物種所攜帶的人畜共患病毒數量是因其他原因導致瀕危的物種的兩倍。

此外,受威脅和瀕臨滅絕的物種往往會受到嚴格管理和直接監測,在試圖恢復其種群的同時,它們與人類有了更多接觸。「我們需要關注如何與野生動物互動,以及如何將人類和野生動物聯繫在一起。我們顯然不希望再次出現這種規模的流行病,因此需要找到與野生動物安全共存的方法,因為它們身上不缺這樣的病毒。」Johnson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8/rspb.2019.273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或直接感染人
    中國科學團隊發現一批走私穿山甲中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2019-nCoV)的相似度在85.5%到92.4%之間。美國疾病生態學家凱文·奧利瓦爾長期研究蝙蝠,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地方捕捉蝙蝠並採集它們的體液樣本。奧利瓦爾所在的機構——非營利研究組織生態健康聯盟也與中國研究者有長期合作。奧利瓦爾近日揭示了他在收集的數千隻中國蝙蝠樣本中的驚人發現:「我們總共發現了大約400種新的冠狀病毒。
  • 研究證實:穿山甲與新冠病毒有關!千萬別吃野生動物了!
    現有證據顯示野生動物有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主要是早期發現的一些人感染病例都有華南海鮮市場的接觸史,而根據已有報導,該市場環境樣本檢測中也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圍繞冠狀病毒有可能的動物來源,華南農業大學攻關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溯源工作。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程6000多公裡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物種演化是動物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性進化。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動物中重返海洋的一個特殊類群,是海中霸主。其中鯨類起源於陸生偶蹄目動物,形成於約55Mya的古新世——始新世過渡期,是陸生脊椎動物形成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時候。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但今天,這些巨大的身影了無蹤跡,馬達加斯加沒有比汽車輪胎重的動物存在,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是人類亦或是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一切。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斷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
  • 肺炎病毒是如何從野生動物傳染給人的?
    經過研究發現,目前對於新冠病毒的來源測定,較為認可的說法是,病毒宿主為野生動物,有可能是中華菊頭蝠。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假設這種病毒就是來自於蝙蝠,或者其他生活中極少可能接觸到的野生動物,病毒是怎麼從這些動物身上傳染到人類的呢?為什麼野生動物自帶這麼多病毒卻能安然無恙呢?我們要如何把控和自然界動物接觸點距離呢?
  • 揭示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 科學家揭示 「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新理念—新聞—科學網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餘焓、韓生,東華大學宣為民和清華大學魏永革等合作揭示了複雜化學系統中存在的「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效應。
  • 新冠肺炎小鼠模型成功模擬人感染特徵—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小鼠進行基因編輯,使其體內能夠產生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hACE2),這是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時結合的受體。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細胞宿主和微生物》。 「我們急需一種小型動物模型用來模擬COVID-19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臨床過程和病理特徵,而本次研究開發的動物模型無疑是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和傳播的一件利器。」
  • 官方闢謠海鮮帶毒 新冠病毒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
    而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起源,很多朋友都會想起在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而根據官方召開記者會報導,針對這一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研究過程當中國家疾病控制中心病毒所從585份環境樣本,當中檢測到有33份樣品,當中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不過要注意,這並不是病毒,而使病毒核酸,而這個結果也說明該病毒的來源很有可能是來源於這一個海鮮市場。
  • 中國官方: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 年齡較小者不易感
    來源標題:中國官方: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 年齡較小者不易感中新社北京1月22日電 針對湖北武漢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來源,有關專家22日確認,病毒來源就是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就目前的流行病學認知來說,兒童、年齡比較小的人確實不易感。
  • 野生動物是隱藏的「病毒庫」
    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迅疾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人類在侵佔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同時,還對野味趨之若鶩,於是,密林深處、汪洋大澤的野味通過偷獵、圈養、貿易等渠道魚貫而出,聚集餐桌,使得本就數量稀少的野生動物更是難覓蹤跡,不少物種甚至被吃得瀕臨滅絕。物以稀為貴,諸如「龍虎鬥」之類的野味,名稱生猛,材料難得。
  • 安徽和縣直立人頭骨痕跡揭示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新聞—科學網
    1月8日,《國際骨骼考古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傑、劉武、郭肖聰與美國夏威夷大學Christopher Bae合作完成的關於「和縣直立人頭骨表面異常痕跡」的研究論文,發現和縣直立人的死亡年齡為20歲左右,生前頭骨後部遭受過創傷,死後埋藏環境導致其眉脊處發生腐蝕,化石出土時由於地層擠壓造成頭蓋部出現多處裂痕。
  • 原創動漫:果子狸、野生蛇、野豬……這些動物身上攜帶病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點擊觀看視頻 作者:劉秋石 王洋)小編的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與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有著不可脫離的關係,為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商洛新聞網推出原創系列動漫《哪些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病毒》,今天推出第二期。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研究揭示野生蝙蝠基於認知圖的導航
    研究揭示野生蝙蝠基於認知圖的導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1 23:19:30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Ran Nathan、David Shohami以及特拉維夫大學Sivan
  • 西太平洋卡洛琳高原成因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首次揭示了西太平洋卡洛琳脊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洋底高原,綜合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卡洛琳洋底高原和東部海山鏈系統形成於同一個來自下地幔的地幔柱
  • ...餐桌的病毒…抖音仍有「吃播」蝙蝠視頻,朋友圈還有人賣野生動物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1 月 23 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央視新聞採訪中表示,病毒來源就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高福表示,病毒不光在感染的人體內看到了,在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野生動物的這些攤位也分離到了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