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美國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11月13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癌細胞》。

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

DNA受到損傷時,細胞會啟動修復機制,其中針對DNA雙鏈的同源重組修復和針對DNA單鏈的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介導的修復是至關重要的兩條修復途徑。當PARP的活性被抑制時,DNA單鏈斷裂後的修復機制發生「故障」,DNA必須另行開啟同源重組的修復功能。如果這時腫瘤細胞的同源重組修復存在缺陷,那麼細胞就無法進行DNA修復,從而死亡;而正常細胞的DNA同源重組修復沒有缺陷,所以不會被殺死,這樣PARP抑制劑就能特異性殺死腫瘤細胞。由於很多腫瘤中都發現存在同源重組修復缺陷,因此,PARP成為近年來生物學和醫藥領域備受矚目的一個腫瘤治療靶標。臨床上,已有靶向PARP的抑制劑被批准用於治療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存在同源重組缺陷的腫瘤。

在同源重組修復途徑中,PALB2蛋白和BRCA1蛋白以及BRCA2蛋白結合形成的BRCA1-PALB2-BRCA2複合物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與數據分析發現,當DNA出現損傷信號時,在PFA亞型室管膜瘤中普遍高表達的CXorf67蛋白能及時「響應」,大量「集結」於染色質,通過「競爭」結合PALB2蛋白,從而阻止BRCA2蛋白結合到PALB2蛋白上,進而抑制細胞的DNA同源重組修復過程。在病人原代細胞和小鼠模型層面,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實驗證實,CXorf67高表達的腫瘤細胞對PARP抑制劑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以增強PARP抑制劑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尤其是在與放射性治療聯合使用時更為顯著。該研究表明在PFA亞型室管膜瘤中普遍高表達的CXorf67蛋白可能成為一個「指標」,用於指導PFA亞型室管膜瘤的靶向PARP的治療。這一研究結果為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下一步,研究人員和相關醫院將深入合作研究,就PARP抑制劑聯合化療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這一治療方法開展臨床實驗。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0)30540-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
    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與數據分析發現,當DNA出現損傷信號時,在PFA亞型室管膜瘤中普遍高表達的CXorf67蛋白能及時「響應」,大量「集結」於染色質,通過「競爭」結合PALB2蛋白,從而阻止BRCA2蛋白結合到PALB2蛋白上,進而抑制細胞的DNA同源重組修復過程。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央廣網上海11月1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
  • 我國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
  • 【學術前沿】李林組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
    【學術前沿】李林組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 2020-11-13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治療顱後窩類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研究人員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chromosome X open reading frame 67)蛋白可作為兒童顱內顱後窩類A(posterior fossa group A,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發現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中新網上海新聞
  • 國際治療指南解讀:成人和兒童的室管膜瘤診療差異
    下文將詳述成人及兒童新診斷、復發性顱內室管膜瘤及脊髓室管膜瘤治療策略,幫助患者詳細了解治療規範,少走彎路。2.成人新診斷顱內室管膜腫瘤的治療成人顱內室管膜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WHOⅡ級腫瘤比WHOⅢ級間變性腫瘤更常見。手術被認為是標準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極關鍵的一步。
  • 出國看病新資訊:深入了解室管膜瘤及其細胞起源
    室管膜瘤是最難治療的腦腫瘤之一,許多患者預後不良。  丹娜法波/波士頓兒童醫院癌症和血液疾病中心的神經腫瘤專家Dr. Mariella Filbin渴望為一些最難治療的小兒腦瘤患者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 CAR T細胞可治療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
    CAR T細胞可治療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57:53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Cynthia Hawkins研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新進展
  • 兒童室管膜瘤會遺傳嗎?能活多久?
    室管膜瘤是第三常見的兒科腦瘤,僅次於髓母細胞瘤和星形細胞瘤。兒童神經外科醫生在治療兒童室管膜瘤中起著中心和重要的作用,因為那些接受完全切除的兒童有很高的治癒的可能性。目前對兒童室管膜瘤的護理標準包括大體全切除和隨後的局部放療。目前,化療通常不是治療方案的一部分。約10%的兒童腦瘤被歸類為室管膜瘤,確診時的平均年齡為4-6歲。
  • 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
    原標題: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記者孫國根)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昊教授、餘建忠主治醫師臨床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表觀基因組的代謝調控驅動致死性小兒室管膜瘤
    表觀基因組的代謝調控驅動致死性小兒室管膜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21:29:45 加拿大病童醫院Michael D. Taylor、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Jeremy N.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科學家揭示 「添加劑超分子催化」新理念—新聞—科學網
    由於在理論計算方面對複雜化學反應過程的研究,美國三位科學家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開發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但是到目前為止,實驗方面對化學複雜系統的進展緩慢。 均相催化體系是一個多變量(添加劑、溶劑、底物和催化劑等)複雜化學系統。添加劑可以顯著提高反應活性或選擇性,甚至可以改變反應途徑。然而,其具體作用機理至今未解。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科學家繪製新冠病毒突刺蛋白三維圖像—新聞—科學網
    ,繪製了第一張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圖像,這將大大推動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 科學家表示,這部分被稱為突刺蛋白,繪製其圖譜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樣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就可以開發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來對抗這種病毒。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上。 該科研小組還在研究相關的可行疫苗。 領導這項研究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教授Jason McLellan和同事花了多年時間研究其他冠狀病毒,包括SARS-CoV和MERS-CoV。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Carlson    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領域研究員李鴻傑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者合作,在一種中美洲切葉蟻的外骨骼上發現了首個昆蟲生物礦物盔甲。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生物礦物骨骼的演化從距今5.5億年前就開始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牙齒都有含鈣的礦物質,螃蟹和龍蝦等甲殼類動物的外殼和其他身體部位也有礦化的成分。
  •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