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治療指南解讀:成人和兒童的室管膜瘤診療差異

2020-12-14 健康界

室管膜瘤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三大腫瘤,佔比6%~12%,顱內表現更為常見,尤其是後顱窩,室管膜瘤患兒的中位診斷年齡為5歲,且25%~40%的患兒<2歲。室管膜瘤在成人中少見,主要累及脊髓,在成人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佔3%-6%。本文根據指南,就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室管膜瘤的治療進行相關解讀。


1.室管膜瘤分類及生存期預後

室管膜腫瘤起源於神經外胚層,手術在室管膜瘤的治療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全切除可以改善預後。如果病理檢查證實了惡性特徵,並且MRI研究顯示腫瘤殘留,則應討論是否放療。總的來說,兒童5年無進展生存率(PFS)為23%-45%,5年生存率為50%-60%。中位復發時間在診斷後2年內。成人5年期和10年期PFS發生率分別為74.6%-79.5%和58.9%-65.6%。基於人群的流行病學數據報告室管膜腫瘤患者的5年和10年總生存率(OS)分別在80.1%和86.1%和75.6-81.0%之間。


圖:室管膜瘤分類(2007)

 關於室管膜瘤患者治療的前瞻性研究僅在兒童人群中進行,而較小的回顧性系列研究可用於成人患者。下文將詳述成人及兒童新診斷、復發性顱內室管膜瘤及脊髓室管膜瘤治療策略,幫助患者詳細了解治療規範,少走彎路。


2.成人新診斷顱內室管膜腫瘤的治療

成人顱內室管膜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WHOⅡ級腫瘤比WHOⅢ級間變性腫瘤更常見。

手術被認為是標準治療的第一步,也是極關鍵的一步。INC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成員、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教育委員會主席、德國INI國際神經學研究所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也在其世界神經外科聖經式教科書《Youmans Neurological Surgery》中結合案例明確指出手術在室管膜瘤的治療中的關鍵作用,因為全切腫瘤是改善預後的極重要前提和保障(圖1)。在大多數研究中,切除程度已成為預後的極重要的預測因素之一。在一系列回顧性的WHOⅡ級室管膜瘤成人中,5年和10年的OS發生率分別為86.1%和81%。術前KPS、切除範圍和腫瘤位置是OS的獨立預後因素。特別是,全切除術(GTR)是指術後48小時內MRI上對比後T1和T2加權圖像上無殘留病變,幕下位置與手術時間延長有關。GTR和腫瘤位置也是預測無進展生存率(PFS)的獨立因素。相反,不完全切除會增加腫瘤復發和腦脊液播散的風險。然而,在後顱窩腫瘤中,顱神經和腦幹血管系統的包裹可能會限制可切除性。如果腫瘤切除後仍有持續性腦積水,則需行分流或內鏡下腦室造瘻術。 


圖1:案例,A和B,術前冠狀動脈MR,一位32歲男性患者由於左腦室充滿一個巨大的室管膜瘤而出現顱內壓升高的症狀。C-F,術後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腫瘤完全切除。術後無神經功能缺損。

在成人中,人們一致認為,對於間變性室管膜瘤(WHOⅢ級)和不完全切除術後室管膜瘤(WHOⅡ級)患者,術後放療應納入治療標準。相反, 術後放射治療在II級室管膜瘤接受GTR治療中的作用仍存在爭議。在包括顱內WHOⅡ級室管膜瘤患者在內的2項大型回顧性研究中,沒有發現放療與PFS或OS有顯著相關性。然而,在法國的研究中,接受術後放療的未完全切除腫瘤的亞組的PFS和OS比沒有放療的患者長。

顱內室管膜下瘤是一種罕見的WHOⅠ級腫瘤。手術切除後可以期待長期存活,儘管有報導稱邊界不清與較短的PFS相關。術後放射治療僅適用於部分或次全切除的患者。

表1:成人新發顱內WHOⅡ-Ⅲ級室管膜腫瘤治療建議



圖:研究證據分類說明:等級越低越佳



3.兒童新診斷顱內室管膜腫瘤的治療


超過一半的小兒室管膜瘤發生在3歲以下的兒童,約三分之二的腫瘤位於後顱窩。
手術和放療是治療兒童室管膜瘤的主要方法。切除程度是極重要的預後因素(圖2),但病變部位(如累及橋小腦區的後顱窩腫瘤)可因累及下顱神經和腦幹而限制手術;因此,不完全切除在這些患者中很常見。在GTR的情況下,5年的OS約為70%,但不完全切除的OS要低得多。當第一次切除不全時,第二次手術機率很大。


圖2:案例,術前軸位(A和B)、冠狀位(C)和矢狀位(D)MR的3歲女孩意識障礙。最初,外腦室引流放置治療閉塞性腦積水。E、術中神經導航輔助下仰臥位手術。F-H、術後MR顯示間變性室管膜瘤完全切除。術後平安無事,預後良好。


兒童顱內室管膜瘤術後放療的優勢已被證明是局部控制和生存率。一項義大利的研究報告了在術後放療後嘗試GTR,結果顯示7年的局部控制、無事件生存率(EFS)和OS分別為83.7%、69%和81%。研究顯示,立體定向放療改善了局部控制、EFS和OS,沒有明顯增加晚期神經功能缺陷。因此,對於3歲以上的兒童,建議術後放療劑量為59.4 Gy,而對於年滿18個月的兒童或神經狀態改變的兒童,其劑量可降低到54Gy。這個即使是12到18個月的孩子也是如此。作為局部控制仍然是治療的首要目標,有人提出了在常規放療的基礎上應用低分割立體定向技術來補償不完全手術的可能性。在義大利的一項前瞻性臨床試驗中,除了放療和化療外,首次手術後有殘留疾病的患者5年的PFS率高於58%。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超分割放療是安全的,但與標準分割治療方案相比,不會帶來任何轉歸益處。

放療對幼兒的毒性是值得關注的,調強放射治療被用來限制晚期後遺症。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結合劑量-體積數據和臨床因素的模型來預測智商(IQ)結果,並得出結論:輻射劑量仍然是影響智商結果的極具臨床意義的決定因素,甚至很低像<20gy的劑量,輸送到幕上大腦,對智商有影響。質子治療可以替代傳統的光子放療,因為它可以避免暴露在大腦幕上室和聽覺結構的劑量,以減少神經認知障礙,在這方面,初步數據令人鼓舞。另外,儘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化療在兒童中的作用仍未得到證實。

表二:兒童新發顱內WHOⅡ-Ⅲ級室管膜腫瘤治療建議


 4.成人和兒童復發性顱內室管膜腫瘤治療


室管膜瘤復發後再次手術和放療的案例越來越多,復發再次手術已被證明可以明顯改善預後。只要有可能,應建議再次手術和/或再次照射。然而,如果在第一次手術中由於位置限制只能實現不完全切除,那麼在再次手術中也會面臨同樣的限制;因此,在這些情況下,再次手術對於神經外科醫生及醫療機構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在接受再次手術的兒童中,GTR的5年EFS率為19%,不完全切除的為14%,沒有重複手術的為8%。

成人和兒童都可以進行再放療,既可以進行完整療程的分次照射或者大分割立體定向照射或者質子療法,並且可以實現持久的反應。化療在治療成人復發性室管膜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只有在局部治療方案(手術和放療)用盡時才考慮。表3:兒童及成人復發顱內室管膜腫瘤治療建議


5.脊髓室管膜腫瘤的治療


脊髓室管膜腫瘤在成人中比在兒童中更常見。它們包括WHOⅠ室管膜瘤和MPE(黏液乳頭型室管膜瘤),以及WHOⅡ級和Ⅲ級(間變性)室管膜瘤。脊髓室管膜瘤的預後比脊髓星形細胞瘤好,但除GTR外,影響預後的因素尚未確定。由INC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成員、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立體定向與功能神經外科委員會主席德國Joachim K. Krauss教授曾主導研究的《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Ependymomas: Experience in 49 Patients》中分析了MHH(Hannover Medical School)18年間49名患者的治療結果,其中72%的患者獲得了全切除,指出全切除是治療脊髓室管膜瘤的首選方法,在疾病早期、神經症狀較輕時進行手術時預後較好。以下兩則案例均由Krauss教授為其手術,且都實現了全切(圖3和圖4)。


圖3:(A) 35歲女性,術前T1MR顯示頸3-5佔位。(B) T2MRI顯示延髓廣泛水腫。(C) 術後12天T1MRI顯示,腫瘤全部切除。(D) 術後T2MRI顯示水腫幾乎完全消失。


圖4:(A) T2MR顯示腫瘤連續累及頸髓、胸髓6個節段,同時伴有顱骨和延髓尾側的空洞。(B) 腫瘤完全切除後3個月的核MR顯示空洞幾乎完全消失。


顯微外科技術的進步使得GTR整體優於部分次全切除,成為脊髓室管膜瘤的標準治療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GTR可以執行良好的功能結果。由於良好的功能結果與手術時腫瘤較小和良好的神經狀態有關,因此在疾病的早期考慮切除。當GTR因脊髓或神經根浸潤而不可行時,一般採用術後局部放療。最近對348例WHOⅡ級和Ⅲ級脊髓室管膜瘤患者的文獻進行了回顧,這些患者接受了已知切除範圍(GTR或STR)的手術,術後有或沒有放療。多因素分析後,手術切除程度和腫瘤分級是影響OS和PFS的獨立預後因素,放療延長了STR患者的PFS:單純STR治療的患者PFS中位數為48個月,STR加放療的患者中位PFS為96個月。

表4:兒童及成人脊髓WHOⅡ-Ⅲ級室管膜瘤的治療建議

對MEP進行了大量的回顧性研究,包括183名患者的大型多機構系列研究,10年OS為92.4%,5年和10年PFS分別為69.5%和61.2%。84%的患者局部復發,9.3%的患者出現軟腦膜擴散。切除程度是預測局部控制的一個主要獨立因素。然而,不規則的形狀、與周圍神經根的接觸和粘液樣基質的產生,特別是在終絲中,會大大增加手術難度。一項由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SEER)項目的患者分析證實,10年後的OS超過90%。骶前MPE較終絲/馬尾區MPE預後差。
與單純手術治療的患者相比,術後放療,尤其是高劑量(≥50gy)放療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PFS(10-yPFS從˂40%提高到70%),耐受性好,無明顯的遲發毒性。一個關於成人脊柱MPE患者的小系列研究表明,GTR聯合輔助放療的患者比GTR治療的患者有更好的局部控制但是獨自一人,需要前瞻性的證實性數據。MPE在兒童中很少見。儘管患者經常出現播散性腫瘤和/或在治療後發展為復發或進行性疾病,SEER資料庫中5年和10年的OS估計分別為97%和95%。表5:粘液樣乳頭狀室管膜瘤(WHO I級)治療建議

總 結


室管膜瘤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腫瘤,手術切除仍是治療的主要手段。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只有少數其他腫瘤實體,技術高超及成功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生的技能對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因此,它仍然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外科疾病」。輔助治療僅限於放療,然而,放療在這些腫瘤的治療中起著不可避免的作用。目前,化療在治療本病方面還沒有取得相當大的成功。然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正在改善我們對這些腫瘤生物學特性的理解,並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為尋找特定的室管膜瘤靶點和治療方法提供機會。


參考資料:

1.   Helmut Bertalanffy . Ventricular Tumors . YoumansNeurological Surgery . 2011

2.Joachim K. Krauss.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Ependymomas: Experience in 49Patients.WORLD NEUROSURGERY.2018

3.EANO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endymal.DOI: 10.1093/neuonc/nox166


相關焦點

  • 兒童室管膜瘤會遺傳嗎?能活多久?
    室管膜瘤是第三常見的兒科腦瘤,僅次於髓母細胞瘤和星形細胞瘤。兒童神經外科醫生在治療兒童室管膜瘤中起著中心和重要的作用,因為那些接受完全切除的兒童有很高的治癒的可能性。目前對兒童室管膜瘤的護理標準包括大體全切除和隨後的局部放療。目前,化療通常不是治療方案的一部分。約10%的兒童腦瘤被歸類為室管膜瘤,確診時的平均年齡為4-6歲。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證實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該腫瘤的有效手段,該成果對開闢新的靶向藥物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有重大意義。日前最新一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子刊《癌症》(《Cancer Cell》)刊登了這一研究。    李昊介紹,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好發於小腦,其中以PFA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不可治癒。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央廣網上海11月1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
  • 我國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
  • CAR T細胞可治療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
    CAR T細胞可治療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57:53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Cynthia Hawkins研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新進展
  • 【學術前沿】李林組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
    團隊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發現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室管膜瘤(Ependymoma)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好發於幕下後顱窩,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美國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美國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
  • 出國看病新資訊:深入了解室管膜瘤及其細胞起源
    室管膜瘤是最難治療的腦腫瘤之一,許多患者預後不良。  丹娜法波/波士頓兒童醫院癌症和血液疾病中心的神經腫瘤專家Dr. Mariella Filbin渴望為一些最難治療的小兒腦瘤患者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治療顱後窩類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研究人員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chromosome X open reading frame 67)蛋白可作為兒童顱內顱後窩類A(posterior fossa group A,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發現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
  • 12種常見顱內腫瘤鑑別診斷要點|顱內腫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健康界
    4.(側腦室室管膜瘤)上皮樣囊腫(膽脂瘤):CT示低密度,包膜有不全鈣化和散在鈣化斑。MRI信號介於腦組織與腦脊液之間,T1低信號,T2高信號。(見鞍區腫瘤鑑別診斷6及橋角腫瘤鑑別診斷3)腦室腫瘤1.三腦室前:星膠、室管膜瘤、膠樣囊腫、室管膜囊腫、脈絡叢乳頭狀瘤、顱咽管瘤。
  • 脊髓內腫瘤,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文獻報導約有90%的脊髓髓內腫瘤為膠質瘤,主要是室管膜瘤和星形細胞瘤,其中室管膜瘤佔60%左右,形細胞瘤約佔30%。其他10%的脊髓髓內腫瘤中,血管母細胞瘤佔2%~8%,髓內轉移瘤佔2%。由於室管膜瘤具有良好的邊界和病灶兩端典型的脊髓空洞,對髓內室管膜瘤的術前診斷並不困難。 髓內腫瘤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4%,佔椎管內腫瘤的20%~25%。
  • 表觀基因組的代謝調控驅動致死性小兒室管膜瘤
    表觀基因組的代謝調控驅動致死性小兒室管膜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21:29:45 加拿大病童醫院Michael D. Taylor、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Jeremy N.
  • 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
    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證實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該腫瘤的有效手段。這一研究論文近日刊發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子刊《癌症》上。李昊介紹,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好發於小腦,其中以PFA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不可治癒。目前,對該腫瘤治療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一直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術後整體預後較差。
  • 中國首次公布兒童白血病診療「大數據」 急淋患兒超7成
    導讀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院長江忠儀表示,兒童白血病目前總體可控可治,但不同醫院診療水平存在差異;其呼籲兒童白血病診療登記管理系統與成人相關系統及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對接,完善診療信息,減輕醫生上報登記負擔,並可保證數據真實
  •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更新解讀——肺癌的篩查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肺癌診療水平、規範化指導各級臨床醫師的臨床工作,以期改善患者預後。中華醫學會組織呼吸內科、腫瘤內科、胸外科、放療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結合肺癌診療方面新進展和國際權威指南,綜合考慮我國國情和診療現狀,制定、更新符合中國醫療現狀的肺癌臨床診療指南。
  • 兒童打呼嚕要規範治療,中國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診治指南發布
    然而,目前我國在兒童OSA篩查、診斷和治療存在不規範的現象,制約了臨床上科學診療策略的提出,阻礙了我國兒童OSA診療水平的進步。與此同時,目前兒童OSA的診療涉及多學科,且診斷標準不一、治療缺乏規範的問題較為突出。國外兒童OSA診療指南與專家共識數量十分有限,由於種族、環境、社會經濟狀況不同,也不能完全照搬。
  • 馬雄:《2019年AASLD關於自身免疫性肝炎診斷與治療的指南》解讀
    2019年美國肝病學會(AASLD)發布的實踐指引和指南是對2010年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指南的更新,從而在現有證據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為AIH的診療提供指引,並在系統回顧文獻和證據質量的基礎上為相關臨床問題提供指導。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述評
    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潛在需要救治的患者數量巨大;早期診斷率偏低與過度篩查現象並存;診療不規範,救治能力參差不齊等問題掣肘著學科的發展。我國先天性心臟病救治整體水平的提高仍有待政府和業界付出更多的努力。《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這一系列著作的出版無疑為業界直面挑戰、解決問題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和行動上的規範,為整體救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路徑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