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觀基因組的代謝調控驅動致死性小兒室管膜瘤

2020-12-14 科學網

表觀基因組的代謝調控驅動致死性小兒室管膜瘤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21:29:45

加拿大病童醫院Michael D. Taylor、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Jeremy N. Rich、匹茲堡大學Sameer Agnihotr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表觀基因組的代謝調控驅動致死性小兒室管膜瘤。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5月22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

研究人員證明顱後窩A(PFA)室管膜瘤在低氧狀態下得以維持,與特定代謝物的有限可用性相關,進而減少組蛋白甲基化,並增加組蛋白3第27位賴氨酸(H3K27)上的去甲基化和乙醯化。PFA室管膜瘤是在人類發育的前三個月中的細胞譜系中引發的,該譜系存在於受限的氧氣中。與其他室管膜瘤不同,PFA細胞短暫暴露於環境氧會誘導不可逆的細胞毒性。

 

PFA腫瘤表現出低水平的H3K27me3基礎水平,並且自相矛盾的是,抑制H3K27甲基化可特異性破壞PFA腫瘤的生長。靶向代謝和/或表觀基因組為患有PFA室管膜瘤的嬰兒提供了合理治療的機會。

 

據悉,顱後窩A(PFA)室管膜瘤是嬰幼兒的致命惡性腫瘤。缺乏高度復發的體細胞突變,PFA室管膜瘤被認為是表觀遺傳驅動的腫瘤,並且缺乏模型系統。

 

附:英文原文

Title: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the Epigenome Drives Lethal Infantile Ependymoma

Author: Kulandaimanuvel Antony Michealraj, Sachin A. Kumar, Leo J.Y. Kim, Florence M.G. Cavalli, David Przelicki, John B. Wojcik, Alberto Delaidelli, Andrea Bajic, Olivier Saulnier, Graham MacLeod, Ravi N. Vellanki, Maria C. Vladoiu, Paul Guilhamon, Winnie Ong, John J.Y. Lee, Yanqing Jiang, Borja L. Holgado, Alex Rasnitsyn, Ahmad A. Malik, Ricky Tsai, Cory M. Richman, Kyle Juraschka, Joonas Haapasalo, Evan Y. Wang, Pasqualino De Antonellis, Hiromichi Suzuki, Hamza Farooq, Polina Balin, Kaitlin Kharas, Randy Van Ommeren, Olga Sirbu, Avesta Rastan, Stacey L. Krumholtz, Michelle Ly, Moloud Ahmadi, Geneviève Deblois, Dilakshan Srikanthan, Betty Luu, James Loukides, Xiaochong Wu, Livia Garzia, Vijay Ramaswamy, Evgeny Kanshin, María Sánchez-Osuna, Ibrahim El-Hamamy, Fiona J. Coutinho, Panagiotis Prinos, Sheila Singh, Laura K. Donovan

Issue&Volume: 2020-05-22

Abstract: Posterior fossa A (PFA) ependymomas are lethal malignancies of the hindbrain in infantsand toddlers. Lacking highly recurrent somatic mutations, PFA ependymomas are proposedto be epigenetically driven tumors for which model systems are lacking. Here we demonstratethat PFA ependymomas are maintained under hypoxia, associated with restricted availabilityof specific metabolites to diminish histone methylation, and increase histone demethylationand acetylation at histone 3 lysine 27 (H3K27). PFA ependymomas initiate from a celllineage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human development that resides in restricted oxygen.Unlike other ependymomas, transient exposure of PFA cells to ambient oxygen inducesirreversible cellular toxicity. PFA tumors exhibit a low basal level of H3K27me3,and, paradoxically, inhibition of H3K27 methylation specifically disrupts PFA tumorgrowth. Targeting metabolism and/or the epigenome presents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rational therapy for infants with PFA ependymoma.

DOI: 10.1016/j.cell.2020.04.047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553-5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0日電( 孫國根陳靜)記者20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昊教授、餘建忠主治醫師臨床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PFA型室管膜瘤使用
  • 國際治療指南解讀:成人和兒童的室管膜瘤診療差異
    室管膜瘤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三大腫瘤,佔比6%~12%,顱內表現更為常見,尤其是後顱窩,室管膜瘤患兒的中位診斷年齡為5歲,且25%~40%的患兒<2歲。室管膜瘤在成人中少見,主要累及脊髓,在成人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中佔3%-6%。本文根據指南,就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室管膜瘤的治療進行相關解讀。
  • CAR T細胞可治療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
    CAR T細胞可治療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57:53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Cynthia Hawkins研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新進展
  • 【學術前沿】李林組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
    團隊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發現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室管膜瘤目前以手術和放療為主要的治療手段,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了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團隊前期在研究Wnt信號調控DNA損傷修復時,通過磷酸化質譜,鑑定到CXorf67可能參與DNA損傷修復。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治療顱後窩類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研究人員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chromosome X open reading frame 67)蛋白可作為兒童顱內顱後窩類A(posterior fossa group A,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發現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
  • 兒童室管膜瘤會遺傳嗎?能活多久?
    室管膜瘤是第三常見的兒科腦瘤,僅次於髓母細胞瘤和星形細胞瘤。兒童神經外科醫生在治療兒童室管膜瘤中起著中心和重要的作用,因為那些接受完全切除的兒童有很高的治癒的可能性。目前對兒童室管膜瘤的護理標準包括大體全切除和隨後的局部放療。目前,化療通常不是治療方案的一部分。約10%的兒童腦瘤被歸類為室管膜瘤,確診時的平均年齡為4-6歲。
  • 出國看病新資訊:深入了解室管膜瘤及其細胞起源
    室管膜瘤是最難治療的腦腫瘤之一,許多患者預後不良。  丹娜法波/波士頓兒童醫院癌症和血液疾病中心的神經腫瘤專家Dr. Mariella Filbin渴望為一些最難治療的小兒腦瘤患者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美國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央廣網上海11月1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
  • 我國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
  • 科學家發現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美國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
  • 12種常見顱內腫瘤鑑別診斷要點|顱內腫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健康界
    4.(側腦室室管膜瘤)(四腦室室管膜瘤)4. 囊性膠質瘤:囊壁有不規則強化,壁結節多較大而強化不及血管母細胞瘤明顯,不伴有異常血管流空影。 5.(見鞍區腫瘤鑑別診斷6及橋角腫瘤鑑別診斷3)腦室腫瘤1.三腦室前:星膠、室管膜瘤、膠樣囊腫、室管膜囊腫、脈絡叢乳頭狀瘤、顱咽管瘤。2. 三腦室內:膠質瘤、室管膜瘤、粘液囊腫、乳頭狀瘤。3.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所揭示微生物代謝調控的傳統發酵魚露特徵...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王悅齊(第一作者)、李春生、趙永強(並列通訊作者)等對傳統魚露發酵過程中風味量化表徵與調控機制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為傳統發酵魚露的靶向工藝調控、優質品質創造和健康綠色發酵食品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
  • Cell Metabolism:關鍵代謝通路調控T細胞活性
    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的科學家已經揭示了調節eTreg細胞功能的代謝信號傳導機制。這項工作可能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和治療炎症性疾病的努力。研究結果今天在線發表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
  • Cell Stem Cell|脂質代謝調控神經幹祖細胞活性和學習記憶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脂質代謝對於調控小鼠成體NSPC活性和海馬區成體神經發生(Adult Hippocamapl Neurogenesis,AHN)十分重要。NSPC活性的調控以及它們與學習記憶缺陷的關係。
  • EMBO R|武漢大學發現低氧下結直腸腫瘤能量代謝重編程新機制
    因此,腫瘤細胞需要通過代謝重編程來適應低氧等腫瘤微環境,進而維持其快速生長及增殖的特徵。早在1956年,Warburg就提出正常的分化細胞主要通過線粒體內的氧化磷酸化產生大部分的能量,而腫瘤細胞則將糖酵解作為能量產生的主要手段。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癌症。在所有癌症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分別排第三和第二位。
  • 線粒體代謝:腫瘤治療靶點
    主要致癌驅動因子(例如Myc和Kras)的激活以及信號通路(包括PI3K通路)的失控,部分原因是腫瘤細胞中糖酵解速率和TCA循環通量增加。升高的糖酵解速率可產生代謝中間體,後者可被分解為細胞增殖所需的多種生物合成途徑,例如參與核糖和胞質中NADPH合成的戊糖磷酸途徑(PPP),以及參與線粒體中NADPH產生、核苷酸合成和甲基化反應的一碳代謝途徑。
  • 還原性TCA循環代謝促進胰島素分泌
    還原性TCA循環代謝促進胰島素分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5 16:22:33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Christopher B. Newgard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在中藥資源領域取得新突破
    浙江理工大學梁宗鎖教授牽頭的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長期從事藥用植物資源和中藥材規範化生產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中藥資源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近期,該團隊在國家標準樣品和中藥材土壤重金屬修複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