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進院積極展開合成生物學界「登月計劃」

2020-12-12 騰訊網

「這是合成生物學界的一次『登月』行動,我們想探索人類構建生命的上限。」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司同研究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司同所說的「登月」,離不開位於深圳光明區的合成生物大設施。他在大設施建設中擔任總工藝師。

司同在實驗室工作

「如果說合成生物學是像搭積木一樣搭建生物,那合成生物設施就是將這一技術從傳統的『手工作業』,轉變為大規模自動化的機器作業,」司同表示,「這將為我們面臨的資源、能源、健康、環境和安全等重大挑戰,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

從概念機到全球首個大設施

司同表示,合成生物學,簡單來說就是像組裝機器一樣組配生物,像搭樂高積木一樣搭建擁有特定功能的人造生命。

而由於生命高度複雜性,目前還無法進行理性設計,意味著需要海量實驗和不斷「試錯」。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研究難以滿足需求,人們需要一位效率更高且永不疲倦的自動化助手來協助研究,合成生物大設施應運而生。

據悉,深圳於2018年啟動籌建大設施,總投資近8億元(不含基建)。今年8月,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批覆。

「目前大設施已經進入開工建設階段,我前期主要工作是細化科學和應用目標,明確大設施要做些什麼;設計並優化工藝路線(即怎麼做),然後在預算內,最大化地去構建一個性能好的大設施。」司同表示。

合成生物設施的效率到底有多高?據悉,目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合成生物設施,每天可建造多達1000個特定序列蛋白,每個造價不到3美元,成本僅為人工製造的千分之三。

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首個全自動合成生物設施的概念機,正是司同在香檳分校開展博士和博士後研究期間參與研發。「我們的實驗需要經常構建突變體庫,大家每天都在篩選突變體,於是就想能不能設計一臺設備,來幫忙做這件機械化的事,」司同表示,「然後就有了合成生物大設施的第一臺概念機。」

此後,這臺概念機的模式複製到了全球多個實驗室。此次深圳的合成生物大設施,規模將是概念機的30倍以上。

從2000個「積木」到2000萬個

組裝一臺機器需要成千上萬個零件,而搭建生物則需要幾千萬甚至更多。就像給機器輸入指令一樣,生物體的搭建,同樣需要DNA鹼基和序列這樣的「零件」,不斷地按照特定順序排列而成。

事實上,人們已將細胞自我複製的原理,用於醬油、醋、酸奶等製作,俗稱發酵。而合成生物學家們要做的,則是對自然界中已有的生物細胞,甚至對生命進行「理性設計」,為人們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司同團隊與中糧集團合作,關注糧食安全問題。下雨天后作物很容易發黴,尤其在南方,而由此造成的真菌毒素汙染,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和飼料安全的重要隱患。

「降解毒素的一個潛在方法是利用酶進行生物脫毒,但大部分天然酶降解效率低、穩定性差,難以大規模應用,」司同說,「此時就需要經工程改造的人工降解酶登場了。」

如何快速合成最有效的那個酶?依託合成生物大設施,可以大規模地構建並快速自動篩選。據悉,目前測試速度從30分鐘縮短至5秒左右,單個樣品的處理成本從200元降低到了0.1元以下。「酶的定向進化於2018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一技術本身已非常成熟,但檢測速度和成本是瓶頸。而我們是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開發的效率。」司同表示。

不斷開發新的儀器設備,同時用機器人將這些設備連接起來,實現自動化作業, 「 從化學合成的200個鹼基『零件』出發,根據鹼基序列的可複製性,使細胞中的2000個鹼基『零件』變成2000萬個鹼基『零件』,就像堆積木一樣,最終搭建起生物系統。」司同表示,這一思路可用於藥物合成、DNA合成、生物發酵等。尤其在疫情期間,提高研發的自動化程度,同時也減少了人員接觸。

合成生物學除了創造全新的「已知」,還能探索過去的未知。

據司同介紹,其團隊目前在和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系合作,探尋地球生命起源問題。「認為生物由細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大類組成,是目前的主流分類方法之一,但具體怎麼起源的還不清楚。」據悉,通過分析現存物種和化石中的生物分子,團隊用合成生物學方法將古老已經滅絕的生命過程「復活」,為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實驗證據。

從香檳分校到深圳先進院

去年4月,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幫自己的博士導師,國際著名合成生物學專家趙惠民教授慶祝完50歲生日後,司同啟程來到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大設施的項目建設正等待他的加入。

「從2018年大設施啟動籌建,我就一直有關注,這是合成生物學界一件令人激動的事。」司同表示。

選擇來到深圳,也是對這裡的信息產業和智能製造業有信心。「有一次實驗室的一臺進口設備『罷工』了,跟國外廠家聯繫後只能整機更換,費用很高,經排查發現其實只是裡面的一個元器件出了問題,」司同告訴記者,「後來我們的工程師在深圳定製國產元器件進行更換和維修,解決了問題。」目前,國產高性能醫療設備正在打破國外壟斷的局面,部分已實現並跑甚至領跑。

此外,司同選擇來到深圳先進院,也是因為這裡學科交叉的團隊和氛圍,不同專業領域合作非常活躍。「合成生物設施建設是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生物、信息、自動化等多學科的深度整合和協同攻關,深圳先進院具備這樣的能力和環境。」司同說。

「從事合成生物學的人,最大的夢想就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將來有可能像編程一樣,在計算機上輸入一些指令,就能設計出一個全新的生物體,」司同表示,「未來我們也會探索合成動物和植物。」

【記者】杜豔

【作者】 杜豔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獲批7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王納)記者昨日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今年該院牽頭獲批
  • 用合成生物學探索人類構建生命上限—新聞—科學網
    深圳先進院合成所研究員司同 「這是合成生物學界的一次『登月』行動,我們想探索人類構建生命的上限。」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研究員司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司同所說的「登月」,離不開位於深圳光明區的合成生物大設施。他在大設施建設中擔任總工藝師。 「如果說合成生物學是像搭積木一樣搭建生物,那合成生物設施就是將這一技術從傳統的『手工作業』,轉變為大規模自動化的機器作業。」
  • 深圳先進院將區塊鏈用於基因信息存取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團隊正在將區塊鏈應用於多方協同合成基因信息安全存取,該項目獲得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12月20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曲強博士在南山書城舉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上透露。
  • 深圳先進院創建一種串聯分子螢光互補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明海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深圳先進院合成所客座研究員張先恩創建了一種串聯雙分子螢光互補方法,基於光敏色素蛋白IFP2.0,合成螢光增強型近紅外分子生物傳感系統,使活體內和活細胞中蛋白質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信號分別增強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生產可再生能源深圳先進院構建細胞工廠
    12月20日,中科院深圳先進院于濤博士在「創新知行薈」上介紹了其基於釀酒酵母打造的細胞工廠,該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深圳市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基金的資助。△于濤博士在現場據悉,細胞工廠圍繞生產可再生能源及化學品展開。
  • 深圳先進院獲中科院內首個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牌照
    大洋網訊 1月5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汽車電子中心自動駕駛團隊公布,團隊近期通過了深圳市交通運輸委聯席會議的專家綜合評審,並於今日獲得了由深圳市交通警察大隊頒發的深圳市乘用車自動駕駛開放道路測試牌照。
  • 相約深圳|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到來!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本屆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由深圳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指導,由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 「深圳先進院」)、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主辦,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 「深圳合成院」)、DeepTech 生輝、深科(深圳)工程生物產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合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合成生物技術分會、
  • 深圳先進院合作【綜述】耐高溫聚醯亞胺鋰電池隔膜研究進展
    -01 16:12:41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
  • 深圳先進院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刊文 揭示合成生物個體建構...
    原標題:深圳先進院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刊文 揭示合成生物個體建構原理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小小的細胞蘊藏著無數的生命奧秘,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NASA公布280億美元登月計劃;澳大利亞超470頭鯨魚擱淺丨科技早新聞
    (來源:國家移民管理局)純科技研究團隊展開合成抗生素新方法。圖源:《自然》在線版●英國《自然》雜誌23日發表的一項藥物發現研究最新成果,美國團隊報告成功完成一種合成新抗生素的方法,這種新抗生素將有望避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研究顯示,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種化合物對細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藥菌株有效。
  • 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本屆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由深圳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指導,由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 「深圳先進院」)、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主辦,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 「深圳合成院」)、DeepTech 生輝、深科(深圳)工程生物產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合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合成生物技術分會、
  • 深圳光明區積極創建無障礙城區
    正在爭做深圳參與未來科技競爭「衝鋒舟」的光明區,在大發展大建設的歷史機遇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更高起點、更高目標上改革創新,積極推動光明區公共場所無障礙建設、「無障礙廁所」計劃等項目實施,有效提升光明區無障礙整體環境,促進殘疾人等群體融入社會無障礙,彰顯了城市溫度、活力,為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營造更高品質的城市環境。
  • 美國登月計劃從奇蹟到被質疑造假,人類的登月計劃經歷什麼?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目的是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劃時代意義的一件事情。但是最近為何有人質疑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假的,並且還有人認為登月計劃其實是美國軍方在沙漠搭建基地中完成的,那麼為何有人提出質疑那?
  • 我國現階段能不能載人登月?看完阿波羅11號登月過程就知道了
    人類為什麼不繼續展開載人登月?在載人登月方面,美國反過來,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登月的國家。按理來說,有了第一個載人登月的國家,應該就會有第二個載人登月的國家,奇怪的是,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後續都沒有繼續展開載人登月計劃。這是為什麼?
  • 2024年登月計劃定名為「阿爾忒彌斯」,美國為什麼急著重返月球?
    因為月球內部逐漸變冷,導致它的地殼不斷收縮,也就是說幾十億年來,月球越來越「瘦」了,冷縮形成的斷層也就引發了一次次「月震」,不過大多數地殼運動都發生在月球內部,不會對未來幾年的登月計劃產生影響。美國科學家對月球的監測越來越頻繁,都在為未來幾年的登月計劃做準備,似乎重返月球是勢在必得。
  • 美國登月之前曾做好「失敗」計劃,裡面的內容是怎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和前蘇聯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太空競賽」,因為前蘇聯一開始勢頭非常猛,不僅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時還將自己國家的太空人成功的送上太空,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太空第一人」,這些都讓美國方面「眼紅不已」,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美國制定了一項名為「阿波羅
  • 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的「聯盟」登月計劃
    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的「聯盟」登月計劃中國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月器升空,在月球著陸採樣,將在本月中返回的消息,再次讓中國的航天工程舉世關注。繼美國、蘇聯之後,全世界第三個有能力到月球採樣的國家,也將是44年以來第一個到月球「挖土」的國家。
  • 1972年12月19日,最後一次登月計劃結束,下次人類登月是什麼時候
    美國的探月計劃在48年前的今天,1972年12月19日(農曆1972年11月14日),最後一次「阿波羅」登月計劃結束。1972年12月19日在完成了系列登月計劃中歷時最長的一次使命之後,「阿波羅17」號飛船濺落太平洋,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全部結束,3名太空人中有2名--尤金-A-塞爾南和哈裡森-施密特總計在月球上逗留75小時,與此同時,第3名太空人,羅納德-E-埃文斯駕指揮船繞月球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