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蜀國為什麼會興兵問罪?
雄才大略的曹操不會想到,他的兒子曹丕39歲去世的時候,司馬懿47歲,更不會想到他的孫子曹睿35歲去世的時候,司馬懿竟然都60歲了。
由於曹丕、曹睿的短命,這讓長壽的司馬懿不斷地竊取曹魏政權,以至於後來在高平陵事變中,朝堂上下大多數都是司馬家族的門生,就連曹魏皇室都不得不屈服於司馬懿的刀鋒之下,將權力拱手相讓於司馬家族。
如果說司馬懿還會給予曹魏皇室基本的恭敬,那司馬師、司馬昭,就顯得過分許多,尤其是司馬昭,甚至指使手下殺死皇帝曹髦,然後便重新換了個皇帝,而這一舉動,就猶如當年的董卓。
但是和當年的董卓相比,至少董卓殺死漢少帝,另立漢獻帝後,還有一大批忠於漢室的勢力存在,更是進行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壯舉。然而曹魏的皇帝曹髦被廢,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後,卻鮮有忠於曹魏政權的官員出現,更不要提有人領兵,以武力反對司馬昭了。
而最令人們大跌眼鏡的是,當年效忠曹操那些人的後代,以及曹魏皇室的人們無動於衷的時候,反倒是曹魏的死對頭蜀漢,興兵數萬討伐司馬昭,以武力指責司馬昭弒君的謀逆之舉。
這不得不令人唏噓,最終站出來替曹魏政權討伐司馬昭的,竟然是曹魏政權數十年的死對頭蜀漢。這不禁引人深思,曹髦被廢,蜀漢不應該是高興嗎?幹嘛還得出兵討伐司馬昭呢?
一,興師問罪只是一個藉口,主要是姜維想打仗了
作為諸葛亮的繼承者,姜維一直牢記著老師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願望,為此他是堅定不移的北伐派。
然而他的每一次北伐,都會遭到蜀漢朝堂的極力反對,為此他每一次都得找個合適的理由,來說服劉禪和其他大臣。更何況姜維先後十一次北伐中原,由此就能看出來,即便曹髦沒有被殺,姜維也會找其他藉口興兵北伐。
因此蜀漢的興兵問罪,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姜維他想打仗了。
二,道義上能站住腳,容易獲得魏國人的支持
在三國時期,人們還是比較講究道德倫理的。再怎麼說曹髦也是司馬昭的皇帝,身為臣子卻殺死皇帝,這在封建時期是大逆不道,是完全違背綱常倫理的。
曹魏政權的權力,多由世家和讀書人控制,他們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講究君臣之道、忠君報國,痛恨忤逆謀反,尤其是司馬昭這樣的弒君之輩。
想當初,即便曹操雄才大略,他也不敢貿然稱帝。即便曹丕後來稱帝,他也得把漢獻帝照顧的妥妥噹噹的,就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被士族和讀書人們天天抨擊。
而司馬昭的這一舉動,雖說曹魏的文武百官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是蜀漢的興兵問罪,至少是順應曹魏不少官員和百姓的心聲,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獲得到他們的支持,這對自身是有一定幫助的。
三,曹魏朝堂混亂,局勢不穩
司馬昭殺死曹髦,另立曹奐為帝後,曹魏政權人人自危,魏國陷入動蕩混亂的境地,誰都擔心會成為司馬昭穩定局勢的犧牲品。也因此曹髦被殺,對蜀漢來說就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可以趁火打劫的大好事。
在曹魏上下的注意力都放在司馬昭身上的時候,勢必能減輕姜維北伐的壓力,增加姜維的勝算。
四,藉此機會轉移內部矛盾
當內部出現矛盾的時候,轉移矛盾的最好機會,就是對外發動戰爭。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放飛自我,蜀漢朝堂中形成姜維、諸葛瞻、黃皓三股勢力相互制衡的局勢。
姜維要想增加在朝堂中的影響力,就需要不斷的北伐,而且又能提高蜀漢上下的凝聚力。
其實總而言之,還是姜維想打仗了。再加上曹髦被殺,這麼好的機會要是不利用起來,這也就太對不起他諸葛亮傳人的身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