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蜀國為什麼會興兵問罪?

2020-12-15 騰訊網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蜀國為什麼會興兵問罪?

雄才大略的曹操不會想到,他的兒子曹丕39歲去世的時候,司馬懿47歲,更不會想到他的孫子曹睿35歲去世的時候,司馬懿竟然都60歲了。

由於曹丕、曹睿的短命,這讓長壽的司馬懿不斷地竊取曹魏政權,以至於後來在高平陵事變中,朝堂上下大多數都是司馬家族的門生,就連曹魏皇室都不得不屈服於司馬懿的刀鋒之下,將權力拱手相讓於司馬家族。

如果說司馬懿還會給予曹魏皇室基本的恭敬,那司馬師、司馬昭,就顯得過分許多,尤其是司馬昭,甚至指使手下殺死皇帝曹髦,然後便重新換了個皇帝,而這一舉動,就猶如當年的董卓。

但是和當年的董卓相比,至少董卓殺死漢少帝,另立漢獻帝後,還有一大批忠於漢室的勢力存在,更是進行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壯舉。然而曹魏的皇帝曹髦被廢,司馬昭另立曹奐為帝後,卻鮮有忠於曹魏政權的官員出現,更不要提有人領兵,以武力反對司馬昭了。

而最令人們大跌眼鏡的是,當年效忠曹操那些人的後代,以及曹魏皇室的人們無動於衷的時候,反倒是曹魏的死對頭蜀漢,興兵數萬討伐司馬昭,以武力指責司馬昭弒君的謀逆之舉。

這不得不令人唏噓,最終站出來替曹魏政權討伐司馬昭的,竟然是曹魏政權數十年的死對頭蜀漢。這不禁引人深思,曹髦被廢,蜀漢不應該是高興嗎?幹嘛還得出兵討伐司馬昭呢?

一,興師問罪只是一個藉口,主要是姜維想打仗了

作為諸葛亮的繼承者,姜維一直牢記著老師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願望,為此他是堅定不移的北伐派。

然而他的每一次北伐,都會遭到蜀漢朝堂的極力反對,為此他每一次都得找個合適的理由,來說服劉禪和其他大臣。更何況姜維先後十一次北伐中原,由此就能看出來,即便曹髦沒有被殺,姜維也會找其他藉口興兵北伐。

因此蜀漢的興兵問罪,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姜維他想打仗了。

二,道義上能站住腳,容易獲得魏國人的支持

在三國時期,人們還是比較講究道德倫理的。再怎麼說曹髦也是司馬昭的皇帝,身為臣子卻殺死皇帝,這在封建時期是大逆不道,是完全違背綱常倫理的。

曹魏政權的權力,多由世家和讀書人控制,他們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講究君臣之道、忠君報國,痛恨忤逆謀反,尤其是司馬昭這樣的弒君之輩。

想當初,即便曹操雄才大略,他也不敢貿然稱帝。即便曹丕後來稱帝,他也得把漢獻帝照顧的妥妥噹噹的,就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被士族和讀書人們天天抨擊。

而司馬昭的這一舉動,雖說曹魏的文武百官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是蜀漢的興兵問罪,至少是順應曹魏不少官員和百姓的心聲,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獲得到他們的支持,這對自身是有一定幫助的。

三,曹魏朝堂混亂,局勢不穩

司馬昭殺死曹髦,另立曹奐為帝後,曹魏政權人人自危,魏國陷入動蕩混亂的境地,誰都擔心會成為司馬昭穩定局勢的犧牲品。也因此曹髦被殺,對蜀漢來說就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可以趁火打劫的大好事。

在曹魏上下的注意力都放在司馬昭身上的時候,勢必能減輕姜維北伐的壓力,增加姜維的勝算。

四,藉此機會轉移內部矛盾

當內部出現矛盾的時候,轉移矛盾的最好機會,就是對外發動戰爭。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放飛自我,蜀漢朝堂中形成姜維、諸葛瞻、黃皓三股勢力相互制衡的局勢。

姜維要想增加在朝堂中的影響力,就需要不斷的北伐,而且又能提高蜀漢上下的凝聚力。

其實總而言之,還是姜維想打仗了。再加上曹髦被殺,這麼好的機會要是不利用起來,這也就太對不起他諸葛亮傳人的身份吧?

相關焦點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何說曹髦是史上最有骨氣的傀儡皇帝?
    260年6月2日晨,暴雨雷霆,天暗得像黑夜,洛陽皇城的雲龍門外,橫陳著近三百具屍體。在一輛破碎的輦車前面,是一具身著皇帝袍服的屍體,一張稚嫩的臉孔下是一枝穿透身體的鐵矛,他就是曹魏的小皇帝曹髦。公元260年6月1日夜,魏國第四任皇帝曹髦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辱廢,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三人聽後大驚失色。
  • 司馬昭更有名,為何司馬師才是司馬懿繼承人?司馬昭哪裡不如他?
    他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還有一個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諺語大概是關於殺死魏帝曹髦的事,司馬昭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權。在他統治期間,司馬昭曾派鄧艾去消滅蜀國。司馬昭能夠如此囂張地讓世人皆知他的想法,一個是蒙父親司馬懿的庇蔭,對曹魏的控制已深,一個是他能力確實非常高。司馬師的實力與司馬昭比,如何?司馬懿有九個兒子。
  • 《潛龍詩》惹怒司馬昭,曹髦大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衝出門大難臨頭
    群臣奏請曹髦加封司馬昭為晉公,曹髦遲遲不語,司馬昭憤然而起,質問曹髦:「司馬氏屢建大功,加封有何不可?」曹髦又恨又怕,無奈地說:「敢不從命。」曹髦不甘受辱,召來幾名老臣,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幾名老臣助他討賊。幾名老臣驚恐不已,勸曹髦不要輕舉妄動。曹髦不聽勸阻,大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衝出宮去。
  • 謀權篡位只是迫不得已,司馬昭其實才是大大的忠臣!可惜魏帝不懂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201年的時候,曹操有意要將司馬懿徵辟為官,司馬懿卻因為曹氏架空漢獻帝而心生不滿,以"風痺症"也就是痛風為由,拒絕了徵召,拒絕了為曹操服務。 可見,司馬懿一脈最初根本就不想當官,謀權篡位更是無稽之談!
  • 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之心,小談司馬昭
    隨著司馬家族勢力的不斷擴大,血氣方剛,心氣高兒的皇帝曹髦再也無法忍受這野心勃勃的司馬家族。終於有一天,他爆發了。曹髦先是召見他認為比較忠心於皇家的王經等一共三位朝中大臣,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以便他更好的實行親伐司馬昭等人的計劃。當三外大臣進宮來之後,曹髦向他們簡單描述了一下他的計劃,他說:「當今天下,司馬昭野心勃勃,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
  • 三國志戰略版司馬昭介紹 司馬昭好用嗎
    下面給大家帶來的的是《三國志•戰略版》司馬昭武將介紹,司馬昭好用嗎?一起來看看吧!
  • 淺談最不道德的晉朝,國號「晉」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司馬昭之心」
    從公元226年到公元420年,晉朝一共存在了155年,但它作為一個統一的王朝,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卻很不顯眼,除了因為它前後的漢朝和唐朝過於耀眼的原因之外,它建立的過程充滿了拙劣的表演,甚至瀰漫著弒君的血腥,被稱為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之一。
  • 三國幼麟還是拯救不了蜀國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公元263年司馬昭殺掉魏帝曹髦,認為可以到了攻打蜀漢的時候。
  • 不殺全家司馬懿,用情專一司馬師,路人不知司馬昭——篡奪之路
    這種懷疑越發嚴重,一不做二不休,司馬師乾脆在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暗地狠出殺招,用鴆酒毒殺了妻子。夏侯徽時年僅24歲,以她的聰明,也許想過可能會出現的結果,但沒料到這場婚姻會是如此一個可憎的收場。然而因為行事機密,事情並沒有敗露,司馬師還迫不及待的又迎娶了鎮北將軍吳質的女兒為妻。此後吳質失勢,司馬師又迅速休了吳夫人,另外和官宦世家的羊徽瑜成婚。
  • 三國後期司馬昭為何沒有稱帝,因為這個人的存在!
    司馬懿和司馬師死後,司馬昭領大將軍職,廢曹芳,殺曹髦,架空魏帝曹奐,曹魏總共六帝,有三帝是司馬昭的傀儡,在看完老版《三國演義》後不經和大家有一樣的疑問,司馬昭在殺掉魏帝曹髦後,為何扶持傀儡曹奐,反而不自立為帝呢?
  • 蜀國滅亡後,司馬昭為什麼還要優待劉禪,學者:司馬昭不得不這麼做
    蜀國投降後,以劉禪為主首的蜀國君臣全部東遷到洛陽。司馬昭不僅沒殺劉禪,還優待俘虜,封其為安樂公,其他蜀國大臣也能安享晚年。 1,殺劉禪,後果很嚴重
  • 司馬昭看到劉禪門前的3字,為何殺心全無,司馬昭:反過來讀
    雖然是能夠緩解問題,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根本,導致司馬昭趁著蜀漢問題發兵攻打了蜀漢。第二年,隨著大軍兵臨城下,劉禪決定投降,蜀漢就這樣滅亡了。出於政治考慮,司馬昭沒有直接殺死投降的劉禪,而是選擇將他遷移到其他地方,然後派兵監視,只要是監視到他有問題,才能名正言順的處死他。
  • 司馬昭:三國時期的形勢預判高手,走的每一步棋都是環環相扣
    歷史上高貴鄉公曹髦說過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還有一句話評價司馬昭更貼切:「司馬昭之謀,無人能敵,」當然了,這句話是有些誇張的成分,不過大家或許不知道歷史中司馬昭憑什麼能夠執掌曹魏政權那麼多年,憑藉的不光是他那陰險毒辣的性格和能謀善變的城府,更關鍵是司馬昭是一個形式預判高手。
  • 三國志戰略版司馬昭武將攻略 司馬昭陣容搭配推薦
    下面給大家帶來的的是《三國志•戰略版》司馬昭武將攻略,推薦司馬昭的陣容搭配,一起來看看吧!
  • 三國演義中,司馬昭部將成濟弒殺魏帝曹髦,為何蜀漢可以興師問罪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司馬昭手下的心腹大臣賈充指使手下的成濟,在曹魏皇帝曹髦率軍出宮時,刺殺了曹髦,曹髦當時可是曹魏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卻被臣子刺殺,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這事還傳到了蜀漢。
  • 司馬昭要殺劉禪,劉禪在門上刻下了3個字,司馬昭為何頓時殺意全無?
    公元263年,司馬昭雄心壯志想要完成一統,於是派出鍾會、鄧艾等率領大軍進攻蜀國,劉禪命姜維率軍抵抗鍾會,命諸葛瞻率軍抵抗鄧艾,可是兩線皆敗,劉禪見大勢已去,接受了譙周投降的建議,於是蜀就此滅亡,劉禪也成為了司馬昭的俘虜。
  • 司馬昭為什麼不殺阿鬥
    司馬昭幹掉蜀國以後,沒有殺掉降帝劉阿鬥。原因有兩個:一是殺了他沒什麼好處;二是留著他也沒有什麼壞處,那乾脆不殺。殺了他沒好處,說明如果殺了他,會有反作用。阿鬥雖然在成都率眾投降,但是蜀國各地仍有很多軍事力量處於觀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