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司馬昭部將成濟弒殺魏帝曹髦,為何蜀漢可以興師問罪

2020-12-22 騰訊網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司馬昭手下的心腹大臣賈充指使手下的成濟,在曹魏皇帝曹髦率軍出宮時,刺殺了曹髦,曹髦當時可是曹魏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卻被臣子刺殺,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這事還傳到了蜀漢。

蜀漢以此事為藉口,由姜維率軍北伐攻打曹魏,很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司馬昭弒殺了曹魏皇帝,從蜀漢的角度來看,不是幫了蜀漢了,應該是蜀漢的大功臣才對,怎麼會興兵討伐司馬昭呢?很多人認為這個邏輯想不通,那麼這事如何理解?

姜維北伐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得從蜀漢的角度來分析,以蜀漢來看,司馬昭弒殺了曹髦對蜀漢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蜀漢希望曹魏越亂越好。

曹髦被殺,對蜀漢來說,其實沒有一點好處,曹髦死了,魏國會不會滅亡?不會,無論誰當權,蜀漢的敵人都是魏國,魏國的當政者都是蜀漢的敵人,都不會改變兩國的敵對關係,但是,蜀漢此舉可以拉攏一些忠於曹魏的舊臣。

三國鼎立

當年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誅殺了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忠於曹魏的夏侯霸因為擔心遭到司馬氏的迫害,逃到了蜀漢,這對蜀漢來說,不就是好處嗎?如果蜀漢能以司馬昭弒君為藉口,出軍北伐曹魏,那麼就能搏取曹魏舊臣的好心,如果曹魏舊臣需要藉助蜀漢的力量來反攻曹魏,那對蜀漢來說,不是憑空增加了盟友,有了削弱曹魏實力的機會嗎。

從這個角度出發,蜀漢希望曹魏內部越亂越好,政治鬥爭越激烈越好,最好是因為這件事引發兩方的火拼,導致曹魏內部兩敗俱傷最好,這樣蜀漢就能坐收漁翁之利了,但是反司馬昭這一方的勢力實在是太弱了,根本無法與司馬昭對抗,所以蜀漢最好的辦法就是聲援曹魏皇帝以及忠於曹魏的舊臣,擴大他們的勢力,讓他們與司馬昭繼續鬥爭下去,才符合蜀漢的利益。

曹髦被殺

二、司馬昭掌權理論上比魏帝曹髦掌權更加強大。

司馬昭這個時候已經殺了魏帝曹髦,並且司馬代魏的進程已經進入到關鍵時候,司馬昭這個人有能力,有野心,有計劃,有謀略,正在進行司馬代魏的進程,如同當年的曹操封公稱王一樣,走著同樣的流程,如果曹魏內部沒有激烈的反對,那司馬昭大概率就要成功。

如果蜀漢以此為藉口,大舉發兵進攻曹魏,等於是把這事公開化,激烈化,讓所有曹魏臣民和百姓都來關注這事,這事可不是什麼光彩事,弒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遺臭萬年的行為,司馬昭肯定是拼命想把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如果蜀漢執意挑起戰爭,並以這事為藉口,那就等於是阻止或者延緩司馬代魏的進程。

成濟弒君

一旦讓司馬昭代魏成功,並整合內部的話,曹魏政權就變成了司馬政權,那將會比之前曹姓皇帝更加強大,曹氏在這個時候已經人丁凋零,人才稀少,而司馬氏卻恰恰相反,正好人丁興旺,人才濟濟,司馬昭建立的這個國家,肯定要比之前的曹魏強大,那就不符合蜀漢的政治利益。

曹髦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殺了他對曹魏來說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蜀漢最想看到的是曹魏實力的損失,實力都掌控在司馬昭手上,所以討伐司馬昭才符合蜀漢的政治利益。

三、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弒君是任何政權第一反對的事情

三國傳承自東漢,東漢傳承自西漢,兩漢近四百年江山,是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思想的,儒家講的是三納五常,第一個就是君為臣綱,這話的意思是指:國君是臣子一切行為的準則。整個國家的道德標準以尊重皇帝為第一標準,弒君那是第一重罪,是要誅滅三族的,封建社會,無論是誰敢弒君,都是受人唾罵,並且遺臭萬年的。

君為臣綱

司馬昭當時的行為就是弒君,雖然不是他直接命令殺的,可這事不是明擺著嗎,司馬昭是掌權人,成濟是賈充的手下,賈充是司馬昭的心腹,憑誰都知道這是司馬昭的主意,所以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全天下的人能夠接受司馬昭禪讓曹髦的帝位而稱帝,但是完全不能接受司馬昭弒殺曹髦而稱帝,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區別就在於皇帝當時是整個天下的準則,殺了皇帝,等於打破了所有的信仰,讓人無法接受,魏、蜀、吳三國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準則都是來自於兩漢,如果司馬昭弒君的這種行為不被阻止的話,那蜀漢也會擔心自己的皇帝之位是不是也會像曹髦一樣被人所模仿,這會動搖了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無論是蜀漢還是曹魏,都以這個基礎來統治天下的,一旦沒有這個道德準則,被統治階層隨時會起來推翻這個政權,到時候統治階層就會後悔莫及。

司馬昭

蜀漢也有維護這個封建道德準則的因素,當年曹操對關羽那麼好,關羽仍然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曹操不是說了一句:各為其主嗎?曹操欣賞關羽的忠心,卻放走關羽這個敵人的做法,就是想向手下人傳遞一個信息:做臣子的都要像關羽一樣忠心。即使關羽後來在戰場上威震華夏,殺了曹操很多將士,但曹操收到關羽首級後還是按諸侯之禮厚葬關羽,因為曹操提倡關羽的忠義,這種忠義同樣也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準則之一,與忠君有著類似的本質。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蜀漢要以司馬昭弒殺曹髦為藉口出兵北伐,事實上,一旦司馬昭成功稱帝,他也會成為封建道德準則的堅定守護人,但在這之前,他是屬於不同階層的,是曹魏的臣子,蜀漢發兵攻打是以司馬昭以下犯上的理由北伐的,這是根本性區別。

相關焦點

  • 《潛龍詩》惹怒司馬昭,曹髦大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衝出門大難臨頭
    導語《三國演義》中,魏帝曹髦登基,大臣賈充將曹髦所寫的《潛龍詩》之事告知司馬昭,並說詩中多有影射司馬昭之意。司馬昭大怒,說不除曹髦,必被其害,賈充當即表示,願為司馬昭除曹髦。宮門外,賈充帶著武將成濟攔住曹髦的去路,賈充暗示成濟替司馬昭除掉障礙,成濟會意,問要死的還是要活的。賈充答不要活的。三國時期,曹魏政權的第四任皇帝曹髦就這樣被武將成濟弒殺,死時年僅20歲。《三國志·魏書·少帝紀》「龍者,君德也……而數屈於井,非嘉兆也。」仍作潛龍之詩以自諷。
  • 三國志戰略版司馬昭武將攻略 司馬昭陣容搭配推薦
    武將介紹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
  •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曹髦,蜀國為什麼會興兵問罪?
    由於曹丕、曹睿的短命,這讓長壽的司馬懿不斷地竊取曹魏政權,以至於後來在高平陵事變中,朝堂上下大多數都是司馬家族的門生,就連曹魏皇室都不得不屈服於司馬懿的刀鋒之下,將權力拱手相讓於司馬家族。
  • 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為何在其死後卻臭名遠揚?從這裡就能看得出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成語其實是出自魏武帝曹操的曾孫,也就是魏國的第四位皇帝曹髦之口。司馬昭是權臣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自從曹氏家族的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他就成為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正元元年(254年),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將皇帝曹芳廢掉,改立年僅十三歲的曹髦為帝。曹髦尚且年幼,國家大事都只能聽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的。
  • 曹髦死後,為何司馬昭要向陳泰問計,陳泰之說一句話?
    自秦始皇一來,權臣與皇帝就難解難分,但是能夠在史上留名的權臣其實不多,權臣控制之下的皇帝能夠留名更加是非常空難,三國時代的曹髦屬於一個另類,這個被稱為武類太祖、才同沉思的人,碰上的正是權臣司馬師、司馬昭。
  • 學問上的名士,道德上的小人,司馬昭心腹鍾會真的謀反嗎?
    導讀:魏帝曹髦的死把司馬昭推上了弒君之罪的風口浪尖,輿論一致譴責他的大逆不道,司馬昭急需政治資本為其堵住輿論缺口,並為其進一步的篡魏積累政治資本。司馬昭的攻蜀只是想虛張聲勢嚇唬一下蜀漢,到時見好就收,達到撈取政治資本的輿論效果就可以了,並沒有真想能拿下蜀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地難攻,魏國對蜀戰爭多次深知這一點。但是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偷渡陰平直搗成都城下,蜀漢君臣一時驚慌失措亂了方寸,打開城門君臣齊降,一舉把蜀漢滅了!這個結果太意外了,司馬昭愣了!
  • 可惜魏帝不懂
    說這句話的是當時的魏國皇帝,年僅二十歲的曹髦。 自司馬師廢帝,曹髦被立為新帝以來,曹髦在位七年戰戰兢兢,始終活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的陰影之下,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回皇權,除掉司馬家族,然而終究還是棋差一著,死於司馬氏黨羽之手。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何說曹髦是史上最有骨氣的傀儡皇帝?
    影視劇中的曹魏士兵賈充命令跟隨他的騎督成倅、太子舍人成濟兄弟二人說:「司馬家事若敗,你們也不會有活路,還不趕快出擊!」成倅、成濟問:「應該殺?還是應該抓?」賈充命令說,「殺之。」賈充又催促道,「司馬公養你們,就是為了今日,還猶豫什麼!」於是,成濟持矛上前刺殺了曹髦,矛刃自前胸透過後背。
  • 不殺全家司馬懿,用情專一司馬師,路人不知司馬昭——篡奪之路
    司馬懿毫不留情,雖然叛軍已經投降,但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城中15歲以上的男子還是全部被處死,7000多人因此被殺。這還不夠,司馬懿命令將這些士兵平民的屍體堆積成小山,封土夯實做成京觀。這種駭人的傳統項目已經數十年沒人做過,這次遼東人有幸見證了司馬氏的兵威,無不心驚膽裂。其他公孫淵冊封的公卿以下官員全部被殺,將軍以下被處死者也有2000多人。一時血流成河,赤地滿城。
  • 三國後期司馬昭為何沒有稱帝,因為這個人的存在!
    自高平陵兵變司馬懿巧妙奪取曹爽兵權掌握曹魏大局後,司馬家族一舉操控朝政,成了曹魏實際控制者。司馬懿和司馬師死後,司馬昭領大將軍職,廢曹芳,殺曹髦,架空魏帝曹奐,曹魏總共六帝,有三帝是司馬昭的傀儡,在看完老版《三國演義》後不經和大家有一樣的疑問,司馬昭在殺掉魏帝曹髦後,為何扶持傀儡曹奐,反而不自立為帝呢?
  • 蜀漢滅亡時大批官員家人被殺,諸葛亮後代卻被保護起來,為何?
    行兇者是成雞,指使者卻是司馬昭。當成濟殺死皇帝,去向司馬昭邀功,司馬昭卻故作驚訝,責問為何殺了皇帝。成濟自知被出賣,已然是活不成了,竟脫去衣服,爬到屋頂,大聲呼冤。司馬昭惱羞成怒,命弓箭手亂箭射死成濟。可是自此之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傳遍了魏國。
  • 曹魏最後一位皇帝:對司馬昭言聽計從,最終得到厚待!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都城洛陽。在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誅殺曹爽等人,掌握了曹魏大權。在此基礎上,就曹芳等曹魏皇帝,自然也和漢獻帝劉協一樣,成為傀儡皇帝了。
  • 戰報216,蜀漢叛將司馬炎退守高唐港,蜀軍欲要生擒魏帝曹奐
    戰報216,蜀漢叛將司馬炎退守高唐港,蜀軍欲要生擒魏帝曹奐。公元277年1月6日,蜀漢叛將司馬炎部隊一路往南逃,如今已經退守高唐港了。如今還坐擁六千多兵力,在高唐港附近的蜀漢車騎將軍鄧忠部隊由於敵眾我寡的情況,沒辦法對高唐港進行攻擊,等待從南皮城前來追殺司馬炎的蜀漢大軍。
  • 他真的想和姜維光復蜀漢嗎?
    次日,他「悉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及蜀之故官,為太后發喪於蜀朝堂」,矯魏太后遺詔宣布起兵討伐司馬氏。「所請群官,悉閉著益州諸曹屋中,城門宮門皆閉,嚴兵圍守。」蜀漢降將姜維勸鍾會殺死魏軍這些將領,鍾會卻一直猶豫不決。而鍾會欲坑殺魏將士的消息迅速在魏軍中傳播,十八日,城外魏軍殺入成都,鍾會和姜維都被亂軍所殺。
  • 為什麼司馬昭不敢稱帝?因為司馬懿臨死前是這樣說的
    魏蜀吳打了60餘年,耗死了兩代人,但是最終獲利的,並不是劉備,曹操,孫權三家,而是一直在魏國,身為臣子的司馬家族,即便是老奸巨猾的曹操,也沒有看出司馬家族的野心,這一切都因為,司馬懿在位的時候,實在是太低調了,半點反叛之心都沒有。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看完...
    ,如果不能夠掌控絕對的權力,就像當年的曹操那樣,怎麼能夠更進一步,所以此時的兄弟倆的心思是往一個方向使用的,在司馬師掌權後,先後遭遇皇帝曹芳和中書令李豐等人要發動的政變,司馬師誅殺李豐等人,並且廢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還有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甚至司馬師的去世都是因為文鴛帶兵襲營;司馬昭掌控後也有鎮東將軍諸葛誕起兵,最出名的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這是來自皇帝曹髦的刺殺行動了,這些反對者的行動都說明司馬家掌權在國內遭到了曹魏臣子的反對
  • 司馬懿為何那麼會生?倆兒子都是人才,司馬師是否比司馬昭強
    司馬師和司馬昭全部都是陰險毒辣之徒,難怪司馬家能夠奪取皇權了。司馬師這輩子最輝煌的,那就是廢掉了曹魏皇帝曹芳。而司馬昭比司馬師更加過分,他居然殺掉了曹魏皇帝曹髦。這哥倆輔佐司馬懿一路走到奪權,此後他們倆又相繼掌權。要不是司馬師沒有兒子,這倆貨之間肯定也有一場精彩的較量。
  • 《三國演義》中被嚴重貶低的人物——曹真
    曹真在《三國演義》裡是個白痴。既不會打仗,屢敗於諸葛亮,受挫於司馬懿;為人又小氣,最後給司馬懿氣病,諸葛亮再寫封信給他,把他氣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字子丹,漢末三國時代曹魏名將,曹操的族子,也是曹丕的託孤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