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司馬昭手下的心腹大臣賈充指使手下的成濟,在曹魏皇帝曹髦率軍出宮時,刺殺了曹髦,曹髦當時可是曹魏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卻被臣子刺殺,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這事還傳到了蜀漢。
蜀漢以此事為藉口,由姜維率軍北伐攻打曹魏,很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司馬昭弒殺了曹魏皇帝,從蜀漢的角度來看,不是幫了蜀漢了,應該是蜀漢的大功臣才對,怎麼會興兵討伐司馬昭呢?很多人認為這個邏輯想不通,那麼這事如何理解?
姜維北伐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得從蜀漢的角度來分析,以蜀漢來看,司馬昭弒殺了曹髦對蜀漢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蜀漢希望曹魏越亂越好。
曹髦被殺,對蜀漢來說,其實沒有一點好處,曹髦死了,魏國會不會滅亡?不會,無論誰當權,蜀漢的敵人都是魏國,魏國的當政者都是蜀漢的敵人,都不會改變兩國的敵對關係,但是,蜀漢此舉可以拉攏一些忠於曹魏的舊臣。
三國鼎立
當年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誅殺了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忠於曹魏的夏侯霸因為擔心遭到司馬氏的迫害,逃到了蜀漢,這對蜀漢來說,不就是好處嗎?如果蜀漢能以司馬昭弒君為藉口,出軍北伐曹魏,那麼就能搏取曹魏舊臣的好心,如果曹魏舊臣需要藉助蜀漢的力量來反攻曹魏,那對蜀漢來說,不是憑空增加了盟友,有了削弱曹魏實力的機會嗎。
從這個角度出發,蜀漢希望曹魏內部越亂越好,政治鬥爭越激烈越好,最好是因為這件事引發兩方的火拼,導致曹魏內部兩敗俱傷最好,這樣蜀漢就能坐收漁翁之利了,但是反司馬昭這一方的勢力實在是太弱了,根本無法與司馬昭對抗,所以蜀漢最好的辦法就是聲援曹魏皇帝以及忠於曹魏的舊臣,擴大他們的勢力,讓他們與司馬昭繼續鬥爭下去,才符合蜀漢的利益。
曹髦被殺
二、司馬昭掌權理論上比魏帝曹髦掌權更加強大。
司馬昭這個時候已經殺了魏帝曹髦,並且司馬代魏的進程已經進入到關鍵時候,司馬昭這個人有能力,有野心,有計劃,有謀略,正在進行司馬代魏的進程,如同當年的曹操封公稱王一樣,走著同樣的流程,如果曹魏內部沒有激烈的反對,那司馬昭大概率就要成功。
如果蜀漢以此為藉口,大舉發兵進攻曹魏,等於是把這事公開化,激烈化,讓所有曹魏臣民和百姓都來關注這事,這事可不是什麼光彩事,弒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遺臭萬年的行為,司馬昭肯定是拼命想把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如果蜀漢執意挑起戰爭,並以這事為藉口,那就等於是阻止或者延緩司馬代魏的進程。
成濟弒君
一旦讓司馬昭代魏成功,並整合內部的話,曹魏政權就變成了司馬政權,那將會比之前曹姓皇帝更加強大,曹氏在這個時候已經人丁凋零,人才稀少,而司馬氏卻恰恰相反,正好人丁興旺,人才濟濟,司馬昭建立的這個國家,肯定要比之前的曹魏強大,那就不符合蜀漢的政治利益。
曹髦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殺了他對曹魏來說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蜀漢最想看到的是曹魏實力的損失,實力都掌控在司馬昭手上,所以討伐司馬昭才符合蜀漢的政治利益。
三、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弒君是任何政權第一反對的事情。
三國傳承自東漢,東漢傳承自西漢,兩漢近四百年江山,是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思想的,儒家講的是三納五常,第一個就是君為臣綱,這話的意思是指:國君是臣子一切行為的準則。整個國家的道德標準以尊重皇帝為第一標準,弒君那是第一重罪,是要誅滅三族的,封建社會,無論是誰敢弒君,都是受人唾罵,並且遺臭萬年的。
君為臣綱
司馬昭當時的行為就是弒君,雖然不是他直接命令殺的,可這事不是明擺著嗎,司馬昭是掌權人,成濟是賈充的手下,賈充是司馬昭的心腹,憑誰都知道這是司馬昭的主意,所以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全天下的人能夠接受司馬昭禪讓曹髦的帝位而稱帝,但是完全不能接受司馬昭弒殺曹髦而稱帝,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區別就在於皇帝當時是整個天下的準則,殺了皇帝,等於打破了所有的信仰,讓人無法接受,魏、蜀、吳三國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準則都是來自於兩漢,如果司馬昭弒君的這種行為不被阻止的話,那蜀漢也會擔心自己的皇帝之位是不是也會像曹髦一樣被人所模仿,這會動搖了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無論是蜀漢還是曹魏,都以這個基礎來統治天下的,一旦沒有這個道德準則,被統治階層隨時會起來推翻這個政權,到時候統治階層就會後悔莫及。
司馬昭
蜀漢也有維護這個封建道德準則的因素,當年曹操對關羽那麼好,關羽仍然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曹操不是說了一句:各為其主嗎?曹操欣賞關羽的忠心,卻放走關羽這個敵人的做法,就是想向手下人傳遞一個信息:做臣子的都要像關羽一樣忠心。即使關羽後來在戰場上威震華夏,殺了曹操很多將士,但曹操收到關羽首級後還是按諸侯之禮厚葬關羽,因為曹操提倡關羽的忠義,這種忠義同樣也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準則之一,與忠君有著類似的本質。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蜀漢要以司馬昭弒殺曹髦為藉口出兵北伐,事實上,一旦司馬昭成功稱帝,他也會成為封建道德準則的堅定守護人,但在這之前,他是屬於不同階層的,是曹魏的臣子,蜀漢發兵攻打是以司馬昭以下犯上的理由北伐的,這是根本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