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長安君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近日,一份政府文件在網絡走紅,內容是「廣西欽州市靈山縣成立《武則天她媽在欽州》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的通知」。
文件流出後,引發熱議。網友們為之目瞪口呆之餘,也紛紛出謀劃策,為靈山縣操碎了心。有網友建議,應改為:大周則天大聖武皇壽妣孝明高后楊氏肇祖嶺南道欽州之溯考。
19日,當地緊急回應稱,該工作組名稱將更改為「武利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
研究歷史無可厚非,以史為鏡,可以知榮辱興衰。地方以歷史名人為契機,推動工作也無可厚非,名人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符號,應當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
但鏡子好不好使?符號又有沒有用?對此,長安君有三句話想說:
1、挖掘歷史人物文化內涵,增加人們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自信,而非庸俗獵奇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有的史詩,都與人有關,都由人寫就。
無論是在孔廟追尋夫子「逝者如斯夫」的時光謂嘆,還是在赤壁品味東坡「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磊落山川;無論是在幽州臺直面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孤獨之感,還是在南陵回想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不羈之心,都是穿越時間對文明的觸摸。歷史與現實的交匯,就在我們腳下這一片熱土。
我們追尋前人的足跡,是為文而化之,繼往開來。那些璀璨的華章和精彩的人物,是根植於我們民族血脈之中的文化傳承,是烙印於我們民族基因中的文化自信。
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一味追求新奇爆點,甚至對歷史人物「生拉硬拽」,搞出諸如「孫悟空兄弟合葬之墓」「金瓶梅公園」之類荒誕創意,則無助於文化歸屬與認同。
2、保護好歷史人物的精神內涵,為知古鑑今提供智慧支撐,而非掠奪式「開發」名人身上的經濟資源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
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淡泊,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的氣節,嶽飛「踏破賀蘭山缺」的壯志,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貞,千百年後,依然為人們所傳頌。從一代代人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孩子們學會了堅持、信任、勇氣、愛國。從一段段史書的斑駁記載裡,治國者看到了朝代興亡的周期律,為政者看到了民心向背的歷史觀。
我們追尋前人的足跡,是為以史鑑今、啟迪後人。那些早已遠去的身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瑰寶和智慧源泉。
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只是把名人當噱頭,只看中那層「名氣」的表皮,而毫無知古鑑今的覺悟,那麼即便打著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旗號,也是荒腔走板。在當地歷史名人被「吃幹抹淨」之後的一片狼藉裡,剩下的絕不會是文化。
3、從歷史中掌握髮展的規律,獲取前行力量,而非圖一時一地之利
歷史忠實記錄來路,是教科書,是清醒劑,也是獲取力量能量的來源。
在武昌紅樓,追思辛亥革命;於盧溝橋頭,再憶民族危亡。鴨綠江畔流水無言,橘子洲頭波濤依舊,花崗巖雕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川流不息的繁華中巍然屹立。中華民族的歷史沉重壯闊、燦爛輝煌,捧讀者為之悲傷讚嘆、激動自豪之後,更應秉承先輩遺志,以風雲之筆,去揮寫出時代新的傳奇。
我們追尋前人的足跡,是以史為鑑,更好前進。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期,更需要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傳承先輩的光榮與夢想,激發民族的自豪與自信。了解昨天,才能把握今天,開創明天。歷史不能改變,但未來可以創造。
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只用對待娛樂產品的思路來對待歷史,「包裝銷售」,以圖一時一地之利,則難以承擔歷史交匯期的重任。
還不知道這些事?快戳圖片
▼
原標題:《「武則天她媽在欽州」:只把名人當噱頭,是荒腔走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