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外功夫」助推家校協同育人
作者:李細田
近期,「家長群」「家長批改作業」等相關話題成了教育圈內的「熱詞」,持續引發社會關注。成為輿論熱點的起因是,江蘇一名家長批改得不好,在家長群裡被「點名」而選擇退了群。後續,江西一名家長爆料稱,家長不批改孩子作業要向老師手寫說明,給相關話題討論再添一把火。
據有關媒體報導,困擾家長「批改作業」問題被澄清,迄今至少10個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門對此作出回應,叫停了「家長批改作業」。然而,這個問題真如輿論場上的一片叫好聲那樣值得慶幸嗎?在叫停「批改作業」之後,會不會還有新的問題冒出來讓家長糾結不已呢?
筆者在與學生家長交流、學生聊天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家長最關心甚至是只盯著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考試分數,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優秀表現和內心需求等,幾乎很少關注,這讓不少學生很是苦惱甚至反感,有時候還會產生逆反心理、牴觸情緒。顯然,這種狀況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和全面發展等都極為不利。問題的背後是家校協同育人過程中關係的扭曲和責任的錯位。
為此,很多教師對家長們都予以友情「提醒」,而實際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不少家長依然是置若罔聞、我行我素。但是,作為教師,不能只是滿足於做好學科教學、思想教育等工作,也不能總是習慣於以友情「提醒」的形式與家長溝通,還需要重視下足家校溝通、協同育人等「詩外功夫」。
首先,不可否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是「圓規」的兩隻腳,只有共同配合,才能畫好孩子成長這個「圓」。就拿有關學生作業引發的問題來說,師生矛盾尖銳,家長苦不堪言,教師與家長相互推責,學生作業已越來越失其本位。但卻不知從何時開始,在個別學校和老師的要求下,這種職責竟然一股腦地轉嫁到了家長頭上。家長批改學生作業,表面上看是要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成長當中強化家校共育。然而,在學生教育問題上,每一個參與的角色都有與之配套的義務和職責,只有學校、家庭各司其職,讓教師是教師,家長是家長,才能形成合力。反之,家長與教師職責的錯位,不僅違背了教育法規與教育規律,也與情理不合。
其次,即便不讓家長批改孩子作業或籤字,家長們也不可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做「甩手掌柜」,這次「叫停」只不過在釐清孩子和家長以及老師和學校的各自職責和角色分配,並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其實質就是回歸教育常理、教育規律,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在家庭、家長越來越多參與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背景下,明確學校教育管理、家長參與的責任邊界,才能實現家校關係的和諧互動。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做好示範和榜樣,是家長最基本的教育責任。從教育內容來看,家長的責任在於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家長理應關心孩子的學習。「微信作業」僅僅是教育的輔助,而絕非家校溝通的全部。這也要求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必須克服教育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家校溝通過程中的「技術依賴症」,要求更加全面、科學、深入、人性的思考和設計教書育人的過程,科學選擇支撐載體和渠道,這才能實現最值得期待的教育美好願景。
再次,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只是堅守了師道和教道的底線,提高教育和教學質量則是底線之上的事,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在家庭、社會更積極、更主動參與教育,關注孩子成長的背景下,釐清邊界、明確責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卻任重而道遠。創新手段和方式,引入新技術新工具的力量賦能教育發展的道路也將持續。家長與老師有效配合,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優勢,有助於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各方不缺位、不錯位,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疏通家校共育不同步、不合拍的堵點,才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取得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
最後,該怎樣做才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態、成長環境,有效地實現家校共育呢?不少教師也感到有些棘手、力不從心。首先,要把教師從非教學負擔中解放出來,推動其探索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為少留作業空間。然後,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體育鍛鍊,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等。家長少了批改作業、輔導功課的煩惱,也就能夠把精力放在提升親子陪伴質量上。譬如通過創新手段,積極探索把教師從批改作業等繁重、機械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為教師減負;通過相關應用產品為教師提供班內學生的學情報告,以及相匹配的教學資料,讓教師能夠更好地因材施教,提升教學效果;通過技術和產品,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紓解家長的焦慮等,利用科技手段為教師、家長、學生賦能。如此,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關係才能理順。
總之,實現協同育人,需要為各方減負,更需要賦能。教師要在下足「詩外功夫」上做文章,以良好的職業形象獲得家長的尊重,以理想的工作實績取得家長的信賴,以平等的對話姿態贏得家長的支持。惟其如此,才能夠扭轉學生家長只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現狀,才容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順利助推「家校共育」的有效實現。
作者簡介
李細田,湖南省教師作家協會會員,嶽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嶽陽日報》《嶽陽晚報》《湖南教育》《科教新報》等報刊雜誌。
圖片:網絡
(專輯持續更新,歡迎作者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