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修復」展館 楊子雙 攝
近日,西雙版納州熱帶雨林保護基金會(下稱基金會)攜「雨林修復」項目參加第八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並獲得「優秀扶貧項目合作夥伴」「優秀新銳參展項目」兩個獎項,成為雲南省參展公益項目中唯一獲獎項目。
據了解,「雨林修復」項目通過帶動農戶退膠還林、修復生態、發展生態旅遊與農產品銷售的方式,實現可持續、多元化發展。
2018年,村民刀三和基金會理事長樊高潮籤定第一份合同 基金會供圖
退膠還林,保護生態,助農戶脫貧
50年代,橡膠成為國家緊缺重要戰略物資,西雙版納先後建立若干國營農場種植橡膠樹。90年代後,隨著橡膠價格的水漲船高,大批企業、個人湧入版納種植橡膠,橡膠林漸漸走向面積超量、種植超坡度、超海拔的「三超」局面。「三超」橡膠林非但沒能如期帶來豐厚收益,伴隨著膠價的連連下跌,膠農經歷了沉重的經濟打擊,橡膠林已成雞肋。面對橡膠林經濟效益差、嚴重破壞環境的現狀,退膠還林迫在眉睫。
「把砍掉的橡膠樹賣給加工廠,這是我得到的第一筆收入。之後會種植由基金會免費提供的,有經濟價值的樹苗。只要種植、管理,基金會每年每樹提供10元錢的貼補,這是我的第二筆收入……」最早參與「雨林修復」項目巴飄村書記白永明說。
北京國際關係學院的校友,第一撥來參與雨林修復並認領樹苗 基金會供圖
2018年,基金會常設項目「小象未來成長計劃」(下稱「小象計劃」)攜手西雙版納龍象旅遊有限公司(下稱「龍象公司」),共同發起了全新的雨林修復模式。龍象公司將2550畝國有林地作為「雨林修復」項目的第一個基地,圍繞這片天然林地,基金會按照每畝60棵樹、每棵樹每年10元對當地種植戶進行補貼(根據合約連續補貼10年),小象計劃作為「雨林修復」項目執行方,動員當地農戶,逐步將基諾鄉巴飄寨周邊橡膠林納入項目。
左側為橡膠地,中間為雨林修復區域,右側為雨林 基金會供圖
「樹種是經過挑選,有經濟價值的,比如菠蘿蜜、降香黃檀、印度紫檀等,樹木長大之後,農戶可以間伐賣錢」,基金會副秘書長張錫炎介紹道,「管理樹只需要除草和其他一些簡單的勞動,比每天凌晨兩點起來收橡膠輕鬆不少。勻出的時間,農戶可以當旅遊嚮導或做其他工作,經濟收入結構變得更多樣。」
2019年,在基諾鄉老巴飄寨,第一批參與「雨林修復」項目的8戶農戶種下了3500棵樹,拿到了每畝600元的管理費,相比以前每畝每年不到450元的橡膠林,收入有了較大提高。在巴飄寨的影響下,基諾山巴朵寨和其他幾個邊遠村寨也逐漸加入退膠還林雨林修復。至今,已新增32戶農戶加入「雨林修復」項目,共種下近20000棵樹,修復雨林300餘畝。
村民刀三帶客人穿越雨林 基金會供圖
雨林修復,改善生態,還小象綠色家園
「我們所進行的『雨林修復』是一種以商業帶動公益的新模式,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農民的金山銀山,」張錫炎說,「『為小象建家園』針對的不僅是亞洲象,也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孩子。雨林有豐富的資源,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無論是人還是象,有雨林,他們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為參與雨林修復的農戶發管理費 基金會供圖
龍象公司與「小象計劃」利用網絡開展保護雨林宣傳、生態旅遊宣傳,為當地發展生態旅遊提供契機。以「認領一棵樹苗,眾籌一片雨林」的修復模式進行公募,按每棵樹苗每年100元,一次性交納10年,即1000元認領樹苗並獲得它的命名權。募集的資金,除了為樹苗提供管理外,還用於發展生態旅遊和吸引各界關注「雨林修復」項目,動員社會大眾為雨林修復貢獻力量。
雨林修復展館 楊子雙 攝
橡膠林是名符其實的「綠色沙漠」,隨著橡膠林的生長,雨林會被割離,蒸騰作用減弱,導致當地氣候環境惡化,雨林動物受到生存威脅。目前,中國野生亞洲象僅存不到300頭,雨林面積的減少,不僅令亞洲象數量急劇減少,更易加劇人象衝突。隨著「雨林修復」項目的有序推進,可讓支離破碎的雨林逐漸連成片,為亞洲象的遷徙、覓食提供場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雨林修復是一個漫長而浩大的工程,光靠基金會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基金會顧問、原西雙版納州林業局局長的曹孟良介紹,「相信在政府、當地農民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雨林會逐漸修復,能還亞洲象一個美麗家園。」
雲南網記者 朱清然 實習記者 楊子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