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從挪威北部到庇里牛斯山脈(西班牙與法國邊境)的整個海岸線上建造了大量防禦工事。
這條防線被稱為「大西洋壁壘」,用來阻止盟軍入侵德國及其佔領區。在丹麥和挪威,納粹德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以阻止盟軍進入斯卡格拉克海峽。二戰結束後,這裡被改造成博物館,講述那段歷史。
守衛斯卡格拉克海峽入口的要塞是1941年在丹麥西北部城市漢斯勒姆(Hanstholm)建造的。在挪威,克裡斯蒂安桑(Kristiansand)附近也建造了類似的堡壘群。在兩座要塞之間,斯卡格拉克海峽寬度約110千米,這就意味著必須使用很大口徑的岸防炮,才能儘可能封鎖這片海域。
德軍在這裡設置了射程超過55千米的380mm大型火炮,與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所採用的主炮相同。彈丸重量在450~1000千克之間,所有彈丸所用的發射藥幾乎相同。
建造由四座炮塔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以及必要的後勤和防禦掩體,需要1000名熟練工人。其中大多數是丹麥的建築工人,他們抓住了這個有較高薪水的工作,而不用從事丹麥其他低薪水的工作,或者擔心失業的風險。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這裡的炮臺就開始投入使用了。每門重炮都安裝在2500平米的炮塔內。這座炮塔非常巨大,不僅儲存了足夠的炮彈和發射藥,還為所有炮手提供了裝甲保護。
這是炮臺的地下結構圖,遠比地面上看到的更加龐大複雜。地面上的炮臺只是一小部分,絕大部分都隱藏在地表之下。
丹麥漢斯勒姆炮臺現在是一座博物館,分為兩個部分,其中一個是在隧道入口上方建造的建築群。
在這裡,展示了精美的二戰武器、制服和各種文物,並介紹了這座炮臺的建造和使用情況。
另一個是三號炮臺和掩體部分,掩體已經被完全恢復,展示了戰爭期間火炮運轉時的狀態,包括炮彈和發射藥的供應方式,以及炮手們的宿舍。
不幸的是,漢斯勒姆的四座炮臺都沒有炮塔。要觀賞當年德國380mm巨炮的風採,您只能前往挪威莫維克堡的克裡斯蒂安桑加農炮博物館(KristiansandCannonMuseum)。
克裡斯蒂安桑加農炮博物館最有名的就是這座巨大的炮塔。
不過,在漢斯勒姆的博物館入口處有一門完整的380mm火炮。這是為「格尼瑟瑙」號戰列艦升級而特別製造的,但在火炮安裝之前,這艘軍艦就被炸毀了。
隨後,這門火炮被運到丹麥,被安裝到丹麥南部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上。戰後,這門巨炮存放在德國,最終來到這座博物館展出。
這裡有一個很特殊的設施,就是保留至今的專用鐵路線。
當時德軍通過這條鐵路線將彈丸和發射藥從彈藥庫中取出,運送到炮臺上,並轉送到四座炮塔內。
只需要花20克朗(3歐元),您就可以乘坐火車在第四炮塔和一座彈藥庫之間穿行。
這座博物館的成人票價為100克朗(13歐元)。不要相信某些人說的歐美博物館門票免費的屁話,歐洲博物館的門票比國內貴多了。
如果您想漫步在這座炮臺廣闊的建築物之間,這裡有四條明顯標記的步行路線。
每條路線都會帶您進入堡壘群的不同區域,並引導您經過多座掩體。
大多數的地下建築物都可以進入,但要攜帶手電筒和防水鞋,而且進入後發生的風險需要您自行承擔。
這座博物館內,恢復了部分功能區,還有假人模擬當年德軍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這裡大多數的設備都保持了二戰時期的狀態。
彈藥庫中的380mm炮彈。
炮臺旁邊的觀察所。
這裡似乎是個郵局。
除了四座主炮之外,還有很多高射炮。
裸露在地表的鋼筋混凝土工事。
進入地下建築的入口。
這座博物館確實值得參觀,不過這篇介紹是荷蘭國防部官網發布的,讓人感覺有點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