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遊子吟》,才知道,那根「臨行密密縫」的針,有多重

2021-01-08 詩詞曲精品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孟郊《遊子吟》

許多人都讀過孟郊的這首詩,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的題目下面,原有一行小注,注曰:「迎母溧上作」。

孟郊寫這首詩時,年已半百,是他中進士之後,又過了四年,才發生的事情,當時他剛剛被任命為溧陽尉,便把老母接了過來,頤養天年。在路上,他想起了與母親的過往生活,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許多人都不理解,年過五旬的孟郊,按說早已經看慣了人世的滄桑,現在又作為一方長官,接母親來享福,不是好事嗎?為什麼還要寫這樣一首詩?

恐怕,孟郊面對自己年邁的老母時,除了無盡的感激之外,還夾雜著許多憂傷和酸楚,甚至,幾分愧疚。

一、孟郊其人

孟郊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孟庭珍便離開了人世,只留下年輕的妻子和三個兒子。

孟郊的母親,經歷了年少喪夫之痛後,面對的是現實生活的重擔。她一個人,含辛茹苦,要撫養三個孩子,這期間,要經歷多少磨難和艱辛?可就因為她是母親,她有三個孩子需要撫養,所以無論多麼困難,她都堅持了下來。

作為長兄的孟郊,看到了太多太多,他很小便十分懂事,在母親的教育下,孟郊越大越讓人喜歡,「內外完好,色夷氣清,可畏可親」。

不知不覺間,近二十年過去了,孟郊需要幫助母親養家,但他更想成就自己的事業,在這無盡的矛盾中,他直到三十歲上下,才開始外出宦遊,去追求自己的事業。可是,科考上的屢戰屢敗,直到貞元十二年,46歲的孟郊,才嘗到了進士及第的滋味,所以我們不能嘲笑他「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心情。

但是,一次次的科考失敗,常年在外的宦遊,帶給孟郊的,不僅是沉重的打擊,還有那嘗盡了的人間冷暖和世態炎涼。

常年在外,有時候,吃,要乞求於人;住,要寄人籬下;但是穿,卻始終是老母親親手為其縫製的衣服。

我們只知道「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感人至深,卻不知道這裡面隱藏著一種民間的風俗和願景,那便是:家人出遠門時,母親或妻子為遠遊人做衣服,必須要針腳細密,不然,遠遊人的歸期就會被各種事情所耽誤。

針腳綿密,大小合身,密密縫製的衣服,帶給孟郊無數次的溫暖,成為了他記憶深處最深的烙印,他總是提起母親為他縫製的衣服,「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秋風遊子衣,落日行遠道」、「商山風雪壯,遊子衣裳單」……全是衣服,因為這「密密縫」的衣服種,寄託的是孟郊全部的溫暖和辛酸。

二、《遊子吟》其詩

《遊子吟》這首詩,從構詩的角度來看,似乎太「普通」了一點。結構上,只選取了一個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場景,即母親為即將出行的兒子縫衣,結尾用比興之法,以寸草春暉比之遊子慈母;語言上,更是如口語一般,自然樸素,明白的讓人讀完,都不要解釋。

但就是這樣明白如話、結構簡單的一首詩,卻能如此深入人心。

因為形式和語言的平淡,不代表詩作藝術的平庸,質樸簡單的語言,也有明顯的優勢,《遊子吟》中,有細微的動作,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感人的比興,有疊詞、比喻、借代、對比、反問等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而這些特點,卻有著「天然去雕飾」的特點,不見矯情,不見雕琢,只有真情,當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評價的「深語若平,巧語帶樸,新語入古,幽語含淡」。一旦我們進入到了詩意的美好中,就會發現,越平易自然,越能貼近人心,這是一種平易帶來的近人。

另外,《遊子吟》雖然只有六句三十字,卻感情真摯、感人至極,它通過描寫遊子臨行前,慈母縫衣的場景,歌頌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表現著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愛與敬,這種發自肺腑的感情,是這首詩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的根本。

因為對詩歌而言,感情,才是最高的藝術!

在高舉文化自信的今天,重讀此詩,感受到的,除了感人的真情之外,便是滿滿的傳統文化元素,是深深的感召,感召我們學會感激,學會理解忠孝,更要學會知恩圖報。

三、《遊子吟》其意

自古以來,描寫母愛的詩有很多,唐代的孟浩然有詩曰「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司空圖在《步虛》中說「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元代王冕在《墨萱圖》中說「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清代的黃景仁也有「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但這些詩句,都不如《遊子吟》這樣打動人心。慈母縫衣、遊子遠行,這是中國曆朝歷代,最常見的場景,正因為常見、平凡,所以更能激起讀者普遍的共鳴。

所以,《遊子吟》的詩意中,是濃濃的母愛之情。

自古以來,中國也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中,要求大丈夫要忠君愛國、孝敬父母,要捨生取義、克己復禮。但儒家思想很矛盾,有「百善孝為先」的吶喊,更有忠孝不能兩全時,舍孝而取忠的操守。

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孟郊,忠孝思想,對他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他早年沒有外出宦遊求學,直到三十歲上下才離家,我相信,便是這種忠孝思想在他腦海中一直在鬥爭,最終,忠君報國之心戰勝了事母至孝之情,忠孝不能兩全的遊子,奉行了舍孝而取忠的儒家信條,但他始終念著慈母的恩情,所以他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難道不是長期以來無法報答母愛的愧疚之情?

所以,《遊子吟》的詩意中,是忠孝不能兩全時,舍孝而取忠的無奈和矛盾。

自國以來,中國一直也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俗語,知恩圖報,一直是我們最傳統的美德之一,中國自古以來,知恩圖報的事例,不勝枚舉。知恩圖報,早已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立德的一個標準。

更何況,要報答的,是含辛茹苦,將自己撫養長大的母親!如果一個人,連疼愛自己的母親都不去報答,都不去感恩,那誰還敢親近他呢?

所以,《遊子吟》的詩意中,是知恩圖報的精神,是所有為人子女都應該牢記的慈母的養育之恩。

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遊子吟》所表現的,何止如斯。永恆的母愛,永遠的恩情,臨行密密縫的那根針,其重何止千萬!《遊子吟》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讀一讀的詩。

相關焦點

  • 孟郊《遊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是什麼意思?
    孟郊科舉之途並不平坦,一直失敗,直到四十六歲那年,他才進士及第,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名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孟郊的詩歌,流傳到今天大約有五百多首,而唐詩選本中選錄最多的一首詩就是《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40歲雙重身份,再讀孟郊《遊子吟》,方知母親「臨行密密縫」什麼
    如今不惑之年,已經不再是單純一個兒子的身份,而是也成為了父親,在陪孩子看書的時候,忽然讀到了孟郊的《遊子吟》,想一想身邊的事情,頓時感慨頗深,頭一次真切地體會到了那句「臨行密密縫」的含義。遊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 母親節再讀孟郊的《遊子吟》
    《遊子吟》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會背誦了這首詩,無論老師多麼努力地去講解詩中的每一個字,我們始終沒有體會到這首詩的精髓。如今將近不惑之年,在外求學、謀生,顛沛流離將近二十年,再次品讀,別有一番滋味。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週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 孟郊 遊子吟
    孟郊 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鑑賞:這是一首讚美母愛的詩歌,感情真摯,流傳千年。前兩句選取遊子將要遠行,慈母縫衣的場景,句式簡潔,卻把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深情表現出來,仿佛遊子與母親就是用針線與衣服聯繫在一起的。中間兩句集中刻畫慈母縫衣的神態和動作,表現了母親無言的深情。臨行前,母親坐在油燈下,抻展手中的布,一針一針細細密密地縫緊,唯恐兒子在旅途中衣衫破爛,受了風寒。
  • 每日一詩|《遊子吟》(唐·孟郊)
    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注釋:【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臨】將要。【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
  • 母愛:《遊子吟》是一種,孟母一種,你眼中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裡,母親偉大的地方可以用兩個故事來總結:一種是《遊子吟》的感情。讀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現在的我們可能很難體會「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這幾句詩的意義,但「意恐遲遲歸」這個很好理解。
  • 催淚古風國漫《遊子吟》,別讓你對母親的愛成為遺憾……
    今晚,小劇場又要開始放映影片啦 橙子姐姐想再推薦一次這部片子 獻給全天下的母親 今日展映 遊子吟 A Time to Remember
  • 《遊子吟》向天下母親致敬!
    遊子吟孟郊 (唐)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他到老都還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春風得意」,可是他卻窮困潦倒一生,真正「春風得意」好像僅登科後那一短暫的時光,因為登科後的快意很快就在現實面前煙消雲散。他的人生一次次地被逼到絕境,他一輩子都在詛咒饑寒貧窮,可偏偏一輩子不得不與饑寒貧窮結伴。他來到人世像是特地為了體驗不幸、貧窮、痛苦與悽涼的。然而,不幸與痛苦並沒有打敗他,反而使他對人生和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驗,使他成為一位開宗立派的詩人。
  • 母親節禮讚:讀《遊子吟》,向偉大的母愛致敬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創作的《遊子吟》,更是成為了禮讚母愛的千古絕唱!遊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唐代詩人孟郊寫給母親的一首五言詩,表達了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敬愛之情。
  • 一首《遊子吟》,道盡天下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孩子對母親的感恩
    古時,有許多關於母親對孩子用心的故事,例如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等等。唐代詩人,孟郊就寫過耳熟能詳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的母親為他縫製衣服,無論是孩童時還是已經長大成人,遠走他鄉,在外追求功名,他都是母親的孩子,母親用自己僅有的能力,想為自己孩子多做一些事情。
  • 中國唱詩班,《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有的故事即使看千萬遍,但當下一次你再次看到它時,還是會忍不住淚眼摩挲,《遊子吟》所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一個關於母愛的故事。故事的一開頭,就是一群小孩子翻出一件舊棉襖。從剛剛進門的大人拿著那件舊棉襖的表情,就可以很清楚知道事情不簡單。這時候的大人不僅僅有看到棉襖之後的沉默,而且還有眼眶微酸變紅的鼻頭。故事之人將故事,那麼故事一定是所講故事之人的親身經歷。
  • 《遊子吟》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慈母手中線」針針線線皆是愛
    導讀:「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遊子吟》主要講的是一位慈母對孩子的愛。為了孩子,她一晚上不合眼為自己的孩子做了一件新棉襖。母愛之偉大,是我們不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遊子吟》是其中的一話,也是最為感動的一話。四個調皮的孩子在家裡的雜物間裡找到了一身破棉襖,正當他們談論這是誰的棉襖時,他們的父親出面打斷了他們的吵鬧。這四個孩子紛紛問自己的父親這是誰的棉襖,怎麼這麼破。父親看著這身破棉襖陷入了回憶之中,他笑著對四個調皮的孩子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吧!孩子們揚起臉蛋聽著父親說話。
  • 鮮有的魔幻色彩,歌頌母愛之餘,《遊子吟》不忘傳頌生命的禮儀
    《遊子吟》截至2019年,《中國唱詩班》共有《元日》《相思(上)》《遊子吟》《飲湖上初晴後雨》《夜思》五部短篇動畫,每一部都有著它獨特的人設和背景,傳頌的也是不一樣的感情和主題,但卻從不同的角度演繹著中國風色彩的唯美故事,很國風的一個系列動畫。
  • 幸福密密縫 - 新華社客戶端
    母親先洗淨手,點上煤油燈,隨後將裝著針、線、剪刀、布等工具的竹籮放在茶几上,人端坐於板凳,開始密密縫。火苗一亮一亮,牆上的影子隨著一閃一閃。母親常說,人靠衣裝,得有模有樣。母親言至心到。我們兄妹的穿戴,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縫製,為孫輩她更是盡心盡力。母親製作嬰童帽尤為費心,常做的是瓜皮帽。帽主要由表布、裡布和帽邊組成,先用紙剪出蓮花瓣模型,再按模型剪表布。
  • 母親節的由來,你都知道嗎?
    在母親節那天,美國人往往喜歡在衣服上佩戴一朵有色康乃馨花;而母親已去世的人則佩戴一朵白色康乃馨花。近年來,在中國,開始有人倡議以夏曆四月初二作為母親節,生兒育女是為人母之始,以孟母為旗幟的中華母親節選定在孟母生孟子之日,因為這一天仉氏才成為孟母,並將其稱為「中華母親節」。
  • 《遊子吟》蘊含中國風元素的短片,訴說著道不盡的愛與傳統文化
    記得小時候放學,和小夥伴們背著書包一邊朗誦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邊又蹦蹦跳跳的走在那條回家的小路上,卻遲遲不肯歸去,直到聽到母親的「呼喊聲」,才趕著天黑之前回家,吃著母親早已準備好的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