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習俗,外孫、外孫女滿月,外婆要送「頭尾禮」,也稱「送滿月」,就是給嬰童送帽子、肚兜、襪子等衣飾。我的四個姐妹,所生孩子的「頭尾禮」都是由我母親親手製作。
小時候,夜裡常見母親做針線活。母親先洗淨手,點上煤油燈,隨後將裝著針、線、剪刀、布等工具的竹籮放在茶几上,人端坐於板凳,開始密密縫。火苗一亮一亮,牆上的影子隨著一閃一閃。母親常說,人靠衣裝,得有模有樣。母親言至心到。我們兄妹的穿戴,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縫製,為孫輩她更是盡心盡力。
母親製作嬰童帽尤為費心,常做的是瓜皮帽。帽主要由表布、裡布和帽邊組成,先用紙剪出蓮花瓣模型,再按模型剪表布。以花瓣尖作帽頂排列,兩片相鄰的布面相貼,手捏著布裡縫,在邊緣約2毫米處先以疏針逐片固定,再用鎖邊針依序縫製,均勻走針、拉線,疏密有間,片片花瓣形態不變,縫接至閉合。然後,將其外翻成裡,內翻作面,初成帽體。
大愛無言,常融於「繡花功夫」。母親修整帽簷後,剪一寬約30毫米的紅色布條作帽邊,布條兩邊都折約2毫米,布條裡子朝外,布面貼著帽體,將一邊摺疊處對準帽簷約10毫米處起針,先以疏針固定繞圈閉合,再用平針縫製,另起針將帽邊布條首尾無縫套接。平針需均勻且直,否則布多皺。此時,將帽邊熨平壓實。隨後,將剪好的帽套裡布套進帽內,把帽套邊夾在帽邊與帽體之間,帽邊布條已折的邊緣朝帽套帽體,然後用斜鉤針將帽邊帽套縫貼在帽體內側,至此,完成了帽的主體。
大事作於細,慎終必如始。母親端詳著帽,眼神裡充滿祈盼和祝福,最後,像蓋房上梁似的,用暗針縫製「帽之靈」——帽徽和帽頂。帽徽一般用紅線縫上一個「福」字;帽頂用紅頭繩編一個盤扣,或用紅線編個小袋子,裡面裝著精美的貝殼。母親將兒孫當驕傲,常給他們編織「桂冠」。
看久了我手癢,母親就教我穿針。左手垂直拿針,右手拇指食指輕輕捏住線,露出約一指節長線頭,對準針孔穿過,再緩緩拉出。剛學,多失手。練就,當遞針輸線幫手,樂在其中。母親說,穿針要聚精凝神,左顧右盼是不行的。
沒有比針更硬的布,只有比布更韌的心。母親沉浸於為兒孫密密縫的幸福中。我的孩子出生時,年近古稀的母親依然勞心勞神為孩子縫製衣裝。
不止我們家人,還有許多遠親近鄰,小孩的衣帽,老人的鞋被,母親都為他們縫補過。都說遠親不如近鄰,母親以一針一線,友鄰睦裡。婆媳的縫隙,妯娌的糾葛,夫妻的隔閡,母親以慈愛之心,不遺餘力地「穿針引線」又「縫縫補補」……因此,母親贏得鄉裡鄉親的愛戴與尊重。
誠意寫春秋,仁愛繼世長。母親以心織心,織出一番廣闊天地。(貞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