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膏,顧名思義是用人魚油脂提煉出來的膏狀物質。這裡的人魚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稱它為鯢魚也就是娃娃魚,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它是鯨魚。
一直以來秦始皇陵都是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儘管秦始皇陵的位置早就被發現,但由於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它仍未被專家考古挖掘,這為秦始皇陵披上一張神秘的面紗。
除此之外,不少史書典籍也都記載了秦始皇陵的不尋常之處,比如陵墓內海量被密封的水銀,還有用人魚膏做成的經久不滅的長明燈。
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陵中的人魚膏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呢?
關於秦始皇陵中人魚膏的來源,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來自娃娃魚。
《廣志》詳細描述了所謂的人魚:
「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廣曰:人魚似鯰而四足,即鯢魚也。」
《本草綱目》記載「鯪鱧」指的是穿山甲,也就是說《廣志》認為,司馬遷口中的人魚其實就是長得像穿山甲的鯢魚,那鯢魚又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太平環宇記》的記載:
「義嶺之西南,有盤龍山,山有乳洞,斜貫一溪,號為靈水溪。溪內有魚,皆修尾四足,丹其腹,遊泳自若,漁人不敢捕之。人稱之為鯢。」
再看看《爾雅》的記載:
「鯢似鯰,四足,聲如小兒。」
將這些描述綜合在一起我們就能得到鯢魚的真正面目:兩棲動物,體長而扁,有四條腿,腹部是紅色的,生於山溪中,叫聲如同嬰兒。這說來說去不就是在講娃娃魚嗎?而秦始皇陵墓中的人魚膏也就是指娃娃魚膏了!
《廣志》成書於西晉,書籍內容涉及物產、動物、藥材、寶玉、地理、氣候、異族異俗等方方面面,後人評價其「文字平實可靠,全無怪誕虛妄之筆」,可見它的「娃娃魚說」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另一種認為來自鯨魚。
《三秦記》曾記載明確記載:
「始皇冢……燃鯨魚膏為燈。」
《異物志》也記載道:
「人魚皮利於鮫魚(鯊魚),且項上有小孔,氣從孔中出。」
這一點描述與鯨魚非常吻合,眾所周知鯨魚換氣的時候會浮出水面,然後通過頭上的氣孔排氣。如此看來人魚膏似乎又指的是鯨魚膏。
其實無論是鯢魚膏還是鯨魚膏,科學家們早已證實了它們的耐燃性,並且鯨魚膏的耐燃性要比鯢魚膏好很多。據估計一盞普通的油燈,如果給它配備一立方米的鯨魚膏就能持續燃燒十五年左右,同時鯨魚體型龐大,能夠從中提煉大量的鯨魚膏,從而滿足整個陵墓的需要。
世界其他各地的「長明燈」
除了秦始皇陵外,世界上不少其他國家也都有關於長明燈的記載。
公元1400年,人們在古羅馬國王之子派勒斯的墓地裡發現了一盞長明燈,據傳這盞燈已經持續燃燒了兩千多年;
公元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軍隊衝進教堂裡洗劫了很多墓地,當他們在約克郡挖掘羅馬天子康斯坦丁之父的墓地時,發現了一盞還沒熄滅的燈,可康斯坦丁之父在1200年前就已經逝世;
公元1540年,羅馬教皇保羅三世在羅馬的亞壁舊道旁邊的墓地裡發現了一盞 長明燈,據了解這個墓地屬於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的女兒,而她早在公元前44年就被下葬。
縱觀世界各國的考古文獻記載,如印度、中國、埃及、希臘、南美、北美等都有古墓燈火長久不熄的記錄,似乎長明燈並不是什麼稀奇古怪之事。
「長明燈」經久不熄的秘密
長明燈真的如各方記載說的那樣永不熄滅嗎?實則不然,長明燈的確很持久,但不可能永久保持燃燒的狀態。
長明燈是雙層結構,裡面的一個容器內裝燈油,燈芯用醋泡製,外面一層裝著水用來冷卻燈油。我們知道油燈消耗主要是受熱揮發,而被醋泡過的燈芯能夠保持其低溫,同時外面一層水也能有效阻止油溫上升,這樣一來長明燈就可以長時間不間斷地照明。
然而燃燒是需要氧氣的,一旦陵墓中的氧氣耗盡長明燈自然會熄滅。
只不過長明燈的燈芯上含有白磷等低燃點的物質,它們極易遇氧自燃。當有人打開墳墓時,大量含有氧氣的新鮮空氣湧入密封的墳墓,引起白磷等化學物質自燃,進而重新點燃長明燈。
由於時間很短,當人們找到這些長明燈的時候它們已經亮了起來,不明真相的人們誤以為長明燈真的經久不熄,於是將其傳得越來越玄乎。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人魚膏可能是指鯢魚膏,也可能是指鯨魚膏,這兩種物質的耐燃性都不錯,可以滿足陵墓油燈長久燃燒的需要。
不過長明燈並非經久不熄,它的燃燒需要氧氣作為基本條件,由於長明燈的燈芯上含有易燃物質且人們進入墓室到發現長明燈存在時間差,以至於長明燈被視為永恆燃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