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在風口上的豬,曾在10月短暫地佯裝要跌落人間,但正當人們準備迎接它降落時,它卻又滿臉壞笑地重新振翅高飛。
一夜之間,各地的菜市場豬肉攤前,又開始上演搶肉風波。肉攤老闆對我說:「多稱一點,明天還要漲價。」
菜市場之外就更加熱鬧了,有數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000家房地產企業轉行養豬。
養豬真的比賣房還好賺?
01 豬周期全面失靈 一頭豬的利潤堪比2瓶茅臺
「史上最強豬周期」還在延續,此次周期已經完全突破了過往所有的經驗認識,來到了一個全新的未知領域。
豬周期是一種以「豬」為核心的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
「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豬肉價格高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打擊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
從過往的歷史經驗來看,豬肉價格一輪完整的漲跌周期大約需要5-6年,漲價期約2年。
此輪豬周期始於2018年,此後豬價連續飆升不降,被稱為"史上最強豬周期",而按理來說2年漲價期已至尾聲,而10月份的種種信號似乎也在佐證這一事實。
10月,國內豬肉價格在連續上漲19個月後首次出現明顯下跌,但「豬肉自由」的歡呼還沒來及衝出嗓子眼,嘴巴已經被狠狠捂住。
11月中旬開始,剛剛下跌不久的豬肉價格在很多地方開始拐頭上揚。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2020年第47周(11月23日-27日),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37.43元,環比漲1.6%。12月4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41.79元/公斤,比12月3日上漲0.9%。
不少人稱,曾經的豬周期在「最強者」面前已經失靈了。為何失靈?投融界研究院認為,蓋因「天災」。
今年豬肉價格的首個高位出現在2月份,當時全國因受疫情及持續數年的非洲豬瘟餘波影響,生豬和豬肉價格高位震蕩,仔豬和母豬價格持續上漲,各地採購仔豬和母豬力度空前,形成遍及全國的搶豬大戰。
進入7月份後,二次疫情、非洲豬瘟疊加南方洪災影響,兩廣、兩湖、川渝、蘇浙皖、閩贛等多地存欄稀少,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豬源大量外調,本地供應減少。除此之外,大豬供應尤為緊張,因此價格高於標豬,散戶及中小養殖場出於利潤考慮,壓欄抗價意向增強,南北供應皆較緊俏。
而在10月份,我國的生豬出欄量已經得到了相應恢復,市場上豬肉供給量也逐漸增長,豬肉價格也進入到了穩步下跌的情況。
但好景不長,隨著春節臨近,南方地區開始進入香腸、臘肉的醃製準備期,南方地區遂迎來豬肉消費的旺季,很多人都想要趕在豬肉上漲之前準備好臘肉香腸。因此,購買豬肉的人越來越多,短時間內造成了市場豬肉需求緊張,再次拉動豬肉價格的新一波上漲。
多方因素導致高位生豬市場維持供需博弈局面,豬價高位震蕩。一豬難求、豬價高企,一時間讓養豬也成了賣方市場。
在今年豬價高點時,一頭極限育肥到150公斤的豬可賣到接近6000元,最誇張時,一頭肥豬可賺到3000元,這是正常利潤的十倍左右。
不少網友戲稱:「一頭豬的利潤堪比2瓶茅臺。」
2020年,豬肉擔得起硬通貨之名。
02 風口之下必有勇夫,房企轉行和「三國殺」裡的新業態
這輪「最強豬周期」究竟何時開啟下行之路,如今還未可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豬周期只是一個大概的運行變化。這一輪為什麼價格持續上漲這麼多,主要還是生產能力受到嚴重破壞,到今年年底我們的生產能力才恢復到80%、90%,甚至明年還可能繼續保持高位波動運行態勢。」
風口之下,必有勇夫,勇夫來歷還各不相同,跨界者更大有人在。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就表示:「今天房地產轉行做養豬的,我們簡單地算了一下全國超過1000家。」
的確,從公開信息上可以看到,早在2014年,萬達就宣布要在貴州投資10億元,養30萬頭豬,後因各種原因無奈放棄,但繼承遺志者比比皆是。
2016年,同樣是在貴州,恆大宣布要投資3億元援建一百多個養豬農牧基地。
萬科也於今年正式殺入養豬戰場,3月份成立食品事業部,布局生豬養殖,5月就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豬場「招募令」,同月碧桂園也進軍養豬產業。除開房企,網易等網際網路巨頭也在養豬業上忙乎地不亦樂乎。
如果說房地產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等為生豬養殖帶來的是熱鬧,那傳統豬企近兩年則通過「三國殺」的形式為行業注入了轉型的基調。
溫氏、牧原、新希望是國內目前生豬養殖業的三巨頭,其發展模式略有區別。
溫氏採用緊密型「公司+農戶」的養殖方式,即農戶按溫氏企業標準建造養豬場,將小養殖戶納入到公司產業鏈條、共建共享體系之中,培育了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牧原採用的是重資產模式,自繁自養,種豬場和商品豬養殖場都由企業自建,企業掌控飼養、培育、屠宰、銷售的各個環節,實現了傳統養豬向工業化、智能化的跨越,實現了1人養10000頭豬和沙漠養豬的「神跡」。
養豬新貴新希望則是農戶代養和自繁自養模式相結合,但戰略上的調整讓他們逐漸向以自繁自養模式為主的道路轉型。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進入2020年的牧原已全方位超越溫氏,正式問鼎「中國豬王」寶座,今年6月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秦英林家族也以2416億元的財富值位列榜單第5名,超過眾多房地產、網際網路大佬。
而在熱鬧的生豬養殖業競爭格局中,我們也能發現這輪豬周期內正在演變出生豬養殖產業的新結構——中小散戶擴產逐漸乏力,工業化養殖大企業加速跑馬圈地,龍頭企業擴張擠壓中小散戶的產能。
換言之,在當下的產業格局中,傳統農戶粗放散養的模式已逐漸落後於時代,行業內無論是牧原、溫氏、新希望等上市豬企的第一梯隊,還是中小企業為主的第二、三梯度,都更加強調工業化、規模化、自動化的現代化養殖。
投融界農牧產業分析師提到,當下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養殖場(戶)數量持續快速提高,生豬行業年出欄量向頭部規模企業集中的趨勢明顯,這是產業優化發展的要求和趨勢。
03 暴利盛宴中需謹慎創業,創投逐利在新農業未來之上
不斷上漲的豬價,最強周期內的暴利盛宴,對創業者來說確實是最具吸引力的致命誘惑。
很多人已經開始「找豬」,希望在利潤高點投機獲取利益。
但也正如上文所說,隨著近幾年產業發展和技術革命的深化,傳統農牧養殖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歷史上原本就有過太多在行業平均利潤率高點殺入最終卻撞上市場過剩的慘痛教訓,更別說在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自動化轉型的當下,入局更需謹慎。
可以預見,未來,現代化養殖企業對傳統養殖戶的擠出效應只會越來越明顯,生豬養殖行業的規模化程度會大幅提升,整體行業上升的空間雖然仍在,但是只留給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和創業者。
從當前從事養殖行業所需的投入來看,入局或擴張都要做好長期的徵戰規劃,寧可成本投入核算做細一點,市場信息摸透一點,擴張動作小心一點,也不要盲目蜂擁而上,可失一時之利,但要做一世規劃。
投融界近年來在創投服務中也明顯發現,創投機構對生豬養殖的關注與布局都在加速,但是獲投的項目都逐利在「未來」之上,或具有新農業的特性,或符合消費升級的大局,或著力在智能農牧的發展之上。畢竟「最強周期」不會一直維持,但好的企業卻可以在動蕩的市場環境中實現長久的盈利。
生豬養殖領域的創業者,面對暴利還是應保持冷靜的思考,找準發展方向,畢竟「豬」不會永遠飛在風口之上,但優秀的創業和項目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