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朋友也許不知道是什麼,東北的年輕人也很少知道,但它卻是我兒時的最愛。
東北滿族人居住的比較多,嘎啦哈是滿、錫伯、鄂溫克語音譯。
嘎啦哈就是牲畜後腿骨與脛骨的交接處,一塊獨立的骨頭,豬的略呈長方體,粗糙不規則,羊的接近四方體,規則輕便好看,嘎啦哈有四個面,凸起朝上叫肚,像微行小拱橋,朝下凹下去的叫吭,像微行小山澗,四面環山,一個側面叫驢,像耳朵;另一個側面叫真,比較平。早些年,東北生活太窘迫,一年到頭能殺得起年豬的人家,日子就算過得很好了,一頭牲畜只有二個嘎啦哈,物以稀為貴,小朋友誰的嘎啦哈多,就是富有,誰都羨慕,那年頭能吃上羊肉是難上加難,我只有四個羊嘎啦哈,還是小姨娘送的,那時,這就是最珍貴的禮物了,看著自已一小布袋子五豔六色的豬羊嘎啦哈,心裡自豪感油然而生。
嘎啦哈,據說是古代軍事模擬演習的道具,大小顏色不同,類別不一樣的,代表著不同軍事類別,古代軍隊用來設兵布陣,代表著不同兵種器械,是軍事沙盤的一枚棋子,東北的冬天,現在不算太冷,下的雪隨時就清理乾淨,道路也就不太滑了,早些年,東北的冬天特別冷,冰天雪地,有時還刮著凜冽寒風,下雪颳風天氣特別冷時,我們就在屋裡貓著,這是滿語,也就在房子裡呆著,幾個小朋友聚一起欻嘎啦哈。
欻嘎啦哈首先需要一個口袋,口袋是用六塊大小相同,一寸左右正方形小布塊縫合在一起,裡面有的裝玉米渣子、高粱米、小米還有裝細沙子的。一切準備完畢,開始欻嘎啦哈,一般兩個人玩是四個嘎啦哈,首先把嘎啦哈散落在炕席上,然後將口袋拋向空中,在口袋自由飄落的時間裡,迅速抓起二個或三個相同姿勢的嘎啦哈,一次最少要抓起兩個,接住口袋,手不碰其它的嘎啦哈,就算贏了,如果四個嘎啦哈姿勢各異,那叫四隻眼(東北話),要把口袋拋到空中,迅速把嘎啦哈板成一樣姿勢,二個或是三個一樣都可以,四個都一樣的就更好了,然後抓起來,這遊戲看著簡單,如果不經常玩,根本做不到,手眼要敏捷,協調一致,判斷力強。扒拉(調整)嘎啦哈接口袋,只能用同一個手,多抓多得,完成一局,計算得分,碰到其它嘎啦哈,或是沒有接住口袋,就是失敗,大家輪流著玩。
圖片網絡
另一種玩法,叫做支嘎啦哈,就是用雙手把嘎啦哈捧起,一下子能捧起來最好,因兒時手小,那時一年到頭才能殺年豬,所以嘎啦哈比較大,一捧捧不起來,只能捧兩次,把嘎啦哈一下子散落在炕席上,嘴裡同時喊,真一大幫,或是肚一大幫,只能喊一種姿勢,一大幫是我們哪方言,意思就是許多,然後把你叫的那種姿勢嘎啦哈撿起來,趆多趆好,再用撿起來的嘎啦哈其中一隻,扒拉剩下嘎啦哈。扒拉嘎啦哈是有規則和方法的,用拇指和食指抓住嘎啦哈肚上最大的角,一個對一個扒拉,扒拉成之前喊的姿勢就算贏,否則宣告失敗,下一個人輪流玩,以此類推,非常有意思,鍛鍊兒童手的靈活度
欻嘎啦哈遊戲,走得越來越遠了,似乎看不見了蹤影,但它卻是多功能利用,節能環保,開發智力,還是很好的體育課,真想找人再欻一次嘎啦哈,回味一下兒時的快樂。
作者/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