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小塊巖石和碎片被稱為流星體。它們穿過一顆行星的大氣層時,就會變成流星。當它們被大氣摩擦到熾熱時,會留下一道明亮的痕跡。每年都會有幾次,地球穿過形成流星雨的碎片群。任何在這個過程中倖存並撞擊地面的碎片都被稱為隕石。
流星是星際間的物質碎片,它們穿過地球的大氣層,在摩擦中被加熱至熾熱。這些物體被稱為流星體,因為它們在太空中飛馳,在划過天空的幾秒鐘內就變成了流星,並留下了發光的軌跡。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發現的這塊巖石是一塊名為「黎巴嫩」的鐵隕石。黎巴嫩大約2碼或2米寬(從這個角度左到右)。前景中較小的一塊叫做「黎巴嫩B」。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NASA/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JPL-Caltech/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法國航天局CNES/法國天體物理學研究中心IRAP/美國南特大學行星和地球動力學實驗室LPGNantes/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航空科學學院IAS/MSSS
科學家們估計,每天大約有48.5噸(44公噸或4.4萬公斤)的流星體物質落在地球上。在任何一個夜晚,通常每小時都能看到幾顆流星。有時,流星的數量會急劇增加,這些現象被稱為流星雨。
有些彗星每年或每隔一定時間出現一次,因為地球會經過彗星留下的碎片塵埃。流星雨通常是以天空中離流星出現的地方很近的一個恆星或星座來命名的。最著名的也許是英仙座流星雨,每年8月12日左右達到頂峰。每顆英仙座流星都是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一小塊,該彗星每135年繞太陽運行一次。其他流星雨及其相關的彗星有獅子座流星雨(坦普爾·塔特爾彗星)、寶瓶座流星雨和獵戶座流星雨(哈雷彗星)以及金牛座流星雨(恩克彗星)。流星雨中的大多數彗星塵埃在到達地面之前就已經在大氣中燃燒殆盡了;一些星塵會被高空飛行器捕獲,並在NASA的實驗室中進行分析。
流星雨表
* 對於北半球的觀察者來說
* * 在完美的條件下
隕石
小行星和其他行星體上的大塊巖石和金屬在穿越大氣層的旅程中倖存下來並落到地面,它們被稱為隕石。地球上發現的大多數隕石都是卵石到拳頭大小,但有些比建築物還大。早期地球經歷了許多大規模的隕石撞擊,造成了廣泛的破壞。
最完整的隕石坑之一是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隕石坑,直徑約1公裡(0.6英裡),由一塊直徑約50米(164英尺)的鐵鎳金屬撞擊形成。它只有5萬年的歷史,且保存得非常完好,以至於被用來研究撞擊過程。自從20世紀20年代這個特徵處被確認為隕石坑以來,地球上已經發現了大約170個隕石坑。
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尤卡坦半島上形成了300公裡寬(180英裡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被認為導致了當時地球上75%的海洋和陸地動物的滅絕,包括恐龍。
有充分記錄的關於隕石造成傷亡的故事很少。首例已知的天外來物使人受傷的案例是在美國,1954年11月,來自阿拉巴馬州塞拉科加的安·霍奇斯(Ann Hodges)被一顆重達8磅(3.6公斤)的石質隕石砸穿屋頂,受到嚴重擦傷。
隕石可能類似於地球巖石,但它們通常有一個燒焦的外表。當隕石穿過大氣層時,摩擦使其熔化,形成了這種熔化外殼。隕石有三種主要類型:「隕鐵」,「隕石」,和隕鐵石。雖然落在地球上的大多數隕石是石質的,但隕石落下之後被發現的更多的是隕鐵,這些重的物體比石質隕石更容易與地球上的巖石區別開來。隕石也會落在太陽系的其他天體上。「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第一次在其他星體上發現的隕石是2005年在火星上發現的一顆籃球大小的鐵鎳隕石,並於2009年在同一地區發現了一顆更大、更重的鐵鎳隕石。「機遇號」在火星旅行中總共發現了六顆隕石。
隕石是在哪裡發現的
在地球上已經發現了5萬多塊隕石。其中99.8%來自小行星。小行星起源的證據包括根據隕石隕落的攝影觀測投射回小行星帶的軌道計算;幾類隕石的光譜與某些小行星的光譜相吻合;它們非常古老,大約有45到46億年。然而,我們只能將一組隕石與一個特定的小行星相匹配——鈣長輝長無球粒、奧長古銅無球粒和鈣長紫蘇輝石無球粒火成巖隕石,它們來自第三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小行星和落在地球上的隕石並不是行星的碎片,而是行星形成時原始的相異物質。對隕石的研究告訴我們很多關於太陽系形成的最早條件和過程以及最早期的歷史的信息,例如固體的年齡和組成,有機物的性質,小行星表面和內部的溫度,以及物質受到撞擊的程度。
剩下的0.2%的隕石大致平均地分為來自火星和月球。60多塊已知的火星隕石是受流星體撞擊而炸離火星的。它們都是由巖漿結晶而成的火成巖。這些巖石與地球巖石非常相似,但有些獨特的成分表明它們來自火星。近80塊月球隕石在礦物學和組成成分上與阿波羅登月計劃採集的月球巖石相似,但具有足以表明它們來自月球其他部分的獨特成分。對月球和火星隕石的研究是對阿波羅計劃採集的月球巖石和機器人火星探索研究的補充。
作者: nasa
FY: Kyli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