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因為這是命運的關鍵節點。如果荒廢了這個機會,走向社會之後將會後悔不已。
談那些高考故意考零分博眼球的人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孟浩然的「0分考試」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少年時早已聲名遠播。他也想借自己的盛名,踏入仕途。唐代有一種徵召隱士入朝做官的風氣,所以,孟浩然就把隱居作為自己的終南捷徑。
有過了20多年的半隱居半漫遊的生活後,屢試不第,直到40歲時,他才等來機會。好友王維在翰林院做官,有接近皇帝的機會。
一日,王維邀請孟浩然到翰林院論詩。好巧不巧,唐玄宗突然到訪翰林院。而孟浩然作為一介布衣進入翰林院,是不合規矩的。孟浩然驚慌失措,便藏到了床下。
唐玄宗進門之後,王維不敢隱瞞私藏外人的事情,就如實相告。不料,唐玄宗大喜,「孟浩然這個人,我聽說過,好多人都向我推薦他。不妨讓他出來一見。」
孟浩然激動不已,輾轉數十年,終於等來這次直面君王的機會。唐玄宗希望孟浩然為自己吟誦最近作的詩文,令人痛心的是,孟浩然不僅沒抓住這次機會,反而惹怒了唐玄宗。
孟浩然惹禍的這首詩是《歲暮歸南山》,詩中有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聽到這句之後,臉色大變,反問孟浩然:「你到了四十歲才知道參加科舉,謀求官職,怎麼反而倒怨我捨棄你呢?」 唐玄宗便把孟浩然放歸南山,永不敘用。
孟浩然因為這次「0分考試」,成了歷史上第一個無官受黜人。
孟浩然一生孜孜不倦,希望求取功名,報效國家,但因自己多次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最後鬱郁不得志,落得「君負鴻鵠志,蹉跎書劍年」。
高考故意考零分,後悔不已
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為了製造0分的轟動效應,故意考零分以表達對教育理念的不滿。
但是,他並沒有如願以償,當「零分英雄」的光環褪去,他不得不面對現實。因為沒有學歷文憑,只得輾轉工廠打工,為了掙錢,苦活累活髒活也不敢挑揀。
他四處打工謀生,經歷了結婚、生子、離婚之後,他才明白自己曾經遊戲的人生,是多麼荒唐。2018年,時隔10年,他重回高考考場。這一年,他終於踏入錯失許久的大學校門,彌補了些許遺憾。
現在他經常會接到棄考學子家長的求助,他會告訴對方,知識改變命運,要敬畏高考珍惜機會,不要重蹈他的覆轍,留下一生的遺憾。
在徐孟南之前,還有河南女孩蔣多多,本來她成績不錯,是有機會考上大學的。但是2006年高考時她故意違規,在答卷時用筆名「碎心飛魔」寫下8000字控訴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後來,蔣多多成了報紙上的「名人」,而卻讓在家務農種田的父母心痛不已。
14年之後,那個叛逆女孩,變成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婦女。如今的她依舊在那個小小的村落裡,帶著三個孩子生活。她既沒有成為心中的模樣,也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高考是命運的關鍵節點
復旦大學曾經對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做過一項研究,數據赤裸裸地呈現出收入與受教育水平的關係:
而據統計,我國高考錄取率從1998年的33.86%增長到2018年的81.13%,20年間翻了2.4倍。升學率上升,大學生在社會中更為普遍。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想在社會競爭中有一席之地。如今,考上大學成為了最基礎的門檻。
無論是在商業上成功的企業家,還是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醫生,甚至那些在文藝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他們都曾緊緊抓住命運拋來的橄欖枝,不斷進取,才有今日之成就。
比如鍾南山,1954年,鍾南山考入了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留校任教。
比如張藝謀,1978年,恢復高考後,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回憶高考時他曾說:「沒高考,沒現在。」
比如恆大許家印,1978年,以周口市第三名的成績考上武漢鋼鐵學院(現武漢科技大學)。
……
現在還有不少人抱著「讀書無用論」的心態,殊不知,這樣的思想不僅害了自己還有可能害了孩子。試想,高考如此重要的事,如果沒有全力以赴去爭取,去做好。即便再遇到人生其他重大機遇的時候,我不相信這些人能好好把握住機會。
韓寒曾發文反思自己當年「退學」的決定,他覺得當年退學很失敗,普通家庭該感謝高考。因為高考有著基本的公平,相比社會階層已經非常分明的發達國家,跨越階層要困難得多。而在中國,只要你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進好的大學,學更多本事,最終改變生活,改變家族命運的可能性,一定比在發達國家要大得多。
十年寒窗苦讀,面對高考臨門一腳的時候,不該遊戲人生「掉鏈子」,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