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中國的考試制度有著悠長的歷史。隋朝時期,中國終於結束了三四百年的分裂狀態,為了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公平地選拔人才,隋人創造性地提出了科舉制這一制度。唐朝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制度,據《唐摭言·卷一》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望著前來考試的學子激動地說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到了宋代,宋真宗更是作詩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以鼓勵學子讀書考試。
古時,科舉考試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為國家提供了大量來自各階層的優秀人才,他們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一方面普通人也有機會通過讀書擺脫階層的限制,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轉變。因此,無論政權如何更迭,這一制度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
雖然在今天的中國,科舉制不復存在,但以考試選拔人才的精神繼續傳承。比如,孩子們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和三年高中學習,就可以參加高考——新時代下的科舉考試。只要學生通過了高考,他就有機會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和心儀的專業,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成功的評價標準越發多元化,而且高考競爭激烈,學生們普遍課業壓力很大,這種壓力並非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的,所以就有不少人逐漸對高考產生了一種不滿情緒,比如子淵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蔣多多。
痴迷與歧途
蔣多多,別名「碎心飛魔」,這是她2006年寫在高考試卷密封線外的筆名,同時她還寫下8000字的長文抗議高考。此外,為了表示心中的不滿,蔣多多所有科目均用雙色筆答題,因為這樣試卷會被判零分。蔣多多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實在令人大惑不解。
其實這和她的家世有很大關係。蔣多多,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王村鄉人,家中共五口人,有一個姐姐和弟弟。她的父親是保險業務員,母親則在家務農。雖然經濟條件不是不好,但令人欣慰的是三個孩子讀書都十分努力,而且姐姐也已經通過高考進入了大學學習。父母同樣對蔣多多抱有厚望。但父母的殷切期望,給蔣多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高中時期,正應當努力學習的蔣多多迷上了另一件事——寫小說,並且痴迷到常常一寫就是一天的地步。為了檢驗自己寫作水平,蔣多多還曾嘗試著把小說寄給報社。結果報社發表了其中一段,這對痴迷於此的蔣多多實在是天大的喜訊,蔣多多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喜悅和滿足之中,並從此更加沉迷於小說創作之中不可自拔了。
即便到了最後的高三衝刺階段,她也無心學習,一門心思沉浸在小說的創作之中。自知高考無望,她開始轉而思考中國高考為什麼會這麼難,並多次向老師反應自己的想法。當然,老師認為她是不務正業,對她進行了批評教育以期她能夠迷途知返。由此可見,蔣多多這些驚世駭俗之舉實在是有原因的。
考場零分,網絡走紅
考場上,她筆風犀利,一氣呵成八千字長文控訴高考,實是對現實的無奈和情緒的發洩。考試結束後,蔣多多對父母坦然說道:「考上是不可能了,我有自己的打算。」
高考落榜的她能有什麼打算呢?實際上,這不過是為了寬慰父母。對蔣多多而言,她並不擔心社會輿論的壓力,只是覺得無法面對滿懷期待的父母。眼看漫長的假期實在有點難熬,在家待了幾天之後,蔣多多就拿著自己攢下來的錢外出打工了。
外出打工並不容易,尤其是對一個十幾歲的少女。蔣多多出門後,並沒有很快找到工作,揣著的200塊錢更加不敢亂用,晚上要麼就到親戚家借宿一晚,要麼就到一些學校的女生宿舍樓下坐著,十幾天過去,年輕的蔣多多很迷茫。
到了6月23日,又發生了另一件事——學校通知蔣多多第二天去學校一趟。蔣多多立馬意識到這和自己違規答題有關。但來到學校她才發現,自己只有文綜這一科被按作違規處理,高考總分為114分。顯然,這與她當初全部得零分以引起社會注意的想法相去甚遠。
儘管沒有全部科目得0分,但憑藉這洋洋灑灑的8000字長文,蔣多多還是瞬間「走紅」網絡。隨後南陽市教育部門主動給她送來不少圖書和作業本,希望她繼續努力,但倔強的蔣多多明確表示不會復讀。這次事件以後,蔣多多選擇了外出打工,不過幾年後又回到了家鄉,開始全職撰寫小說,她還表示無論以後自己做什麼,都不會去大學,畢竟學習和成才的渠道有很多。
結語
我們無從得知今天她是否會為追求0分而後悔,更不會知道她的父母會不會因此失望。不過對大多數人而言,高考確實是改變我們命運的唯一機會,因此筆者希望廣大考生們不要被高考壓力擊垮,更不要輕易放棄這一學習進步的機會。
參考資料:《唐摭言·卷一》《專訪蔣多多:我絕對不會去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