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華士代表了蘇格蘭的自由精神,伏特加背後是俄羅斯民族的堅韌,而以五糧液為代表的中國白酒,則承載了「和諧、和美」的中華民族精神。
在數千年歷史中,以五糧液為代表的酒文化,早已與中華文明水乳交融、更與追求天地人和諧、萬物「和美」的民族精神融為一體。
當佳釀與文人相遇:
五糧液的「千古知音」
西方哲學家尼採提出「酒神」精神,而在東方,以五糧液為代表的白酒的醇香,與東方文化「物我兩忘」的超然境界天然契合,從書畫、音樂中飄逸而出。
從魏晉南北朝士大夫的清談以酒為伴;到盛唐時期,酒香與墨香交織;宋代,蘇軾、辛棄疾、陸遊等大文豪,更是在詩與酒中,將中國文化藝術推向了高峰。
宋代,文獻中出現了關於五糧液前身的記載,它一出現,就和著名的書法家、藝術家黃庭堅有了交集。
當時,黃庭堅被貶到戎州(今宜賓)。五十三歲的黃庭堅未因被貶而失意,而是縱情山水之間,暢飲當地美酒。
四川士子仰慕他,前來拜訪、傾聽指點。黃庭堅的才華滋養了戎州的人文,而戎州的美酒,讓其忘卻了客居異鄉的煩惱。
有一次,他偶然品嘗到了一款美酒,驚嘆之餘,題筆寫下了詩句:「姚子雪麴,杯色爭玉。得湯鬱郁,白雲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
這便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姚子雪曲。此酒因宋代宜賓紳士姚君玉釀得,而得名「姚子」,又因此酒清澈雪白而得「雪曲」之譽。
據史料記載,姚君玉以宜賓當地泉水及五種糧食釀得美酒,明初,宜賓陳氏家族創立「溫德豐」老糟坊,融合宋代姚氏家族釀造技藝及陳氏家傳釀酒經驗,明確了由五種糧食比例,釀造出醇厚甘美的「雜糧酒」,這便是五糧液的直接前身。
五糧液何等幸運,不僅誕生在釀酒寶地,還在一開始就為中國文人、書法家、藝術家所摯愛,並尋得了知音,在其後的發展,更是與中國的文化和藝術相互契合、輝映。
民族精神與品牌追求
「和而不同 美美與共」
在世界釀酒史上,大部分酒都採取單一糧食發酵。小麥釀出了俄羅斯伏特加、蘇格蘭威士忌、德國黑啤,大米釀出了日本清酒,玉米釀出了流行美洲的奇恰酒。而五糧液與眾不同,在釀造之初,就考慮到了五種糧食不同的「性格」,希望通過不同糧食的配比,讓酒味更全面,既有各種糧食的芬芳,又能融合成全面的酒香。
這樣的釀酒思想,來自於中國民族精神、傳統文化對「和諧」的認知。
在中國文化裡,「和」是整個宇宙發展的根本規律,是萬物生生不息、繁榮發展的內在依據。「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曾這樣表述他對「和」的認識,董仲舒則說:「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以「和」為本的宇宙觀,以「和」為善的倫理觀,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在中國文化中一脈相承。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五糧液釀造之初,讓五糧「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似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和諧、和順、和美,五種糧食各自保留差異化,相互融合共生,最終達到「美」的境界——五糧液的酒香也因此超然其上,與眾不同。
向世界展現:
和諧包容之美
從1915年開始,五糧液開始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和諧與美」的魅力。
1915年,五糧液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嶄露頭角,名揚世界;在接下來的100年裡,五糧液在國際上屢屢榮獲多項大獎;2015年,五糧液在義大利米蘭世博會獲得「百年世博百年金獎」,百年金牌品牌傳奇一脈相承。
五糧液還在走出去的徵程中踐行「和諧共生」的理念。2017年,五糧液作為達沃斯論壇唯一受邀白酒品牌,助力中國文化國際化發展。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五糧液在德國、新加坡、以色列、希臘、捷克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品鑑活動;與帝亞吉歐、保樂力加、百富門等世界名酒品牌攜手,成立國際名酒聯盟,促進國際酒業發展。2018年,國際名酒聯盟成員企業在宜賓再度聚首,茅臺、法國人頭馬君度等國內外名酒企業加入國際名酒聯盟,共同倡議在建立酒類標準體系、提升世界酒文明、強化社會公益責任等方面加強合作。2019年,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塞納中華情」主題系列活動在法國塞納河畔舉辦,五糧液作為「晚宴指定用酒」,助力中法文化交流,促進中西文明互鑑,展現了中國獨有的白酒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2020年,五糧液榮登《Brand Finance 2020年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榜單》,其獨特品牌內涵在全世界流傳,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白酒的無窮魅力。
五糧液深挖「天地精華、民族精神、世界精彩」的品牌內涵,始終致力於將大自然的美好饋贈,中華民族追求和諧、和美的精神,分享給全世界。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