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裡,全球將有多項重要體育賽事開展,比如2021年的歐洲杯,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2022年的北京、張家口冬奧會,2022年的卡達世界盃,等等。當然,還包括從2022年到2034年的連續4屆亞運會。
為何一下子有4屆亞運會?因為日前的亞奧理事會一口氣同時宣布了2030、2034兩屆亞運會的舉辦地。其中,2030年亞運會將在卡達多哈進行,而這也是繼2006年後多哈時隔24年再度承辦此項賽事;2034年亞運會舉辦權則花落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之所以同時宣布兩屆亞運會的舉辦地,主要原因還是申辦的城市太少,各國的興趣明顯不足。為了避免後面出現無人申辦的窘迫現象,亞奧理事會就「抓了壯丁」,乾脆把本次申辦的多哈和利雅得都安排上了。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於國際奧運會當初一口氣決定2024和2028兩屆奧運會的舉辦地一樣。
亞運會遇冷的原因顯而易見。相比於奧運會、世界盃等賽事,亞運會的受關注度較低,基本也就只有亞洲地區的參賽國人民比較感興趣。我國在連續多屆亞運會都毫無懸念高居金牌榜榜首且領先對手一大截後,不少國人都覺得審美疲勞,開始逐漸不再關注賽事了。因此,亞運會就進一步失去了數量相當可觀的觀眾群體。除此之外,巨額的資金投入和較低的回報率也使不少國家或地區望而卻步。例如,2019亞運會原本將在越南河內舉行,但由於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河內於2014年宣布放棄舉辦權,隨後印尼的雅加達選擇接手。
在比賽本身日漸雞肋化,且申辦頻頻遇冷的情況下,或許可以考慮將亞運會取消。當前亞洲地區各單項體育賽事開展得已較為充分,如足球的亞洲杯、籃球的亞錦賽、桌球的亞洲杯和亞錦賽等。不少單項賽事的整體水平和受關注度都要比「大雜燴」的亞運會要高。比如,對球員年齡沒有限制的男足亞洲杯,觀看人數和討論熱度明顯高於必須要由國奧隊參賽的亞運會男足比賽。取消亞運會,除了部分冷門項目(如壁球、龐巴迪等)的宣傳力度會降低外,對大部分體育項目並沒有太大影響。對於基本靠著亞運會才能被人所知的冷門項目,可以專門舉辦賽事進行針對性地推廣,效果沒準還會更好。
既然大家都沒什麼興趣,那就乾脆把亞運會取消吧。節省下來的錢用於全面健身或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或許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