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熊爪咖啡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邵寧/文
這幾天,永康路上的熊爪咖啡一下子成了網紅。12月2日上午,新民晚報微信公眾號「金海岸」首發了記者陸佳慧採寫的《上海這家看不見店員的「熊爪」咖啡店火了!牆裡有故事》,之後,多家上海媒體前去採訪,央視、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紛紛轉載這個暖新聞。
熊爪咖啡店的大名HINICHIJOU(日語「非日常」)。這家店的確不尋常,店裡有兩位殘障人員工,店長是一位聾人咖啡師,曾獲得全國殘疾人職業大賽咖啡衝調項目一等獎。這裡的咖啡一杯只需20元,對殘障人士顧客還免費提供一杯特調咖啡。如今,熊爪咖啡門口天天排長隊,還有人專門從外地坐高鐵來打卡。店長說,HINICHIJOU還將開設分店,而每一家分店,都會邀請殘障人士來擔任店長。希望通過開這樣的店,給殘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魔都,傳遞愛、能治癒的咖啡店不止熊爪咖啡一家。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最近開了一家名叫「Healing Coffee」的咖啡店,設計簡潔,環境怡人,三名已出院的患者輪流擔任調製咖啡、收銀、結算的工作。儘管開在醫院裡面,顧客都是醫生或病人家屬,但10月10開業那天竟賣出了170杯咖啡!一杯杯美味的飲品不僅溫暖了醫護人員和病患家屬,更讓被精神疾病困擾多年的患者們看到了回歸社會的希望。醫院的專家也表示,精神病人通過治療恢復,達到穩定期以後可以進入大部分行業從事工作。
去年6月,位於浦東新區輔讀學校門口的夢工坊咖啡吧開業了。這是上海市首個心智障礙支持性就業基地,8名心智障礙孩子從輔讀學校一畢業就來到這裡,擁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們各有特長,有的善於接待顧客,有的善於製作咖啡,還有的會彈鋼琴、擅長數字……今年疫情期間,夢工坊的咖啡師們還在周邊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製作了6000杯愛心咖啡「投餵」一線抗疫工作者。
咖啡是有魔力的。它最初是在非洲被發現的,據說是牧羊人發現羊吃了這種植物的果實特別興奮,自己品嘗之後發現它具有提神、「療愈」等神奇功效,之後便很快傳到了全世界。這褐色的飲料,讓人一喝便欲罷不能。在有著一百多年咖啡文化的魔都上海,咖啡店的增速驚人。2015年,上海咖啡館數量是4000家,去年底達到8000家,而現在已超過1萬家。上海成為全國咖啡店最多的城市。以前,喝咖啡是一種有情調的社交活動;今天,喝咖啡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許多經常加班的「打工人」常把「續命的咖啡」掛在口中。走在街頭,手裡一杯咖啡成為時尚青年的標配。
熊爪咖啡、「Healing Coffee」、夢工坊……出售的絕不僅僅是一杯飲料。特殊人群融入社會的渴望、堅持不懈的努力、自強不息的精神,正通過一縷縷咖啡香傳遞給大家。許多平時沒有機會接觸到他們的普通人,如今因為一杯咖啡對他們刮目相看。全社會,也因此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與支持。這,就是一杯咖啡的魔力。
我們為這幾家咖啡店點讚的同時,也有更多的企盼:除了自己創業或愛心人士專門為他們開設的場所,能否有更多其他企業、機構也敞開大門,接納特殊人士就業?除了咖啡師,他們還能否在更廣闊的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2005年,我曾採訪過克莉絲汀餅屋「希望店」,總共8名員工,其中7人殘疾,有的聽障,有的肢體殘疾,還有一位視障。就是這樣一家特殊的門店,營業額卻經常是全公司240家門店的冠軍。這篇《希望靠勞動播種》的報導在本報頭版頭條刊發。
最近,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的,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而所有的人都擁有勞動的權利,都能為世界創造價值,特殊群體同樣不例外。給他們一個嘗試的機會,讓他們的創造力迸發出來,他們會還你一個驚喜。
是的,他們是有一點點不同,但這又何妨?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讓特殊人群平等就業,融入團隊,感受工作帶來的尊嚴和快樂,進而擁有體面的生活和豐富的精神世界。這也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誌。
一杯咖啡,暖在心裡;餘香氤氳,嫋嫋不絕。這,何嘗不是一種對全社會的「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