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態
神外前沿
神外前沿訊,近期,北京兒童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梁樹立教授牽頭聯合國內眾多知名癲癇中心完成了國際上的結節性硬化的首個多中心大樣本的回顧性研究。
基於這個研究,相關中國專家共識已經發布(詳見:最新共識| 結節性硬化症相關癲癇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9)),而且相關研究成果還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BRAIN》上(詳見:學術前沿| BRAIN發表梁樹立等 結節性硬化症相關癲癇外科治療新進展)。
除了臨床研究之外,在結節性硬化的基礎研究領域,據梁樹立教授介紹,分別採用7T核磁、磁共振ASL序列進行研究。
其中磁共振ASL序列是一個新技術,不要打造影劑。目前,通過與中科院生物研究所、安影科技(Cereflow軟體)合作,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後期安影科技等還獲得科技部重大研發計劃2019YFC0120901課題組支持,希望通過結節血流灌注的變化,找出一些規律。
據梁樹立教授介紹,現在的影像技術上,測定腦功能,大家比較認可的還是PET。包括PET-CT、PET和核磁,以及最近出現的PET核磁的一體化設備。
但是PET存在的問題是,第一,需要示蹤劑;第二,檢查的準確程度和患者個人的狀態,有很大關係。比如血糖水平,現在PET用的比較多的是葡萄糖F18,和很多外界環境對患者的影響是有很大關係的。這樣就不利於自身對照。
PET基本上還是一個群組研究,包括功能核磁也是一樣,BOLD也是一樣。但是磁共振ASL序列,相對來說更穩定一些,可以作做自身對照,也可以做群組對照。
另外,ASL不需要任何核素和增強劑。而現在做膠質瘤或煙霧病用的PWI就是核磁灌注成像,是需要做增強的(使用示蹤劑)。
從理論上來講,癲癇灶是個病理結構,在非發作和發作間期的時候,應該是個低灌注、低代謝的區域。在發作的時候,應該是個高灌注、高代謝的區域。
ASL其實跟PET的原理是一樣的,當然和PET都有一個共同缺點:空間解析度相對要差一點。這就會導致小的病變,目前不容易被發現,大的病變相對來說容易發現。
總而言之,ASL相對穩定,受患者自然狀態的影響相對小。未來,一定會走向臨床應該,包括功能神經外科的臨床應用。
梁樹立教授認為,ASL將來可能夠替代一部分的PET,或者起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現在葡萄糖F18-PET,將來有可能替代碳11PET。碳11的PET對癲癇,也有很好的定位價值,但是碳11的PET現在國內開展的很少,因為其半衰期太短了。
ASL技術很方便,不用再打造影劑,而且技術成像也很快,5分鐘就掃完了。現在我們做實驗用的是7分鐘,7分鐘是因為掃的更清楚一點。
附小兒癲癇ASL後處理摘要
專家簡介
梁樹立,醫學博士,北京市科技新星。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功能神經外科負責人、主任醫師、教授。長期從事癲癇及功能神經外科工作,完成癲癇外科手術【切除性手術、胼胝體切開、迷走神經刺激術(VNS)、腦深部 電刺激術(DBS)、射頻毀損治療、SEEG】等功能神經外科手術3,900餘例,對於結節性硬化症相關癲癇、癲癇性腦病、兒童癲癇手術治療、顱腦術後癲癇、膠質瘤相關的防治等有豐富經驗和獨到見解,癲癇外科數質量均居國內領先水平,連續5年入選名醫百強榜中癲癇外科名醫,主持與參加編寫了我國多個癲癇相關的專家共識與臨床指南。對特發性震顫、痙攣性斜頸、書寫痙攣、扭轉痙攣、抽動障礙、慢性疼痛開展DBS和腦性癱瘓的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切斷術、頸動脈鞘交感神經網剝脫術。擔任中國抗癲癇協會常務理事兼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青委會副主任委員、神經監測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習腦功能研究與轉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北京抗癲癇協會秘書長;擔任國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等。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北京市課題3項、國際合作課題1項。重點研究範圍為癲癇的微創外科治療、癲癇的發作機制、基於顱內電極的腦科學研究、結節性硬化症相關癲癇的臨床治療等,相關成果在《Brain》《Science Advance》《Brain Stimulation》《Epilepsy》等知名雜誌發表。第一完成人獲得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2項(2011、2015),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獎(2015)、解放軍總醫院科技成果一等獎(2007)、盛志勇醫學成就一等獎(2011,牽頭獲批國家專利6項、公開發明專利2項。在第一作者發表論文86餘篇,SCI收錄26篇,參編或副主編專著11部。
相關報導
[專訪]301醫院梁樹立:國際上第一個膠質瘤相關癲癇診療指南 亮點與感想| 天壇國際癲癇會議專欄
[專訪]301醫院梁樹立: 影響膠質瘤患者生存期和復發率的相關癲癇長期被忽視 急需規範診療 | 天壇國際癲癇會議專欄
軟體獲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