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松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為病人治療。(受訪者供圖)
張勁松實在走不動了,靠在樓梯扶手上不停喘息。
高燒、全身肌肉酸痛、頭痛、雙目脹痛……作為醫生,他知道,自己正處於登革熱的危險期,如果不臥床休息,可能會出現危及生命的急性出血。但作為中國援巴布亞紐幾內亞(以下簡稱「巴新」)醫療隊隊長,他必須儘快爬上樓梯,為樓上同樣染病的隊友們輸液……
3月11日晚,在央視一套播出的尋找最美醫生頒獎典禮上,這樣的畫面,讓重醫附一院承派的第七批援巴新醫療隊隊長張勁松成為了焦點。在他身上,還有什麼樣的故事?
為當地培養口腔醫療團隊
受國家衛計委委託,自2002年起,重慶獨立承擔起中國援巴新醫療隊派遣任務,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地區派出援外醫療隊。
也就是那一年,張勁松第一次來到巴新首都的莫港醫院。初到巴新的他卻被當地的醫療狀況震驚:當地口腔癌高發,人們口腔保健意識較差,當時巴新甚至沒有一個口腔頜面外科的專科醫生。
「這裡的口腔醫療明明是剛需,但基礎卻幾乎為零。」張勁松暗暗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在莫港醫院建立口腔專科,培養屬於巴新自己的口腔外科醫生,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口腔專科醫療隊伍。
很快,他接診了一名19歲的女大學生,牙齒偏頜15年,經過斷斷續續的牽引治療,效果並不好。張勁松接診後,先給女孩進行了常規治療,但患者的異常表現卻讓他疑惑,他判斷這是女孩的癔症。隨即,他取除了患者口腔內的牽引裝置,並耐心地給予她心理輔導,女孩的異常症狀開始慢慢減輕,進一步證實了他的判斷。
2周後,女孩康復了,這次治療也讓張勁松在莫港醫院小有名氣,成為一名能治病又能治「心」的全能醫生。
為了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團隊,張勁松開始著重培養阿派歐(Dr.Apaio),阿派歐是巴新第一個攻讀口腔外科碩士學位的醫生,畢業後將成為巴新的第一個口腔外科醫生。從口腔解剖知識到系統理論、診療、查房,張勁鬆手把手毫無保留地教阿派歐。2年後援外結束時,莫港醫院的口腔頜面外科團隊已具雛形,阿派歐也成長為這個團隊的領軍人物。
在機場送別時,比張勁松還大幾歲的阿派歐,當著所有人的面流下惜別的淚水。
第二次援外直面登革熱疫情
時隔13年,張勁松又一次踏上了巴新的土地。這一次,他成為了第七批援巴新醫療隊隊長,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地的登革熱疫情給他們來了一個「下馬威」。
巴新是愛滋病、結核病、瘧疾、登革熱、傷寒等五大疫病的流行區。兩種不同類型的登革熱病毒夾雜傳播,導致巴新的登革熱發病率奇高。
每個工作日的早上7時45分,當地醫院都會派出一輛所有玻璃窗都罩上鐵絲網的麵包車,接醫療隊的工作人員上班。下午4時,醫療隊的大夫們返回駐地,開始一天的第二部分工作——在駐地為當地中資機構人員和華人華僑看病。
但在駐地診治傳染病患者,卻潛伏著致命的危險:各種患者登門,給醫療隊駐地的蚊子提供了毒源。
2016年5月6日,醫療隊副隊長、骨科專家何盛江首先感染登革熱病倒了;同一日,腫瘤內科醫師鄧紅彬也中招了;到晚上8點,張勁松也出現感染症狀……
怎麼辦?「健康的大夫繼續上班出診,患病隊員則互相照顧。」這是張勁松經給醫療隊下的硬任務。
為了照顧隊員,發高燒的張勁松準備了輸液瓶,要上樓去給患病隊友輸液,但短短的十八級樓梯,他攀爬起來卻異常費力……10人的醫療隊,先後病倒7人,未感染的3名醫生一直堅持在當地醫院完成援外任務。張勁松也在身體初步恢復後第一時間回到了工作崗位。
兩個理由讓他兩次去巴新
「整個醫療隊大多數醫生家裡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巴新的艱苦環境也給醫療隊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安全我們休息日基本都是待在駐地。」張勁松說。
但這並不影響援外醫療隊的工作熱情,在張勁松的帶領下,巴新方面的醫生主動找到中國醫生指導、會診成了新常態。針對外科醫師在早會上發言少的情況,他積極鼓勵外科醫師參與發言,改變中國外科醫生只會做、不會講的被動形象,提升中國醫生的國際形象,也加深了醫生之間的友誼。在兩年的援外時間裡,張勁松還多次組織醫療隊外出為當地民眾義診,為偏遠地區的巴新人民送醫送藥。
2017年4月,當張勁松完成延期援外留守任務回國時,有人問他為什麼兩次都要到艱苦的地方去支援?他笑著說:「第一,巴新是個口腔癌高發的國家,作為一名醫生,我想為當地的人民做點事;第二,我想向世界展現中國醫療的實力和中國醫生無所畏懼、救死扶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