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木取火的發明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傳說的主人公是燧人氏,據說最初的靈感來自於鳥啄燧木出現火花,於是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
至於這個燧木是什麼木,並沒有記載,只是說是上古的一種樹木。
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時候我們便知道了用什麼木頭取火,這時候還出現了很奇怪的記載「改火」。
「改火」的意思是說古代鑽木取火四季換用不同木材,稱為「改火」,又稱改木,後來古代文章和詩詞中常用這個詞比喻時節變更。唐·史延《清明日賜百僚新火》詩:「九天初改火,萬井屬良辰。」 宋·司馬光 《晉陽三月未有春色》詩:「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那麼一年四季鑽木取火用什麼木頭呢?《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
春季:榆樹和柳樹木材;夏季:棗樹和杏樹木材;夏末:桑樹和柘樹(柘樹,桑科)木材;秋季:柞樹和楢樹(楢樹,古書上指一種質地柔軟的樹木)木材;冬季:槐樹和檀樹的木材。如此看來,一年四季實際上把秋季的頭兩個月和第三個月還做了一次區分,那就是5種樹木。
換季之時,新取的火叫做「新火」,前一季節的火就叫做「舊火」。因為寒食節全國禁火寒食,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火賜給群臣,以示對大臣的寵愛,據說每年參加鑽火的人很多,誰若能先鑽得火,把火種獻給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
為什麼會按季節區分鑽木取火的木材呢?現在能理解的理由是不同季節的木材溼度不同,鑽木的時候取用當季最乾燥和軟硬度合適的木材最有利引燃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