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法|監護人「監守自盜」,未成年人如何維權?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人民網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溫璐)近日,記者從北京一中院了解到一起確認農村房屋買賣合同無效糾紛案件,一審法院判決認定監護人惡意處分未成年人財產,其所訂立的房屋買賣協議無效,北京一中院作出維持一審的終審判決。

  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是一種為了對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然而,當監護人「監守自盜」,惡意處置未成年人財產時,未成年人又該如何尋求救濟?

  【法官說法】

  監護人是對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對於未成年人的監護,以教養、保護為目的。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其民事行為能力不足,應當受到家庭的關愛、社會的關照和法律的傾斜性保護。監護人在撫養、扶養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之時,應當按照法律規定,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否則其非因被監護人利益而作出處分被監護人財產的行為,終將被認定為無效。

  【典型案例】 史某身世悲慘,其尚未出生之時,其生父母離異,生母再婚改嫁。在史某的童年,養父、生母接連早喪。因繼承其母親的遺產,史某取得了農村宅院一套。此後,史某跟隨養父的爸爸和弟弟(即史某的叔父)一起生活。在養父的爸爸去世後,史某的叔父與史某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與其叔父形成了監護與被監護關係。

  在此期間,史某的叔父以史某代理人的名義於2002年出售史某繼承得來的農村宅院給同村村民劉某,並取得了2.5萬元房款。後史某的叔父於售房當年將史某送至其姥爺楊某處撫養。2006年,史某因自殘行為被首次送至安定醫院就醫,後在2010年被診斷患有「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殘疾人聯合會向其發放了殘疾人證,其殘疾類別為精神殘疾人,殘疾等級為二級,其從2002年至今跟隨其年邁的姥爺生活,其姥爺楊某為其監護人。

  現史某的法定代理人楊某陪同史某來到法院,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史某的叔父與劉某於2002年籤訂的農村房屋買賣合同無效,並要求劉某返還房屋和院落。

  一審法院認為,監護人是對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對於未成年人的監護,以教養、保護為目的。叔父撫養史某,期間供其讀書、照顧生活,因此史某的叔父與史某之間形成了監護與被監護關係。

  但在2002年史某的叔父將房屋出售給劉某時,史某尚未成年,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該項處分對史某可能存在何種利益,當時史某在讀初中,其上學並不需要大筆費用。史某叔父的售房行為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財產權利,其行為不是為史某的房屋增值,而是使其喪失了房屋的所有權,其處分行為與法律規定相悖。劉某明知房屋未史某所有,其行為不構成善意取得,系與史某的叔父共同侵犯未成年人史某的財產權。史某的叔父處分史某房屋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此籤訂的房屋買賣協議應屬無效。因無效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相互予以返還,故劉某應當向史某返還涉案房屋和宅院。

  一審判決後,史某的叔父和購房人劉某均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最終維持了一審判決,保護了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

相關焦點

  • 以案說法 | 5歲男童遊樂場摔骨折,誰來擔責?
    以案說法 | 5歲男童遊樂場摔骨折,誰來擔責?未成年人在遊樂場受傷了該怎麼辦?法律責任由誰承擔?一場因五歲男孩在遊樂場摔傷導致骨折而引發的訴訟提醒大家:不論是作為監護人、遊樂場管理人,還是一同玩耍的「小夥伴」都應當為孩子安全負責。
  • 法律微課堂|(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3月1日-3月31日是「婦女維權宣傳月」,朝陽市婦聯開設婦女兒童維權法律微課堂專欄,為婦女兒童和廣大家庭普及維權法律法規知識,講解維權小案例和疫情期間大家關注的法律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呢?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大家談:如何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如何打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組合拳,更好地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仙桃市人民檢察院邀請了社會各界的人士,在線談談如何從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心理防護、法治宣傳、權益保護等方面加大對兒童的安全保護力度。
  • 石家莊女嬰墜樓背後:如何監督監護人?
    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未有效履行監護職責,誰來監督?如何及時發現並救助困境中的未成年人,特別是嬰幼兒? 女嬰父母應擔何責? 女嬰為何會從五樓墜落?據媒體報導,女嬰墜樓時,只有其母魏某在場,魏某精神狀況異常,女嬰父親鄭某稱「可能是她發脾氣的時候不小心(把女嬰)扔下去的」。據石家莊橋西區友誼街道辦事處通報,公安機關已立案。
  • 【以案說法】父母監護失職造成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需擔責
    在得知小強和小林要去乾務時,理應知曉其二人駕駛該摩託車代步的可能性較大,但小林父母作為小林的監護人,在明知小強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客觀上不可能具備獲得駕駛資格證基礎條件的情況下,未完全履行監護職責,及時發現和勸阻小林搭乘小強駕駛的摩託車,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採取放任態度,存在過失。
  • 熊孩子「網絡打賞」「用九眼珠換玩具手槍」丨家長如何維權?
    熊孩子「網絡打賞」「用九眼珠換玩具手槍」丨家長如何維權?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否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的錢、監護人可以追回嗎?
  • 老鼠咬傷嬰幼兒,監護人無力監護怎麼辦?|荔枝時評
    猶記2013年南京江寧區兩名女童餓死案發生後,南京市曾出臺《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禁止未滿6歲未成年人獨處;此一老鼠咬傷嬰幼兒事件,首先讓人想起的是監護人的監護不力問題;但探究下去,現實情況卻還遠要複雜。
  • 美國、日本如何防範未成年人沉溺手機遊戲?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書認為  電子遊戲和書籍、漫畫同為藝術形式  政府無權限制公民接觸何種思想  美國、日本如何防範未成年人沉溺手機遊戲?  美國:不具有法律強制力的  分級系統約束  在美國如今關於「是否應該限制向未成年人售賣電子遊戲」的論戰中,桑迪·胡克小學的槍擊事件仍被反覆提起。
  • 一日一說法
    一日一說法 2020-12-25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未成年人保護法最新修訂,這四大亮點要知道!
    為「少年的你」撐好法律「保護傘」——聚焦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17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該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 以案釋法丨"被執行人"未成年子女名下無正當來源大額存款可執行
    據此,存在以下情形的,可以認定為執行標的財產不屬於未成年人所有的財產,而是屬於被執行人及其家庭共同財產:(1)被執行人從事經營活動,其未成年子女名下存款帳戶存在與未成年人年齡、智力不相符的大額活動情況,且不能說明存款的合理來源和去向的;(2)未成年子女名下存款與其監護人存款高度混同,或者基本上由其監護人支配使用的。
  • 封禁未成年人打賞,律師:落到實處還需明確懲罰措施
    此外,即使直播平臺的「充值協議」規定,未成年用戶使用充值服務須得到家長或其他合法監護人同意。但在實際操作中,未成年人使用家長的帳號即可充值打賞,並不需要身份核實。記者了解到,為解決未成年人打賞糾紛,快手等網絡直播平臺的客服熱線可為家長提供未成年人退款服務。
  • 「熊孩子」偷偷充值打賞急壞家長 舉證難題如何破解?
    雖然法律對未成年人的過度消費行為有一定的保護,但在追回款項的實際操作上卻往往存在困難。「如果認定未成年人在充值、打賞時不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那麼監護人有權根據合同法第58條請求平臺和主播返還已經支付的款項。」張海霞表示,然而,在訴訟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交易主體識別的證明難題。
  • 普及一下 關於指定監護人的法律規定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關係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 未成年人保護法新修訂,這些問題明確了!
    將如何進一步織密法治之網、築牢法律基石,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化水平?記者進行了梳理。亮點一:關愛呵護「留守兒童」 細化監護人監護職責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監護人的監護職責作出全面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娛樂和體育鍛鍊的時間等。
  • 專職律師當「主播」開講 「小渝姐維權微課堂」播放突破80萬人次
    市婦聯介紹,截至目前,「小渝姐維權微課堂」小視頻播放達80.3萬人次,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這當中,由重慶市法律援助中心專職法律援助律師楊雪玲參與製作的「如何申請法律援助」微課堂視頻,傳播度廣,受到不少市民關注。身為執業近20年的律師,楊雪玲選擇通過以自己參與法律援助的一起典型案例,來以案說法,深入淺出地向市民普及了如何申請法律援助的全方位知識。
  • 未成年人監護的「角落」,隱藏在哪裡?這篇幫您尋找
    案例二:非近親屬範圍,但對被監護人盡到主要照顧義務的,亦可作為監護人案 情(上下滑動查看)被監護人餘老太(78歲)因老伴去世受到刺激患上老年痴呆,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好在女兒彭某長期和餘老太共同居住,照顧餘老太的生活起居。
  • 未成年人網遊充值退款難怎麼破
    近期,未成年人在遊戲平臺和網絡直播平臺的較大金額消費案件頻發,尤其在疫情網課期間,未成年過度虛擬消費案件爆發式增長,但家長發現後依法找平臺退款維權卻成了難題。  「氪金」「打賞」「充值」「送禮物」「買裝備」……近年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文化娛樂產業發展迅猛,虛擬消費已不再新鮮,看直播、玩網遊成為網際網路娛樂虛擬消費的新風口。
  • 川檢探索:以姐姐身份幫扶未成年人,首創知產刑案「雙報制」
    如何順應時代之變?怎樣落實改革舉措,成為當下基層檢察建設的必答題。11月底,澎湃新聞隨最高檢新媒體行走進四川檢察一線,先後探訪巴中、成都、崇州等地,以此觀察四川檢察機關在未成年人司法、護航民營發展、公益訴訟制度上的實踐和探索。
  • 葉律說法|孩子遊戲等級過高 父母看到11萬元帳單崩潰
    【葉律說法】 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機玩遊戲充值打賞,這類新聞近年來已經屢見不鮮,在疫情暴發居家上網課期間達到了頂峰,這其中的法律問題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