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個不同年齡段的故事
牆上的這段字依舊清晰可見,那大概是在兒子4歲的時候,買玩具汽車的熱情如火。為了延長「戰線」 ,我設了一些「表現好」的維度,達到就領一顆小星星,累積X個小星星,就可以兌換一輛小汽車。
這是最初使用的「代幣獎勵」。
上個月,為了鼓勵他持續堅持一個長線的項目,我在白板上以天為單位,以周為周期畫了很多個小格子:如果X天內打滿X次卡,就會得到A。還有另一個階梯,你會得到B。
他看了我一眼:你想給我A和B,為什麼要和我是不是完成了某個項目聯繫在一起?
我愣了三秒。他的話無可辯駁。我默默擦掉了兌換規則,只把小格子留著,給他作為管理的工具。幾天後,我看到方格子裡被打上了一個個勾。
我聯想起這兩件事,源於今天有一位媽媽和我聯繫。她的孩子一直成績穩定班級前三,這次期末考試發生了「抄題錯誤」等低級錯誤,導致分數難看。她很困惑,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承諾(考進前三就買一輛捷安特自行車)導致孩子因為太想要自行車,太看中這次考試,太想在考試中發揮出色,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壓力?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媽媽的困惑也許是原因之一,但遠不是全部。
這個孩子10歲。當我的兒子4歲和14歲時,我分別使用了幾乎接近的「養育策略」,結果卻截然不同。這種不同,並不完全是對物質欲望的變化,而是關乎思想、認知以及自我的發展。
2.
「對他獎賞」在孩子眼裡
也許是對「自我」的破壞
低齡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制定的規則,是否可以在遊戲規則裡讓自己獲益,是他們很關注的。他們也會竭盡全力滿足父母的「期待」,以獲得「獎賞」。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很大的不同。雖然他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但他們的需求也越來越直接。他會認為,我就是我,我的需要和我成為什麼樣的人、完成什麼樣的任務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回事。在希望得到某個目標的過程中,他們會更關注自己的感受,關注自我,關注自我的價值,關注是否獲得尊重。
孩子的「自我獎賞」與此不同,他可以對自己提出要求,然後獎勵自己。但如果是父母或者其他人把預設目標的完成結果和「對他獎賞」掛鈎,他的潛意識裡會將獎賞與自我價值進行對比:這感覺太不好了!嗟來之食,不要!我就是我,不是可以用條件來交換的!給就痛快給,不給拉倒!
這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想買一件東西會磨到我們同意為止,而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直接表達,觀察我們的態度。這個態度不只是買或者不買的態度,還有是否真誠,是否真心,我們傳遞給他的感覺是否讓他感覺到了被尊重。
如果親子關係差,他會把我們對他要求的拒絕,看作是對他的拒絕。他會收起自己的需求,可能再也不會提,同時他也又關上一扇窗。等有一天我們又想起來這件事,或者「突然心情很好」,他也許會冷漠地說:不用了。
3.
當孩子傷心難過時
難道不是更需要一個禮物嗎?
純粹一點可能會更好嗎?
努力就是為了自己而努力,不是為了達到某個刻意的目標。考試就是專注考試本身,不是為了得到一次旅行。閱讀就是專注閱讀本身,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成長就是專注成長本身,不是為了父母的期待。
專注考試後帶來的驚喜,專注閱讀中獲得的快樂,就是最有力量的自然獎賞。「返璞歸真」,用在這裡也是合適的。
那麼,我們的心意、獎勵、禮物什麼時候出現呢?
原本沒有「雙11」,天貓創造了它,並賦予它意義。原本沒有「618」,更多的電商創造了它,並點燃狂歡。《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禮物可以出現在任何你想「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的時刻。因為需要一款耳機,選一個美麗的落日黃昏送給孩子,而不是因為他在某個競賽中獲得了獎。因為需要一輛自行車,在一個周末一起去車行選車,而不是因為他學習進步了而獎勵他。
當然,這個「不同的時刻」更可以是生日,是某個戰勝過困難的紀念日,以及他正經歷挫折、失敗的那天。我們總習慣把「禮物」和一個可視的積極的結果聯繫在一起。但在孩子沒有考好,很傷心很難過的時候,難道不更需要一個安慰、鼓勵的禮物嗎?這樣的禮物,帶給孩子的意義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只是,我們可以做到嗎?
當我們不再那麼「功利」,可能就會讓事情變得簡單,也更加純粹。
4.
這輛捷安特
買還是不買?
最後回到上面那位媽媽的疑問:這輛捷安特到底該買不該買?買了似乎破壞了規則,不買又不忍心。
有時候,我們制定的規則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困境。買or不買?我想每個父母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並不是買還是不買這個結果, 而是把我們的處理過程向孩子公開 ,邀請他們的參與。不管最終我們做什麼決定,都要和孩子坦誠溝通,買的理由是什麼?如果不買,理由是什麼。只是粗暴地告知他們結果,是最沒有智慧的做法。
讓孩子承擔自然的後果已經是最好的「懲罰」。考得不好,名次下降,這就是自然的後果,但不買自行車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