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父母必修:考試沒考好,我勸你給孩子送個禮物

2020-12-12 覺醒課堂

1.

3個不同年齡段的故事

牆上的這段字依舊清晰可見,那大概是在兒子4歲的時候,買玩具汽車的熱情如火。為了延長「戰線」 ,我設了一些「表現好」的維度,達到就領一顆小星星,累積X個小星星,就可以兌換一輛小汽車。

這是最初使用的「代幣獎勵」。

上個月,為了鼓勵他持續堅持一個長線的項目,我在白板上以天為單位,以周為周期畫了很多個小格子:如果X天內打滿X次卡,就會得到A。還有另一個階梯,你會得到B。

他看了我一眼:你想給我A和B,為什麼要和我是不是完成了某個項目聯繫在一起?

我愣了三秒。他的話無可辯駁。我默默擦掉了兌換規則,只把小格子留著,給他作為管理的工具。幾天後,我看到方格子裡被打上了一個個勾。

我聯想起這兩件事,源於今天有一位媽媽和我聯繫。她的孩子一直成績穩定班級前三,這次期末考試發生了「抄題錯誤」等低級錯誤,導致分數難看。她很困惑,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承諾(考進前三就買一輛捷安特自行車)導致孩子因為太想要自行車,太看中這次考試,太想在考試中發揮出色,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壓力?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媽媽的困惑也許是原因之一,但遠不是全部。

這個孩子10歲。當我的兒子4歲和14歲時,我分別使用了幾乎接近的「養育策略」,結果卻截然不同。這種不同,並不完全是對物質欲望的變化,而是關乎思想、認知以及自我的發展。

2.

「對他獎賞」在孩子眼裡

也許是對「自我」的破壞

低齡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制定的規則,是否可以在遊戲規則裡讓自己獲益,是他們很關注的。他們也會竭盡全力滿足父母的「期待」,以獲得「獎賞」。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很大的不同。雖然他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但他們的需求也越來越直接。他會認為,我就是我,我的需要和我成為什麼樣的人、完成什麼樣的任務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回事。在希望得到某個目標的過程中,他們會更關注自己的感受,關注自我,關注自我的價值,關注是否獲得尊重。

孩子的「自我獎賞」與此不同,他可以對自己提出要求,然後獎勵自己。但如果是父母或者其他人把預設目標的完成結果和「對他獎賞」掛鈎,他的潛意識裡會將獎賞與自我價值進行對比:這感覺太不好了!嗟來之食,不要!我就是我,不是可以用條件來交換的!給就痛快給,不給拉倒!

這是為什麼很多小孩子想買一件東西會磨到我們同意為止,而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直接表達,觀察我們的態度。這個態度不只是買或者不買的態度,還有是否真誠,是否真心,我們傳遞給他的感覺是否讓他感覺到了被尊重。

如果親子關係差,他會把我們對他要求的拒絕,看作是對他的拒絕。他會收起自己的需求,可能再也不會提,同時他也又關上一扇窗。等有一天我們又想起來這件事,或者「突然心情很好」,他也許會冷漠地說:不用了。

3.

當孩子傷心難過時

難道不是更需要一個禮物嗎?

純粹一點可能會更好嗎?

努力就是為了自己而努力,不是為了達到某個刻意的目標。考試就是專注考試本身,不是為了得到一次旅行。閱讀就是專注閱讀本身,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成長就是專注成長本身,不是為了父母的期待。

專注考試後帶來的驚喜,專注閱讀中獲得的快樂,就是最有力量的自然獎賞。「返璞歸真」,用在這裡也是合適的。

那麼,我們的心意、獎勵、禮物什麼時候出現呢?

原本沒有「雙11」,天貓創造了它,並賦予它意義。原本沒有「618」,更多的電商創造了它,並點燃狂歡。《小王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禮物可以出現在任何你想「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的時刻。因為需要一款耳機,選一個美麗的落日黃昏送給孩子,而不是因為他在某個競賽中獲得了獎。因為需要一輛自行車,在一個周末一起去車行選車,而不是因為他學習進步了而獎勵他。

當然,這個「不同的時刻」更可以是生日,是某個戰勝過困難的紀念日,以及他正經歷挫折、失敗的那天。我們總習慣把「禮物」和一個可視的積極的結果聯繫在一起。但在孩子沒有考好,很傷心很難過的時候,難道不更需要一個安慰、鼓勵的禮物嗎?這樣的禮物,帶給孩子的意義可能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只是,我們可以做到嗎?

當我們不再那麼「功利」,可能就會讓事情變得簡單,也更加純粹。

4.

這輛捷安特

買還是不買?

最後回到上面那位媽媽的疑問:這輛捷安特到底該買不該買?買了似乎破壞了規則,不買又不忍心。

有時候,我們制定的規則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困境。買or不買?我想每個父母可能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並不是買還是不買這個結果, 而是把我們的處理過程向孩子公開 ,邀請他們的參與。不管最終我們做什麼決定,都要和孩子坦誠溝通,買的理由是什麼?如果不買,理由是什麼。只是粗暴地告知他們結果,是最沒有智慧的做法。

讓孩子承擔自然的後果已經是最好的「懲罰」。考得不好,名次下降,這就是自然的後果,但不買自行車並不是。

相關焦點

  • 青春期裡的那些事兒:青春期戀愛,父母應該怎麼辦?
    英子媽焦急地問:「怎麼辦啊,不行我得過去。」一凡媽媽急忙說:「別去,現在去多尷尬,這兩孩子都是大孩子了,也不是小孩子,都要面子,別刺激他們了。」編輯英子媽和方一凡媽商量著,孩子們上樓了。一凡媽媽勸英子媽媽:「別著急,好好勸,別刺激英子,你們倆剛和好。」
  •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不要恐慌!
    青春期孩子叛逆,愛頂嘴,不愛和父母溝通……這是大家都經歷過的青春期,是大家走過的青春。「青春期」這個名詞其實很難解釋,但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那無疑是火星撞地球。青春期過得好與不好,最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雕刻它。雕刻的好就是一件工藝品,雕刻的不好,就會讓自己和家人陷入困境。要學會做人,就要學會冷靜 ,這也是青春期給你的考驗,要學會冷靜地處理生活中出現的突發狀況和方方面面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你好的事情要學會感恩,不好的是事情,要學會包容。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作者:主創團·安歌 表姐給我打電話,哭著說,兒子剛上初一,最近考試成績大幅度下滑。 她本想和兒子認真談一下,可推開房門,兒子斜躺在床上刷手機,對她視若無睹。 她剛把來意說明,就被兒子不耐煩地頂了回來。 表姐又急又怒,大吼道:你還想不想考高中、考大學了?
  • 常州一中學另類考試 孩子出題考家長評語看哭父母
    常州一中學另類考試 孩子出題考家長評語看哭父母 2020-01-19 09:57:23 在江蘇常州教科院附中的體育館內,一場特別的考試正在緊張進行 唐娟 攝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看到詩句就以為考語文?太沒深度了,這是生物題。」「與水稻相比,青蛙多了什麼?」看著爸媽為難的樣子,坐在身邊監考的孩子堅決不「遞小抄」「荊軻刺秦王多少年後,燕國才滅亡?」「你以為知道七國滅亡的時間就能答對題目?對歷史典故也得瞭然於胸,走走心吧!」
  • 另類考試!孩子出題考家長,評語看哭父母!
    同時,飛飛老師分享了「創造美好家庭」的秘訣: 1.媽媽的情緒平和,是媽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爸爸愛媽媽,是爸爸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3.沒有埋怨與指責,只有互相鼓勵互相扶持,是家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青春期父母必修:五彩青春,孩子教會我們哪些事?
    感謝持續的學習,讓我接納自己是個不完美的媽媽,並及時地自省,洞察。當我把孩子每次表達他的不同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即便當時有爭吵,我也從中收穫珍貴的思考。我依然記得在和孩子爭吵時,他說過的那些帶給我思考,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努力回憶把它們整理出來,當成一個總結,一次復盤。這是真實的不帶濾鏡的青春期旅程,你也同樣擁有這個資源,把資源做成機會,需要你智慧地發現。
  • 孩子上初中後,父母「較真」就輸了,青春期的孩子這樣教育更有效
    實際上這種改變,或者說是叛逆的言語和行為,也是孩子進入到青春期的一個信號,孩子處在這個階段,父母的煩惱往往比孩子更多,尤其是這幾位父母的煩惱。 叛逆的青春期之家長們共同的煩惱 「我女兒小學時候成績都是班上的前五名,現在上初二了,成績就沒進過班裡前十
  •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看見家長就煩,父母要如何做才好
    初二的孩子正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會有些叛逆,但也並不是蠻不講道理。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還是非常融洽的,這和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有關。
  • 青春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孩子的父母們
    青春期,一說起青春期,不管是家裡有孩子馬上進入青春期或是已經進入青春期的父母都格外焦慮: 我家閨女好像和一個男生走的很近,還經常一起出去玩,她是不是談戀愛了,是不是會影響學習; 我家孩子經常抱著手機,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你提醒他,他嫌你煩,你不說,他也不知道會玩到什麼時候
  • 「我每天都勸自己,接受14歲的女兒亂發脾氣」不要對青春期忍讓
    我女兒今年初三,我們倆每周都要大吵一次,我被氣的熱血湧頭,每次吵的時候,都咬牙切齒的想:即使叛逆期也不行,這樣下去不如死了算了。但是,冷戰兩個小時之後,我都會特別絕望無助勸自己:你是媽媽,她現在初三關鍵期,幹嘛和孩子較勁呢?就不能忍一忍,過了青春期就好了啊......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答案
    有的孩子還學會了「陽奉陰違」,表面上家長說什麼都沒意見,可實際上心裡有自己的主意卻不願意和父母說。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但是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呢?美國心理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將他20多年家庭教育諮詢的工作總結為:叛逆並不是孩子的錯,主要原因來自於家長。家長不妨回想一下,你是否用過這幾種方式試圖和孩子「溝通」?
  • 8個和青春期孩子對話的簡單小法則,幫你收穫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老師有沒有批評你?」「當然有了,老師批評是好事,他也是希望我們能有進步呢!如果老師的話重了,也別放在心上,畢竟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嗯,媽媽,我這次英語考的很糟糕,老師狠狠地訓了我一頓,還撤掉我的課代表,實在是太丟臉了。」「小小,原來你這段時間就是為這個在難過呀!
  • 期末考試之前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孩子考出好成績?
    記得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每到大考小考之前,媽媽都會跟我說這麼一句話:「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這句話其實既有道理,又沒道理!其實每次考試之前,我媽也沒讓我玩,呵呵!為什麼說它有道理呢?因為大家都知道,知識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上課不聽講,課後不好好做作業,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也考不了滿分!你也許會問,為什麼?過目不忘都不行了?的確不行!你見過哪次考試是考的書本上的例題?你見過哪次考試只考你默寫課文?你見過哪次考試會問你什麼內容在書上的什麼位置?你以為考試是背書大賽嗎?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作為父母,你需要了解下青春期孤獨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少年說》中有個孩子叫劉凱文,高中一年級,在節目中他吐槽父母背著他偷吃螃蟹,背著他出去過情人節。他說:「他們好幸福,我好孤獨。」很多年前有首特別火的歌《我是一隻小小小鳥》,歌中寫道:「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你們好不好,世界是如此的小,我們無處可逃。」是的,面對孤獨我們也是無處可逃。那麼青春期孤獨感是怎麼形成的呢?
  • 青春期孩子拒絕和父母對話,嘗試幾種方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文|凝媽青春期孩子拒絕和父母溝通?利用3種方法實現良性溝通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和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逐漸變得煩躁,讓父母摸不著頭腦。父母一如既往地愛著孩子,孩子為何站到了父母的對立面,把父母當作敵對者?
  • 「媽媽真討厭」,6歲兒童「第一個青春期」,父母如何幫孩子度過
    「媽媽,你真討厭」帶孩子過程中,6歲左右的孩子變得和之前不一樣,突然大喊媽媽討厭發洩內心不滿。小剛是個6歲的男孩子,他媽最近和我說「孩子變了,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以前非常聽他媽媽的話,和小夥伴們出去玩,媽媽讓把吃的分享給小夥伴,他總是樂呵呵的把零食給到小夥伴們的手中。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有很多父母擔心如果道理只說一遍,孩子聽不進去、理解不了,於是反反覆覆強調,反而容易讓孩子不耐煩。14歲少年離家出走投奔網友,結果讓人痛心英國14歲男孩Breck,從小乖巧懂事,是讓父母省心的好孩子,也是弟弟妹妹崇拜的好哥哥。
  • 過年給孩子買什麼禮物?送這2類,父母滿意,孩子還喜歡
    還有20多天就要過年了,你是不是已經備好了各種年貨了呢?我相信很多網友一定在為一樣年貨發愁,那就是給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買什麼禮物。現在說實話,去親戚家走門串巷也沒啥好送的,好吃好喝的,誰沒吃過喝過。太好的你也送不起,太便宜的也拿不出手,人家也沒感覺。
  • 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他跟他媽說:「你可以叫我寶寶,但是其他人如果叫我寶寶,我就跟他翻臉。」不知道為什麼他突然之間覺得「寶寶」這個詞不適合他了。孩子在發生改變。第六個,情緒和人際關係多變。你會發現,他一會兒跟這幾個孩子好了,過兩天鬧掰了,又跟那幾個孩子好了。另外,他的情緒起伏不定。一個人的青春期到底有多長?這個事現在其實沒有定論。過去我們講,13歲、14歲開始。
  • 中考和青春期,初中階段是孩子人生重要轉折點,父母需做好4件事
    為人父母者,需為孩子的一生計。 我是兩個女孩的媽媽,為人母,常擔心自己錯誤的行為會耽誤孩子的成長,所以,一直鞭策自己勤學不倦,深入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為人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