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港股市場,市值一度高達400億的「白馬」河北建設迎來了一次大洗盤,單日股價暴跌60%,市值蒸發230億。
作為昔日的「雄安第一股」,河北建設此前曾一度暴漲5倍,此番轉為暴跌,其「白馬」的外衣下包裹的老千股的真面目,已經無處遁形。
淨利腰斬負面纏身
事實上,除了百億的市值,和雄安的概念,河北建設身上再也找不到一絲「白馬」的特質。
從2017年上市以來,河北建設就一改上市前光鮮靚麗的業績,營收和淨利的增速是一年比一年緩慢。到了2019年,公司年度淨利更是下滑33%,中期淨利更是慘遭腰斬。
要知道,河北建設可是中國第二大民營建築企業,在2019年《財富》中國500強中名列376位,上市後這樣的業績表現顯然拿不出手。
除此之外,關於河北建設的負面也不少。
據了解,在港股上市兩年後,河北建設曾計劃在A股IPO,之後披露擬將A股IPO部分募資(約5.5億元)投向PPP項目。
然而事實上,河北建設赴港上市前就投資的10個PPP項目,至少有三個已經停滯,這也讓外界對河北建設的資金狀況,以及PPP業務的「含金量」充滿了質疑。
不過,河北建設在二級市場上,卻表現出了與業績截然相反的態勢,公司股價從去年底的4.758港元一路漲到上周五的28.5港元,區間漲幅高達5倍。
白馬外衣下的老千股
在河北建設一路上漲的過程中,有兩個交易日的表現格外咋眼。
今年的9月21日,河北建設在一路走向歷史新高之際,突然單日暴跌近50%,此後,河北建設股價再度攀升,在上周五創下了28.5港元的歷史新高,然後便是昨日60%的暴跌。
事實上,這一系列慢漲快跌的過程,已經將河北建設「白馬」外衣下的「老千」本質暴露無遺,即莊家將股價拉高吸引散戶接盤,然後高位拋售離場。
之所以能所以拉盤,是因為公司流通盤只有4.6億股,莊家控盤成本低。根據公司持股架構,公司大股東持股74%,股權較為集中。
持倉數據顯示,在河北建設暴漲以及兩次暴跌中,多家經紀商的持倉變動都非常可疑,這裡面至少有四家經紀商持倉飆升:
京基證券從9月26日的3.35%增至11月30日的8.15%;大華繼顯從4.02%到6.59%;軟庫中華金融從3.98%躍升至10.09%;富途證券從3.89%升至12.46%。四家經紀商控盤了河北建設的37%的倉位。
不過,從昨日盤後交易數據,富途證券賣出了1500多萬股,或是本次莊家。
MSCI成最慘韭菜
巧合的是,就在河北建設此次暴跌的前一天(11月30日),MSCI迎來半年度調整,河北建設獲納入,並與當日收盤後生效。
次日,富途便直接高位拋售超1500萬股,而接盤的正是被動資金代表的大摩、花旗、高盛等。或許可以這麼說,昨日河北建設的暴跌,正是特意在MSCI半年度調整關口,為MSCI被動資金準備的「接盤」戲碼。
如果按11月30日尾盤競價階段出貨2470萬股計算,本次莊家割了被動資金5.4億,MSCI無疑成為最慘「韭菜」。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手法,莊家在9月21日那次暴跌中已用過一次,當時正值富時羅素公布旗艦指數,而河北建設同樣割了一把外資的韭菜,據說當時割了富時的被動資金4個億。
只能說,河北建設確實將「韭菜」割出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