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中網
正在逐漸被人遺忘的暴風集團因一紙公告再次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2019年12月2日,暴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暴風)發布關於公司人員流失的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暴風集團經營狀況發生重大不利變化,人員持續大量流失。除馮鑫(暴風創始人)外,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已全部辭職,協助信息披露事務的證券事務代表也已經辭職,公司目前僅剩10餘人。由於資金狀況緊張,公司存在拖欠部分員工公司的情形。
公告同時提到,公司存在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19年年度報告的風險。因暴風目前資金狀況緊張,存在持續經營困難的風險等其他風險。
這距離馮鑫被批捕已過百天,而此刻的暴風如同失去牽引的風箏,方向未明。僅剩的10餘名員工還在承載著暴風最後的堅守。
眼看他高樓起,眼看他樓塌了。
暴風曾經歷過令人沸騰的時刻。2015年3月,成立8年的暴風登陸創業板,在隨後的40天裡拉出36個漲停板,股價最高曾達到327元,市值突破408億元。一時風光無二的暴風一度被稱為創業板的「股王」,上市兩個月,暴風內部還誕生了10個億萬富翁。
上市之後,馮鑫還試圖以「上市公司+PE」的形式打造「全生態」的暴風帝國。根據此前投中網不完全統計,暴風集團在上市後至少發起了6隻產業基金,總規模在20億元以上。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暴風最終步入近乎「崩盤」的邊緣。
危險的「核武器」:400億帝國的崩塌
暴風用三年時間還原出了「妖股」的真相。
2007年,馮鑫將收購來的暴風影音整合組建了暴風集團的前身——暴風網際有限公司。起初,暴風影音的目標是成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萬能播放器」。公開資料顯示,在視頻播放器領域,暴風影音一度佔據了國內70%的市場份額。2009年,暴風影音的用戶數更是達到了2.8億,僅次於當時的QQ和迅雷。
基於前期不錯的發展勢頭,暴風影音隨後便快速拿到了資本的加持。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成立不久,暴風就受到了包括信諾資本、海瀾投資、華控基金、華為等多家機構的多輪押注。
憑藉著迅猛的發展,2015年3月,暴風正式在國內創業板掛牌上市。作為彼時A股少見的網際網路平臺上市公司,暴風一經上市就受到了A股市場的熱烈追捧,曾創下了40天36個漲停板的神話,其股價也直接由7.14元漲至327.01元,被市場稱為「妖股」。
據悉,暴風內部因此誕生了10個億萬富翁、31個千萬富翁、66個百萬富翁。此後,暴風的市值甚至一度超過400億元。
而資本的狂熱喚醒了馮鑫過去一直潛伏的「野心」,同時也種下了暴風「淪落」的隱患。
「對我們來說,這等於重新掌握了一樣核武器。我創業十年,從來就沒有過核武器,從來就是小米加步槍,一槍一個子彈的。突然給你一個,你一按,就有巨大的威力。」馮鑫曾這樣形容暴風的上市。
只不過,當時的馮鑫或許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核武器」的威力並非浪得虛名。
為了尋求更多新的增長點,上市後的暴風開始嘗試構建屬於自己的網際網路生態。上市後不久,暴風確立了全球「DT大娛樂」戰略,即在原有網際網路視頻業務的基礎上,發力布局虛擬實境(VR)、智能家庭娛樂硬體、在線互動直播、影視文化等業務。
然而,隨著業務的快速擴張,暴風逐漸失去了核心業務的聚焦與影響力。伴隨主營業務失勢而來的,便是擴張業務條線的紛紛失利。
值得一提的是,或許是察覺到了暴風的生態戰略未見成績,馮鑫於2018年初提出了暴風要「All for TV」,並強調如果TV業務2018年底達到盈利預期並符合相關要求,上市公司考慮尋求進一步增持股份,謀求暴風TV業務整體注入上市公司。
不過,儘管重新聚焦,但暴風TV並沒有把暴風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根據暴風2018年財報,暴風實現營業收入11.23億元,同比下降約41.3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90億元,同比減少2076.43%。
2019年,暴風的業績更是每況愈下。在經歷了創始人被捕,高管出走,業務停滯後,暴風的市值也從超400億元跌至如今的10億元左右。
「小樂視」的魔咒:失控的資本深淵
不難看出,暴風的擴張基因裡有太多樂視的影子。實際上,暴風也一直被外界視作「小樂視」。
這不僅體現在暴風的」生態聯邦「,在資本運作上,暴風也儼然成為了樂視的「學徒」。
投中網發現,在大規模的資本運作上,暴風不僅成立了多家公司對外融資,參與機構數十家,融資規模超過20億元,還利用自身的上市公司地位,與多家機構成立了產業基金。根據投中網不完全統計,暴風集團在上市後發起了至少6隻產業基金,總規模在20億元以上。
不過,頗為諷刺的是,其中的一隻基金竟成為了拖垮暴風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6年,暴風聯合光大資本設立了一隻最規模達52億元的產業併購基金——浸鑫基金。這隻基金用於收購拉德裡扎尼創立的體育版權經紀公司MP$Silva(下稱MPS)。彼時,MPS是全球體育版權巨頭,擁有世界盃、法網公開賽等體育頂級資源,估值超過10億美元。
「MPS是暴風進軍體育產業的一個門票。」在完成收購協議的現場,馮鑫曾如此表示。
然而,這一美好的預言,馮鑫並未如願以償。
兩年之後即2018年10月,MPS宣告破產清算。這意味著,用來收購的52億元就此打了水漂。而且,這筆交易還為暴風集團帶來了1.4億元的權益性減值及壞帳損失。
值得玩味的是,這隻專門用來收購MPS的浸鑫基金其實是一出槓桿遊戲。在浸鑫基金的LP中,招商銀行是其最大的出資人,出資額達28億元,而這部分資金穿透到最後,散戶貢獻了絕大部分。此外,浸鑫基金的其餘LP還有國資、保險、資管等。
據了解,為了促成這筆交易,作為浸鑫基金髮起人之一的光大資本向招商銀行承諾在基金虧損時補償優先級投資者招商銀行的本金和保底收益以及差額補足,同時,暴風也承諾向浸鑫基金的其他LP提供回購承諾。
可是,在MPS破產後,這些回購協議卻被表示為「僅是意向性協議」,沒有法律效力,因此拒不履行。為此,光大資本起訴暴風索賠6.9億元,光大資本也因認為差額補足承諾「仍有爭議」被招商銀行索賠34.89億元。
除了浸鑫基金,暴風發起的其他產業基金也潛藏著其他的雷。比如,2015年12月,暴風與歌斐資產合作成立了規模5億元的產業基金,其中歌斐資產出資80%。根據雙方約定,當歌斐資管累計分配金額低於其投資本金及固定收益之和時,由上市公司回購歌斐資管出資對應的基金份額;回購金額為歌斐資管應獲得的投資本金及固定收益扣除其已獲得的累計分配金額以後的餘額。暴風集團創始人馮鑫為該回購義務承擔連帶責任。後來,該產業基金參與了暴風魔鏡的B輪融資。
同年,暴風與中信資本、平安信託等機構合作成立了上海雋晟併購基金。基金總規模6.84億元,平安信託出資75%,暴風出資10%,中信資本旗下的淳信奮進出資15%。據21世紀經濟報導,該基金採用結構化設計,平安信託為優先級,暴風和淳信奮進為劣後級。此外,作為增信措施,馮鑫對基金整體進行最低收益擔保。
然而,對於背負巨額債務與訴訟的馮鑫,其擔保能力又有幾何?這個答案很難不令人質疑。
「任何事物只有有名就必有生有壯,然後有老有死。比如暴風一定會死掉的,是吧?」在一次分享會上,馮鑫說要順應天道。
而今,僅剩10餘人的暴風,面對的或僅是生死故事。
(文/馬慕傑 陶輝東 來源/投中網旗下東四十條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