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梁山上有108位好漢,這些好漢都是有排座次的,不過,排名的先後並不是根據他們的武功來決定,而是綜合了他們各方面的實力以及優缺點。
宋江給這108位好漢排完座次後就昭告天下,梁山再也不會招收新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梁山的108位好漢就對應著天上的108顆天星,而天星只有108顆,再來就不能列入其中了,這也就說明梁山的勢力已經穩定下來,再也不會擴張了。
通過閱讀原著可知,書中描寫梁山的座次曾被換過四次,那麼這四次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
圖片:宋江給好漢們排座次劇照
一、最早的領導王倫排座次
梁山泊一共有三代領導人,其中最早的一代是科舉沒中榜的王倫,王倫佔領了梁山泊,接著杜遷、宋萬、朱貴這三個早期上山的人,就成了梁山泊元老級別的人物。
再後來林衝上山後,憑藉自己的努力提高了排名,頂替了朱貴的位置,坐上了第四把交椅。這時的梁山泊屬於初創時期,王倫帶領這些下屬偶爾出去打家劫舍,維持日常的生活,倒也過得很逍遙自在。
其實最初林衝上山的時候受到王倫等人百般刁難,因為王倫知道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林衝,害怕自己的寶座被林衝搶佔,因此一直使絆子不願收留林衝。
說來王倫也是可憐,心中原想科舉成名,最後卻只能入梁山為匪,能力又不是最強的,只能凡事斤斤計較了。
圖片:林衝上山坐第四把交椅劇照
二、晁蓋為首領的梁山泊座次排名
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後,官府對他們窮追不捨,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逃到梁山泊,原梁山泊主王倫見晁蓋等人絕非等閒之輩,又怕給自己招惹麻煩,便想拿些錢財打發他們,讓這些人另謀出路。
王倫到底是忌憚晁蓋等人,因為他們哪方面都比自己強,萬一留下,自己的頭把交椅就保不住了。與此同時,吳用發現了王倫和林衝之間的微妙關係,知道王倫一直以來都嫉賢妒能,排斥林衝,而林衝也百般忍耐,心中早已對王倫生出許多不滿來。
吳用趁機使了點招數,假意要離開,對林衝用了激將法。
仗義熱心的林衝見王倫又要趕走賢才,再也忍受不了,便了結了王倫。不過,林衝完全不是出於自己的私心,他絲毫沒有當老大的想法,他所做的這一切無非是為了維持正義。
圖片:林衝殺王倫劇照
王倫死後,好漢們開始重新排位,吳用第一個提議讓林衝做頭把交椅,其實,他並非真心讓林衝當山寨之主,他早就知道林衝一定會讓賢。
事實果然如此,林衝推舉晁蓋為梁山之主,晁蓋為人正直實在,幾番推辭不做梁山泊首領,由於吳用的百般勸說以及林衝的堅持,最後只好答應坐上了頭把交椅。
圖片:晁蓋坐上第一把交椅劇照
接下來大家推選林衝坐第二把交椅,林衝覺得吳用智力超群,就將位子讓給了他。接著,林衝又將第三位讓給了公孫勝,最後自己才坐上了第四把交椅。
和第一次排座次一樣,林衝仍然是第四位,而在他之後的劉唐、朱貴等人自覺比不上林衝,便安於現狀,完全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圖片:林衝漫畫
三、以宋江為首的座次排行
宋江等人劫完法場,智取無為軍後就上了梁山,由於宋江曾對晁蓋有恩,且宋江在江湖上的威望頗高,晁蓋想將第一把交椅讓給宋江,宋江自然不好意思接下,兩人讓來讓去,還是沒讓成功,最後宋江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自此以後,宋江的權力越來越大,遠遠超過了晁蓋,明面上晁蓋還是梁山之主,實際上他的權力已經被宋江給架空了。
此時的晁蓋就像一個傀儡,已經沒有實權,宋江不僅沒有同他商量此事,還剝奪了他發言的權力。
圖片:晁蓋與宋江劇照
晁蓋沒有想到,自己當初那麼熱心地對待宋江,如今竟然變成了養虎為患,當時的梁山已經有將近四十個好漢,其中有二十個都是宋江的人,而之前花榮帶來的也是宋江的人。
此時的晁蓋根本不是宋江的對手,但他又不想自己的權力被架空,就想要帶兵打仗將面子爭回來,誰料竟中了暗箭,就此一命嗚呼。箭上刻著史文恭的名字,晁蓋臨死之前囑咐眾人,誰要是能夠抓住那個射死他的人,誰就可以做梁山泊主。
很顯然,晁蓋並不想讓宋江成為梁山泊未來的主人,然而,冥冥之中皆有定數,宋江最後還是接任了梁山的頭把交椅,這時的梁山好漢已經高達88人,梁山完全由宋江主宰。
而這一次的排座次主要還是服務於宋江的,確立宋江的最高地位,並未對其他人的位置進行調整。
圖片:晁蓋死前劇照
四、最後一次排座次
待梁山的108條好漢全部聚齊後,為了表示出尊卑有別,就根據這些人的社會地位、家庭背景、能力威望等條件重新進行排位。
因此,那些身份高貴、社會地位高的人自然被排到靠前的位置,比如原來擔任過朝廷官員的好漢,或是地主財主之類的有錢人。
相反,那些出身卑微、混跡市井又沒有錢的人,不得不被安排在靠後的排名,很顯然,宋江和吳用在排名時,首先考慮的並不是這些人的個人才能和功勞,而是錢財和地位這些身外之物,這不得不令人懷疑兩人的用心。
圖片:梁山好漢聚齊後劇照
其實,宋江和吳用經常被人詬病,許多人稱他們為小人,借著自己肚子裡有一點墨水,就仗勢欺人。表面上為了懲惡揚善而殺人,實際上卻在暗地裡使詭計慢慢整人。
如果宋江是一隻猛虎,吳用則是猛虎的利爪,往往利爪最能殺人於無形,分分鐘要人命。二人狼狽為奸,還合謀殺了梁山好漢,怪不得作者給宋江取名為「呼保義」,照應著梁山泊的好漢所維護的忠與義,招安後則為宋朝的江山拋頭顱、灑熱血。
而「智多星吳用」暗指吳用雖有智慧,卻將這些聰明用在了糊塗事上,盡辦壞事,想當初宋江上梁山後,書中著重提到了一首童謠,其實裡面的內容就隱射了宋江的野心。
圖片:梁山好漢拋頭顱、灑熱血劇照
《水滸傳》看著主線清晰,從頭到尾都在講述好漢的忠義與氣概,其實當中蘊含著許多令人細思極恐的情節。光是梁山兩任首領的離奇死亡就很奇怪了,若說是巧合,那也太湊巧了。
或許,書中的好漢們確實存在著勾心鬥角的心思,也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但筆者還是願意相信這些男兒最初的熱血和忠義。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原創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