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5 12: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廣州又又又挖出古墓了!
100多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
近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發掘現場
公布了黃埔沙嶺遺址考古的最新發現
一系列紮實的發現證明
距今4000年前後
這裡就有先民居住生活!
▲考古現場
▲出土的文物
沙嶺位於廣州市黃埔區九龍鎮湯村南部,地處中新知識城範圍,為一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橢圓形低矮小山崗,海拔高程45.6米。
沙嶺遺址新石器晚期至早商遺存以灰坑、柱洞等生活類遺蹟為主,可能存在有幹欄式建築。
▲考古隊員在測量挖掘墓葬
考古人員介紹,青銅器出土後,如果直接清理出來就運走,表面的銅鏽等就會散落,「一路走一路散」,造成文物信息的損失。所以他們是先用宣紙,再用保鮮膜將發現的銅器和包著銅器的一團土一起包起來,外面再用石膏固定。石膏外殼上做好標記,送回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實驗室中再慢慢處理。
陶豆是最大宗發現
銅刮刀可能用來削竹子
現場展示了此次發現的一些文物,當中的幾件青銅器,據介紹就是經過了技術固定處理後,才擺出來給大家看。
廣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王慧介紹,當中的青銅刮刀,有可能是拿來加工竹子之用。此外還有幾把銅斧,大小不一,可以看得出加工達到了不錯的水平。
▲銅刮刀
▲銅斧
不過此次發掘最大宗的發現是豆
這種古代的食器佔了現場發現陶器的四分之三
▲墓中發現的陶豆
▲陶豆與原始青瓷豆
據悉,兩次發掘共計100多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是沙嶺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東西向,大致順山勢排列,相互之間基本沒有疊壓打破關係,同時清理出可能與墓地排水及塋域劃分有關的弧形溝,都說明當時墓葬地表應有標識,且整個墓地存在統一管理。
墓口形狀以圓角長方形或橢圓形居多,墓壁多弧收,常見有不甚規整的生土二層臺,墓內人骨、葬具等均不見保留。
約1/3的墓葬未見隨葬品,且其中不乏規模相對較大的墓葬;有隨葬品的數量也不多,少則一件,多則五六件,有印紋硬陶、原始瓷、銅、玉石器等。原始瓷豆是最常見的隨葬品,有不少是用殘器隨葬,當屬「碎物葬」習俗的反映。
據介紹,經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沙嶺遺址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一處完整嶺南越人墓地,為研究廣州地區先秦時期南越族群的文化面貌、喪葬習俗、社會結構、歷史發展進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印紋陶殘片
4500年前左右
這裡已經有人在發展繁衍
從出土原始瓷和印紋陶器來看,沙嶺墓地與增城浮扶嶺、蘿崗來峰崗、九佛欖園嶺等墓地的文化面貌相同,年代在西周至春秋時期。
與增城浮扶嶺墓地稍有不同的是,沙嶺墓地墓葬分布相對疏朗,墓坑相對較寬,深度也不及浮扶嶺墓地深,這與欖園嶺、來峰崗等墓地相同,呈現出非中心聚落的等級特徵。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強祿表示,近十年來,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黃埔區特別是中新廣州知識城範圍開展了大量考古工作,一批史前至西漢南越國時期考古遺址的發現,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新廣州知識城蘊藏的地下文物資源的認識,對重構廣州東北區域的早期歷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材料,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梳理早期嶺南發展的歷史進程提供了更詳實、更充分的考古資料。文物考古工作者通過不懈的努力,用考古發現和文物保護成果,為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做出了積極貢獻。
「這一帶的考古發現時間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五六百年,這裡已經有人在發展繁衍了,接下來是西周、春秋時期,我們也發現了很多歷史文化遺存」,張強祿說,「這樣我們可以對廣州東北部的早期的情況,有一些新的認識。這些在早期的歷史文獻裡也沒有記載。」
張強祿說,經過對考古發現相對比較清晰的梳理,我們可以把史前到先秦這個時間段的廣州東北區域的早期歷史,放到整個珠三角的早期歷史中去看,進而就能用考古發現去闡釋早期嶺南發展的過程。
編輯 | 黃嘉露
來源 | 廣州日報、咩事、信息時報
原標題:《廣州又又又挖出古墓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