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58歲而終,這在當時並不算早逝。但他是皇帝,平時山珍海味、高檔保健品張口就來,而且身邊又有一大群太醫,對皇帝進行保健和養生。更為重要的是,雍正皇帝應該是有長壽基因的。他的父親康熙活了68歲,他的母親孝恭仁皇后活了63歲,兒子乾隆皇帝更是活了89歲。由此看來,就他平素的營養水平、身體狀況以及與其父其子的壽考相比較確實死得早。
由於雍正皇帝是突然去世,顯得不同尋常,因此關於雍正皇帝的死因,就有了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是死於呂四娘的暗殺行動,有的說是死於服用丹藥中毒,也有的說是死於酒色過度。這些說法中,死於暗殺是子虛烏有的,服用丹藥和耽於酒色或許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雍正其人,剛毅好勝,不甘人下、過於自信,這是其性格的突出特點。根據現代醫學研究,雄心勃勃、急躁而缺乏耐心、有強烈的時間緊迫感的人,是一種典型的「A型性格」,這種性格的人多數患有心臟疾病。一般來一說,醫學家將冠心病患者的性格特徵歸結為6個字:忙碌、好事、急躁。
對照雍正的性格特徵,他無疑屬「A型性格」,因此生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很大,那麼他的突發心臟病去世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所以當時使人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以致出現了一些令後人不解的宮內外之人手忙腳亂的奇怪現象,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雍正本人曾注意到自己的性格弱點。他早年參禪悟道,這一方面當然是出於政治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修身養性。繼位後,他曾書寫「戒急用忍」戚額懸於寢殿,以時刻告誡自己辦事避免急躁。但從他在位期間的種種表現來看,這種急躁性格並沒有多大改變,除非萬不得已,他從不肯放下手中的政務,直至忙碌到生命的終結。從現已公開的《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收錄奏摺數量之多就是明證。
當然,「A型性格」的人並不都是心臟病患者。但是,退一步講,即使雍正不曾患有這種足以導致其暴卒的疾病,也不能說他的這一性格所帶來的行為後果與其死因無關。對此,有兩點最值得一提。一是通觀《實錄》和《起居注》等資料可以發現,雍正往往將每天的日程安排得很滿;從現存的硃批奏摺可知雍正常常夜以繼日地工作,以至硃批奏摺上常有「燈下所批,字畫潦草」、「燈下批寫,字可笑之極」等字樣。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他在署直隸總督蔡逛折上的硃批「日間刻無寧,時夜漏下二鼓,燈下隨筆所書,莫曬字畫之醜率也。」(《硃批諭旨·蔡挺奏摺》)可以說,熬夜已成了習慣,只要身體允許,他從不怠惰。君王勤於庶務,於國於民並非壞事,但長期夜間勞作對雍正身體的影響,卻是可想而知的。
這一點他本人也很清楚,因此對寵臣鄂爾泰說「凡夜晚辦事最是傷人。」(《鄂爾泰年譜》)但勸人易,克己難,可以肯定,雍正不得大壽與平日勞神傷體有很大關係。二是雍正性格剛強,為了給百官尤其是政敵們一種身體強健的感覺,始終諱言自己的病情。實際上,在雍正七年(1729年)冬至九年秋近兩年間,他曾得過一場大病。這間他時好時壞,嚴重時甚至考慮到了身後之事,說明當時他對自己的健康已失去了信心。然而病情有所緩解時,他便又開始爭強好勝,不注意調養;而在病情轉重時,則不是完全依靠治療,而是求助於旁門左道。
約在雍正八年(1730年)二三月間,他病勢危篤,密令地方官留意尋訪內外科名醫和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於是便有了李衛所薦道士賈士芳入宮之事。同時九月,賈士芳以妖邪惑眾等罪名被處死。之後,雍正繼續在宮中豢養一批道士,一是用以驅邪,二是用道家之術給自己療疾(其中不排除煉丹服藥的可能)。這種乞靈於旁門左道以為養生的做法,一直持續到雍正去世。因此,我們可以認定,雍正確實服用過丹藥。
雍正為人,善於偽飾,但其自制能力較差。他繼位初年,為了不給政敵們留下日實和樹立「十全令主」的形象,一度過分地自我節制,精神上長期遭受壓抑之苦,這不能不對其身心健康產生影響。以肯定地說,雍正並像他自稱的那樣天性不愛飲酒、「自幼性情不好色慾」。(《大義覺迷錄》)
當然,在位初年,他還不敢放膽為之,但幾年以後,政局已經穩固,他很可能放縱了自己的私生活,以致當時的朝鮮人傳言,雍正晚年沉溺於女色,病入膏育,自腰以下不能活動者久矣!(《承政院日記》)對於朝鮮人這條記錄,我們不能全信,但是也不能完全認為是空穴來風,毫無根據。
因此,雍正皇帝的死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性情急躁,不注意養生,長此以往對身體產生了損害。第二就是他長期熬夜工作。第三是服用過丹藥。第四就是不注意節制。以上綜合原因的共同作用,導致雍正在58歲就駕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