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性觀察類國綜還在圍繞著「戀愛、夫妻、萌娃」打轉時,韓綜已經瞄準了「離婚」題材,帶來了一檔景觀社會視域下的「真人秀」——《我們離婚了》。
《我們離婚了》是韓國TV CHOSUN電視臺推出的「離婚夫婦同居」綜藝,讓已經離婚的夫婦重新聚在一起生活,提出了離婚後建立新關係的可能性,旨在讓雙方對夫妻生活再次進行審視。
正如《我們離婚了》其中的一條彈幕所寫,「還沒結婚的我,已經對離婚感興趣了。」最近「離婚」話題甚囂塵上,為了預防在協議離婚中出現的「衝動型」離婚,《民法典》增設了「離婚冷靜期」,引發了大眾對婚姻的討論。
建立親密關係的美好故事觀眾看多了,韓國明星真人秀中「青春偶像劇」的人物書寫部分,完成了觀眾「他者」身份的造夢,故事總是在「完滿」中戛然而止。而親密關係破碎後的綜藝敘事,卻近乎空白。
《我們離婚了》播出第二期已達同時段電視節目收視率第一,目前豆瓣評分8.3。節目將私人關係拿到觀眾面前進行公開審視,除了以戲劇性製造新奇景觀之外,還為觀眾帶來了什麼?觀眾想看的到底是什麼?國綜適合創作同類題材的節目嗎?
話題+故事
綜藝和劇作一樣,要講一個好故事。真人實景秀的故事以概念為前提,塑造角色並給予角色任務,最終情節發展在可控範圍內,並由角色做出總結。
《我們離婚了》第一對嘉賓,是結婚26年後離異的李英河和鮮于銀淑。男方是大鐘獎影帝,國民級偶像,女方曾飾演過《藍色生死戀》裡的俊熙媽媽,當時在韓娛是一對金童玉女。
第二對嘉賓是一對年輕的網紅夫妻崔烤肉和劉紫蘇,結婚五年,離婚僅7個月。
綜藝節目的成敗往往在角色塑造這個部分,而這檔節目則可以忽略掉這個問題,畢竟「離婚夫妻」有前情、有衝突、有觀念,自帶個性與戲劇性。節目中除了為觀眾呈現一場「田園牧歌式」的浪漫生活有點困難(並非不可能),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比如,見面之前,鮮于銀淑從兒媳的口中第一次知道原來前夫李英河擅長做冷麵;見面之後,鮮于銀淑特意做好妝發,李英河以沉默和逃避應對;鮮于銀淑說起曾經遺憾的雙人蜜月成了眾人旅行,結果在這次同居生活,李英河又叫了一群朋友喝酒暢聊;李英河曾與女演員的曖昧舉動,鮮于銀淑仍耿耿於懷……
性格衝突、記憶偏差、溝通習慣……普通夫妻間容易產生的問題,在這對嘉賓身上顯現了出來。
兩個人的情感訴求永遠搭不到一處,一個訴說與付出,一個沉默與自娛。只有從鮮于銀淑流露的熱情與期待,以及李英河吟詩唱歌的浪漫中,才能看出曾經的美好片段。但前者是生活,後者只是情節。
而在第二對嘉賓崔烤肉和劉紫蘇身上,我們明顯可以看到尚未褪去的情誼。崔烤肉總是熱情又細心,還時不時撩撥一下前妻,而劉紫蘇看起來漂亮又颯爽,彈幕都在刷:這對還是可以復婚的吧。
但是緊接著就表明了兩個人不可調和的矛盾——父權思想嚴重的公公,以及希望索回彩禮的丈母娘,也就是長輩間的矛盾。年幼的女兒成了整日思念母親、在相聚別離之間誠惶誠恐的無辜者。
綜藝節目往往為觀眾提供一個真實生活接觸不到的生活場景,以構想的空間完成規定情境中的表演體驗。《我們離婚了》內容豐富、情節完整的真人秀劇本,恰恰是來自其脫胎於生活又跟生活打了個反差的情境任務——三天兩夜,相互告白。
最終觀察者為每期故事畫上句號,《我們離婚了》作為觀察類綜藝,主持人和嘉賓就是觀察者。有人現場為付出者落淚唏噓,有人為沉默者解說,也有心理學者為角色行為進行分析說明。
三期節目過後,主持人也有觀念的轉變,從剛開始熱切期待情感的「死灰復燃」,到中期產生了「離婚不是為了幸福,而是為了減少不幸」的思考。
《我們離婚了》呈現給觀眾的是多視角的婚姻辛酸真相與離婚生活面貌。原來離婚夫妻並非劍拔弩張,原來婚姻生活有那麼多不可言說。嘉賓的價值與立場,主持人的觀點與解讀,在這一套新奇又現實的景觀搭建下,引發了大眾的情感反應。
借鑑OR復刻
受眾在觀看綜藝節目的過程中會逐漸給景觀中的個體進行定位,對其產生好感或者厭惡,再通過合理的想像構建一個關係網絡,將其放置在綜藝景觀以外龐大的社會景觀中來想像,從而連接現實生活。
節目中觀察室的心理學家列舉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生中的10個壓力,排名第一的是配偶死亡,第二是離婚,第七是結婚,第九是與配偶和解。10個人生壓力裡,婚姻相關的佔了4個。
有觀眾笑稱,不結婚直接沒了四個壓力,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準確。當一定比例的人都選擇不結婚,或許會有相應的不婚帶來的壓力榮登榜單,填補空缺。
而《我們離婚了》能夠帶給觀眾的是更多的討論空間,以及更多有意思的話題。節目的主體角色設定為離婚夫妻,這個大膽的構想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不要持否定的眼光看待歲月,不論這段歲月產生了怎樣的結果。
近些年的綜藝節目越發注重「創造發展過程」,而非「創造成果」。比如曾經重視「遊戲第一名」「運動第一名」「唱歌第一名」,而現在重頭戲則在個性衝突與群像塑造。人類的認知模式與內容價值決定了綜藝敘事模式的轉變。
本雅明在解讀達達派的粘貼畫時說,「日常生活最微不足道的支離破碎比繪畫更有表現力,正如謀殺犯留在書頁上的血指紋要比書中的文字具有更強的表現力一樣。」
《我們離婚了》以韓綜經典的敘事機制:大敘事的線性前進進程中兼顧小敘事的獨立性,完成了離婚生活的日常捕捉與矛盾呈現,既不張揚狗血,也不溫吞中立。
這套敘事機制可以參考,我國觀察類綜藝內容的想像,也可藉此放大。至於節目內容是不是「離婚」,沒那麼重要。不過基於最近有關「離婚冷靜期」的討論,將觀察內容設為「離婚前的30天」也未嘗不可。
既然說到這裡了,我想知道內娛那些「BE」了的「CP們」都怎樣了,觀察類綜藝能安排嗎?
【文/申兌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