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雪國列車》,2013年上映,由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導演,影片根據法國漫畫《Le Transperceneige》改編。為了應對全球溫室效應,世界各國在2014年發射了代號CW-7冷凍劑,將地球推向了萬卻不復的極寒深淵。
大多數人死於寒冷,少數人登上了威爾福德工業開發的永不停歇的列車(雪國列車),列車有獨立的生態系統,17年來周而復始的行駛在43.8萬公裡的漫長旅程。生活在底層車廂的人們,為爭取平等和自由,在主角柯蒂斯的帶領下,從尾部車廂戰鬥至頭部車廂,並爭取自由的故事。
誰不渴望自由?雪國列車,相當於一個完整的社會,統治者通過宣傳、武力等工具,將人們桎梏在其相應的階層,同時,在歷史的進程中,又通過引導社會衝突,以維護社會生態的平衡。
原著裡列車有1001節車廂,人口多達10萬人,而電影中列車只保留了26節車廂。平民車廂,對應社會底層的人們,他們只是為了活著;生產車廂,對應社會的生產部門,為社會的運轉提供用電、用水、食物等基本保障;斧頭車廂,對應社會的暴力機構(軍隊和特工),他們一心為統治階級賣命;教育車廂,小孩子通過學習堅信W先生和永動機的堅定信仰;毒品車廂,對應社會的上層階級,沉溺於花天酒地和吸毒,放縱而糜落;頭部車廂,管理者Wilford先生,對應社會的統治階級,他們理智、冷酷而孤獨。
所有的人,都被桎梏在各自的階層,不能動彈或不想動彈,即使用不斷犧牲換來的勝利,似乎還是對未來的迷茫和不值得。電影無處不影射現實,我們看似自由,但又有多少自由?我們選擇委屈、壓抑、麻木地活著,還是不懼死亡和風險去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