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去影院看了電影《八佰》。管虎導演力作,眾多明星加盟。作為疫情解封後第一場電影,宣傳力度很大,好評如潮。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也很高。看完後感覺實至名歸。
這部電影據說取材自1937年的四行倉庫戰役,也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為了掩護五十萬國軍西撤,一支隊伍奉命死守上海最後的陣地「四行倉庫」,他們與日軍血戰4天四夜,中外為之震動。為壯聲勢,這支四百餘人的孤軍對外稱八百人,歷史稱「八百壯士」。
在影片中這支隊伍魚龍混雜,有老兵,還有沒有當過兵的農民,還有13歲的少年。
影片的開頭以一幫難民湧入上海,想去租界避難開始。
鏡頭的色彩對比塑造非常鮮明。環境烘託也很好。冷雨下滿是瘡痍的上海。逃難的民眾,腳下屍體橫陳。喊叫聲,槍聲。人們臉上那種惶恐卻又急於想逃避的表情。都從細節處反襯了戰場的殘酷。
但他們終究有一部分人沒能進入租界。只好進入到四行倉庫,被迫加入到戰爭的行列中。
鏡頭的轉換,場景的特寫,人物的刻畫。瞬間增加了緊張感,戰爭故事緩緩拉開帷幕。
在上海這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一條河隔開了兩個世界。一邊是天堂,租界那裡燈紅酒綠,熱鬧非凡。一邊是地獄。倉庫裡多糧少米,氣氛緊張,生死攸關。一邊是生,一邊是死。
這邊戰爭是流血犧牲,那邊隔望是觀望的人群。命運公平嗎?為什麼我能不能選擇活?於是在那個臨時組成的隊伍裡,總有幾個人想偷溜出去。
明明知道最後要死,為什麼還要去送死呢?在槍炮面前,承認自己膽小是人之常情。著名演員張譯就演了這樣一個慫瓜角色。他在電影裡飾演老算盤。
他精打細算,貪生怕死。最初想盡一切辦法逃跑。後來逐漸在戰火的洗禮下,他的靈魂發生了質的改變。他終於逃出去了以後,卻又毅然回來了。
他親眼看見身邊的戰友在抵抗中做出的犧牲。僅僅4天時間,他的心就早已不是以前的那個算計的心。他以前是文職,最後也勇敢的拿起了槍。
在電影中張譯把握人物把握得很精準。吳京評價說,沒想到他演了這麼一個角色,演的太不要臉了。一句話證實了張譯的演技非常棒。
在人物心理的對比下,在黑白與彩色色彩的衝突下,管虎導演的這個對比拿捏的還是很棒的。
這樣的對比有利於觀影者情緒的緩解。看衝突的槍戰,心情也是有點壓抑,場面太壯烈了。然後管虎導演把鏡頭轉到租界的時候正好是一個緩解。
在影片裡,有一匹白馬出現了多次。感覺這個白馬的作用還蠻大的。代表的是一種奔騰向上的精神。
戲曲的巧妙搭配也很讓影片加彩,裡面出現趙子龍提槍大戰長坂坡的一個裝扮場景。之間的轉換並不突兀,想像出來的場景,再加上舞臺上戲曲的演出,無時不刻都在暗喻著戰爭的進程。
那個13歲的小兵,他站在窗前,大敵當前,他想像哥哥化身趙子龍大戰長坂坡的情景。哥哥孤身一人,坐在馬上面對眾多強敵,依然奮勇當先。
哥哥是英雄最後犧牲了,他的心中也有了一腔孤勇。他的心理成長在殘酷的戰爭中,在親身的經歷中,被揭示的淋漓盡致。
從最初害怕的渾身哆嗦,到最後一邊飲酒一邊說,老子不怕。他只是個13歲的孩子,最後從個人情懷也實現了家國大義。
從最初的貪生怕死到最後勇敢抵抗。4天的時間讓一個小小的男子漢真正的在戰爭的殘酷中成長起來。
那個劉曉慶演的,我也挺喜歡,一個大姐大。蓉姐,租界賭場老大。她就是幾個鏡頭,依然是很霸氣的,讓觀眾很難忘。
最後在戰士們衝橋的時候,她用斧子急切的砍開家裡的暗門,拎著兩箱嗎啡就衝了出去。她把珍貴的藥物捐獻了出來要去救人。
管虎在電影中善用場景。從最初下雨到最後下雪。他烘託氣氛,利用環境,展現心情。利用的得心應手。
期間是有兩個高潮,第一個是在那個樓頂上插旗。為了保護那個旗幟,好多人都死了。敵機轟鳴,他們只想插起旗子,冒著就死一生來告訴人們,上海還沒有淪陷。他們還在戰鬥。
對岸的人他們被深深的觸動了。從最初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到最後捐款捐物冒著生命的危險去送電話線。
在戰士們的堅守中,也喚起了其他民眾的覺醒。這就是電影《八佰》中所表現的最偉大的力量。這種強烈對比的展現方式,更只指人心。喚起了我們心中所有人的愛國情懷。
一個小女孩兒,她眼裡含著淚,舉起了手,向對岸的戰士敬禮。
漢室中興待後生。
影片中團長的說:我們的民族現在病了,我們在這裡抱著必死的決心,努力的去抗爭。希望這四百人喚起四萬萬同胞的覺醒。
當然在這份覺醒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子孫後代。讓他們能夠真正成長,讓他們知道國土不容侵犯。保家衛國是每一個人的神聖使命。
第二個高潮環節是在最後的衝橋環節上。他們收到了撤退的指令,可以進入租界,但需要過橋。
軍人在戰爭中最大的使命應該是活著。團長帶領戰士勇敢地衝在了前列。雪無聲的下起來,戰爭殘酷的進行著,倒下了一排人,另一排人又衝過去。衝過去的戰士看見後面的戰友受傷,再次返回。
這裡衝橋的整體帶發的場景拍攝的很震撼,我第一次深刻的了解到什麼叫前僕後繼。對面租界的人們衝過柵欄,伸出了手。他們從旁觀者變成了同仇敵愾。
這樣的轉變是必然的,也是振奮人心的。在管虎導演的對比情節設定下,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
電影的確是可圈可點的,不必說那些明星的陣容。每個人都是主角。
《八佰》公布演員陣容:歐豪、杜淳、黃志忠、張俊一、姜武、張譯、王千源、張宥浩、魏晨、李晨、餘皚磊、俞灝明、鄭愷、梁靜、唐藝昕、李九霄、辛柏青、侯勇、劉曉慶、阮經天、姚晨、黃曉明、馬精武等。
即使你不認識這些明星,依然會內心震撼。這電影中每個人都是主角,小人物的設定,小人物的轉換,讓我們看到了在戰爭下的眾生百態。
影片中最催淚震撼感人的幾個片段:
第一個用身體炸彈:為了炸毀日軍的鋼板防護進攻部隊,戰士們身上捆滿炸藥手榴彈,排隊輪流從樓上跳下引爆。
第二個是樓頂護旗:在日軍飛機輪番瘋狂的掃射下,戰士在樓頂用身體和生命護衛國旗屹立。
第三個是租界人士援助:刀子等上海租界青年為了給抗戰部隊送電話線,一個個自願捨命衝橋。
刀子的出場是驚豔的。不得不提一句,他是劉曉慶飾演蓉姐的手下。為了送電話線,他割開手指按下手印,從奔馳的車上跳下來,衣服一甩,說我一直跑的最快我去試試。最終送到了,他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還有一個小姑娘冒死遊水過河送國旗。和租界捐獻物資場景。
第四個是最後的衝橋環節,一聲衝啊,感天震地。
還有影片中最精彩的對話環節。
團長說:"河的那邊是天堂,而這邊,卻是地獄"。
一位戰士說:如果我死了,我的活就交給你幹。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的真情吐露:"你有家嗎,家裡有地吧,在我走之前家裡人幫我定了一門親事,聽他們說,我的老婆肉乎乎的,可是我還沒見過她,我不想死啊。"
影片中有一段女童軍冒死給四行倉庫送旗的情節,營長謝晉元說:「升旗,可以向世界表明我們的士氣,但會引來敵人更猛烈的攻擊,升還是不升,聽大家的。」
一個戰士說:「升,在自己的地盤兒,幹嘛TMD不升?!」
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部戰爭愛國影片如一匹黑馬,在這個初秋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
電影片頭引用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待我成塵時,你將見到我的微笑。」
讓我們在心中不由得再一次致敬戰爭中的每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