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保持住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孩子學校留了一篇作文,寫一寫未來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或許是父母都是科技工作者吧,孩子寫的未來的世界充滿了科技感,飛車、瞬移、綠化藥水,在孩子的筆下未來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非常欣喜於孩子的想像力與好奇心並沒有隨著課業的沉重而消失。
想起來前一陣子給孩子買了一本書,叫做《孩子們的詩》,其中小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真是讓我大吃一驚。
其中六歲的小孩寫的一篇《光》:
「晚上我打著手電筒散步累了就拿它當拐杖我拄著一束光」
小朋友的措辭真是太絕了,這個「拄」字,讓整首詩的意境一下子就出來了。
還有一篇讓我極為震撼的詩,是一名9歲小朋友的《黑森林》:
「在大家的掌聲中一個人走了進去不知過了幾千年幾萬年這個人再也沒有走出來」
整首詩充斥著一種黑暗的色調,但又滿滿的是對世界的認知,對神秘與未知的恐懼與排斥。
孩子們內心的需求比大人們認為的其實要多得多,如何能在保持永遠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保持一種探索的精神?
或許讀幻想文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一部好的幻想文學,能夠幫孩子們正確面對成長期的心理衝突,幫助孩子的成長。同時幻想文學也能夠創造一個「第二世界」,讓孩子們在這個折射現實的虛幻世界中探索與創造,充分釋放想像力與好奇心。
《十三號站臺的秘密》是孩子最近在讀的一本兒童幻想文學作品,作者塑造了一個類似於「世外桃源」一般的小島,其中充斥著各種超自然的力量與非現實的因素,但卻活靈活現,引人入勝,於「潤物細無聲」中對善良、對互助等各種品行進行了讚美,寓教於樂。
2、英國作家筆下的幻想世界
《十三號站臺的秘密》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的兒童文學家伊娃·伊博森,她被譽為與J.K.羅琳比肩的耀眼文學之星,她的作品曾經獲得多項文學大獎,並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一提起站臺,通往神秘的異世界,人們往往想起會想起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實際上,伊娃·伊博森的《十三號站臺的秘密》的設定比J.K.羅琳還要早上三年,這也可以看出英國兒童幻想小說生命力之旺盛,寫作者想像力之豐富。
至今為止,談到兒童幻想文學,首推的還是英國,多部作品流傳甚廣,堪稱是幻想文學的代表作品。其實英國的兒童幻想文學能夠達到現在的高度,是有著深厚的傳承的。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伊迪絲·內斯比特第一次將幻想中的事物融入了現實生活的,這種題材的寫作方式也被認為是幻想小說的開端,伊迪絲·內斯比特也成為了英國幻想文學的奠基人。就連J.K.羅琳也視她為「最欣賞的兒童文學作家」。
隨後,英國著名文學家查爾斯·金斯萊的《水孩子》,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喬治·麥克唐納《北風的背後》,就像是三座文學殿堂的高峰,將英國兒童幻想文學的天空高高撐起。
近些年的J.K.羅琳、伊娃·伊博森等作者在前輩們的基礎上將兒童幻想文學發揚光大。在他們的筆下,主人公們不再是成人世界的英雄人物,不再是童話傳說中的王子與公主,而是和少年兒童讀者們同齡的孩子們,他們是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生,是「阿瓦隆」海盜上小巫師奧吉,是橫跨亞馬遜叢林探險的三個小夥伴……
兒童們取代了成年人,成為了幻想世界的主角。
這也是少年兒童讀起來有代入感,對兒童幻想小說極為感興趣的原因吧。
3、十三號站臺與第二世界
幻想小說一般都會有一條連接不同時空的隧道,這樣,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就可以通過時空隧道一步跨入神奇的魔法世界。
在《十三號站臺的秘密》中,這樣的隧道隱藏在國王十字車站十三號站臺的下面。這條隧道每九年開啟一次,每次開啟九天。
通過這條隧道,就可以到達一處隱秘的海灣,通往絕美的海島。那裡堪稱世外桃源,所有的生物都能和諧共處,無論是獨眼食人魔,還是龍,或者是巨怪,無不如此。
還有可愛的霧寶寶,只要聽到音樂,就會常常的吐氣,於是乾淨濃鬱的白霧就籠罩住了整個絕美海島,讓這裡宛如仙境。
其實這種幻想世界的設定,就是清晰地告訴讀者,這是一個幻想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為故事的敘述留下了無限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是有著渾身惡臭的鳥人哈比的,是有著會吐青蛙的懵懂女巫的,是有著善良心思的鬼魂的。同時這種幻想舞臺的搭建,也構築了一種虛化的視角,讓讀者們於真實與虛幻之間遊走。
《魔戒》的作者託爾金提出了一種關於幻想小說是「第二世界」的觀點。他認為,第一世界是造物主創造的真實世界,而人類的想像力,可以創造出一個想像的世界,也就是「第二世界」。若想讀者認同「第二世界」,相信「第二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事件,那麼作者就需要達成第二世界中「真實的內在一致性」。
換言之,在第二世界中,反映第一世界,又與第一世界不同。真實與幻想要結合,平凡與神奇要結合,讓讀者在故事中能找到現實的影子,能夠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否則第二世界的構建就是失敗的。
就地理環境而言,絕美海島與大陸相隔,四周環海,是一個理想的與世隔絕的國度。這裡無論是鬼混、怪物、普通生物、人類,都能和諧相處,就算是尊貴的皇室,也看出來絲毫的架子,議事的時候也充分照顧普通人民的意見。
絕美海島就是一片純淨之地,給予人們生存的希望。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在民族衝突越發嚴重的歐洲,在當今疫情肆虐的英國,這就是作者給自己構築的一片理想烏託邦,也是夢想給孩子們最純淨的樂園。
4、各種文化在幻想小說的深刻融合
兒童幻想文學中的第二世界構建需要作者極為豐富的想像力,但總要有其發展的沃土。西方世界的希臘神話、北歐神話、民間傳說為《十三號站臺的秘密》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源。
首先來看看救援黃金四人組。其中年紀最大的科爾內留斯是島上最強大的男巫,能變換天氣,能在石頭上打火。巫師是西方文化中傳統的一個角色,擁有著強大的能力與法術,不過顯然科爾內留斯的法術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略顯雞肋。
而古爾金特露德是一名精靈。精靈是北歐神話中的形象,近些年通過《魔戒》的渲染,精靈一族外形美麗,優雅高貴,長有長長的尖耳朵。但在伊娃·伊博森的筆下,古爾金特露德這名精靈的形象有點搞笑,她戴了一頂大大的帽子,不僅裝飾著鮮花,居然還有一顆活的甜菜。而她手中的救援工具是什麼呢?噴壺、紙袋、一卷線……在搞笑之餘,不由得也讓讀者擔心,這能把小王子給救回來嗎?
第三位救援者是一名獨眼巨人。這個形象來源於希臘神話,是西西里島的巨人,他們的獨眼長在額頭上,擅長鍛造。而救援者巨人,他的特長是什麼呢?照料山羊,為製作登山帽收集羽毛,還喜歡唱約德爾小調。這也為後續故事情節中他無法制住冒牌小王子埋下了伏筆。
最後一名救援者,也就是最主要,最出彩的人物奧吉,是一名女巫。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女巫是比男巫出名的,分為使用白魔法的白女巫與使用黑魔法的黑女巫。奧吉會用什麼呢?她練習慢跑,擲巨石鍛鍊肱二頭肌,研究倫敦地圖,努力咳嗽出青蛙。這一些都是為了救援小王子在做準備。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充滿著責任心的小女巫,非常可愛的小女巫,也正是因為奧吉的努力,才讓真正的小王子回到了絕美海島。
其他在《十三號站臺的秘密》中出現的人物還有想為小王子唱歌的海妖塞壬,來源於希臘神話;
渾身惡臭,惹人厭煩,但是心地還算善良,一心要將王子帶回海島的哈比,來源於希臘神話的鷹身女妖,長有鳥的翅膀和青銅的鳥爪;
小女巫咳嗽就能吐出青蛙,似乎是來源於歐洲民間傳說,在安徒生童話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伊娃·伊博森從北歐神話、希臘神話、歐洲民間傳說那神奇瑰麗的世界中汲取營養,讓各種文化在幻想小說的「第二世界」中互相吸引,互相融合,成為兒童讀者們美麗的瑰寶。
5、以幻想世界展現「真善美」
一部好的兒童幻想作品,能夠讓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對於生活與世界的領悟,閱讀作品就像是一場滿足自我實現的經歷,在幻想的世界中展現自我,發揚天性。
從這個角度來說,《十三號站臺的秘密》是很成功的,孩子們能夠從中體會到世界的真、善、美。
以幻想世界展現「真」
這個「真」,是現實之真在幻想世界中的投影,是理想之真,是能夠滿足人類一切美好想像之真。
在現實世界中,人類出於種種因素的影響,無法達到理想的真世界,那麼在幻想的第二世界中,理想的真世界在孩子們面前展開了。
絕美海島就是這樣一座理想的真世界之島。這裡環境優美,沒有戰爭的紛擾,各個種群和諧共處,皇族勇敢公正、清正廉潔、視自己為人民的僕從。簡言之,這裡就是一處完美的烏託邦。
聽聞失散的王子品行不佳後,世間的鬼魂們不願意再來到絕美之島,而一旦得知品行俱佳的本才是真正的王子之後,他們又爭先恐後地來到這片世外桃源。
對於理想之真的追求,是每個種族,每個個體都渴望的。
以幻想世界展現「善」
絕美之島上的個體形象都是善良的,無論是人類還是「鬼魂」抑或是怪物。
三個保姆在不慎遺失了小王子後自我放逐,靠著對自身的懲罰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只有極善得人才會有這樣的純真心思;
奧吉自小發誓要將小王子救回來,即使自己沒有被選中救援隊,依然毛遂自薦前往大陸;
鬼魂們明知道小胖子的品行實在是差勁,但為了海島,還是寧願一次次地經受小胖子的奚落,也要協助營救四人組完成任務;
哈比們形象可怖,氣味難聞,口舌不饒人,但是在接小王子回家這件事上,他們可是一點也不落後,展現了他們可怕外表之下的善。
通過奇幻文學以善揚善,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接納善,將善落到日常行為上,這也是通過「第二世界」反哺「第一世界」吧。
以幻想世界展現「美」
《十三號站臺的秘密》創造了一個美的「第二世界」,給孩子們顯現出完美世界之美;
在這裡,通過優美的故事框架,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一部好的作品文學藝術性之美;
在這裡,除了卓託太太和雷蒙德,每個人都有一顆美好的心,都有美好的品德,讓人性(包括各種族)之美在故事中熠熠生輝。
令人耳目一新的幻想架構,加上精彩紛呈的故事呈現,讓小讀者們深刻體會到世界之美。
6、
《十三號站臺的秘密》體現了關於愛,關於真善美,關於成長的主題,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讓孩子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激發了好奇心與想像力,並能夠帶來對於世界認知的深刻思考,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非常期待能夠看到中國本土能夠早日出現這樣高品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