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和武俠片一樣,是華語影壇最有影響力的類型。
說到功夫片,很多人想到的一定是李小龍。
《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李小龍僅憑這四部電影就讓功夫片享譽全球。
當然,李小龍對功夫片的貢獻是有目共睹,但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
早在李小龍之前,邵氏於1971年出品的《天下第一拳》是第一部在美國100家影院同時放映的功夫電影。
雖然從現在的角度看,《天下第一拳》以及邵氏的電影,很多都變得「難看」,但不能因此忽略這些電影,以及邵氏所帶來的貢獻。
藉此,我們談一談這個改變了無數人生活的傳奇:邵逸夫和邵氏,以及子公司TVB。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是邵氏拍攝;
邵氏擁有亞洲最大的製片基地;
邵氏拍攝影片多達上千部,是中國所有電影廠之冠。
香港電影的前身是上海電影,邵氏也是。
從最初邵逸夫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後來轉戰南洋、越南、泰國等地,最後在上世紀50年代落戶香港,並稱霸香港電影20年。
在落戶香港後,邵逸夫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清水灣成立邵氏專屬的影城。
耗時7年,建成亞洲最大的電影影城,也是世界最大的華語電影影城,香港的東方好萊塢因此得名。
之後,邵逸夫效仿西方實行大片廠制度,也就是工廠式的流水作業,一手包辦所有環節。
當然,這樣的模式很難出精品,多數是套路化、模式化的商業製作。
後來,鄒文懷從邵氏出走成立嘉禾,請來李小龍、許氏兄弟、成龍、洪金寶,並允許他們成立子公司,自己拍自己的電影。
這種獨立製片模式出品了很多難以複製的經典,每一個人的作品都帶著他們很明顯的個人色彩。
邵氏電影的光輝逐漸被嘉禾取代,以及其後的新藝城。
後來,邵氏轉戰電視圈,旗下的無線TVB至今仍是亞洲最大的中文節目內容供貨商。
邵氏電影的影響力只在頭20年,其子公司TVB才是其輝煌所在。
先不說TVB間接為香港電影培養無數演員和導演,他是影響了香港以及大陸幾代人的生活。
這一點是絕對否定不了的。
邵逸夫是當之無愧的電視大王,他改變很多人的生活,尤其是喜歡港劇的人。
也許你沒看過邵氏的電影,但你或多或少都有接觸過TVB的電視劇。
最能體現TVB影響力的例子,就是武俠劇。
在上世紀90年代直到千禧年後,TVB每拍一部武俠劇,內地或臺灣,都會跟風拍同名作品。
每一部TVB大熱的武俠劇背後都有一部尷尬的內地版。
只是,千禧年之後,TVB不斷走下坡,時至今日,TVB早已沒有當年的影響力。
但至少不像亞視,TVB每年還是會出品不少優質作品。
有個詞叫復盤反思,從個人的角度,審視過去乃至當下的生活,原來TVB的影響是如此深,這也是寫本文的原因。
因為我們是看著翡翠臺,追著TVB的電視劇長大的,TVB早已成為生活一部分,現在,將來都是。
文中圖片來自劇中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