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說起邵逸夫,李太白的這句詩來形容他的一生再貼切不過了,但是要講起他一生的故事,從事業上的奮鬥,到家庭感情生活,那可真是百轉千回,精彩絕倫的程度一點也不輸他的邵氏電影。
首先,不說他個人的知名度。但說我國境內,不論大城市還是小縣城,不論偏僻還是繁華之地,不管大學或者小學,都有「逸夫樓」的存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也是由邵逸夫捐贈的一所公立醫院。
他的善行布滿了他熱愛的這片土地,自上世紀1985年以來,通過他個人的基金組織同內地教育部門合作,建立教育機構六千多個,一生捐贈3萬多座逸夫樓,各行各業、各種災害救助的捐贈金額總計上百億,留下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傳奇故事。
出身富家,滿腹才華
邵逸夫原名邵仁愣,祖籍浙江寧波。他一共兄弟姐妹八個,出身商人家庭,成長環境優越,家庭和諧美滿。
父親邵玉軒經營著一家不小規模的顏料商行,同時在當時還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既具備靈活的商業頭腦,又有大局的前瞻性。邵逸夫在這樣物質基礎堅實,父母眼界格局開闊的家庭裡,從小就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培養,年紀輕輕便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思想活躍,能力出眾。
後來雖然父親的生意日漸敗落,但早年收購的一家上海劇院,卻培養出兄弟幾個對戲曲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哥邵醉翁雖是律師,卻在劇本撰寫上水平極高;二哥邵邨人也同樣的擅長劇本創作;三哥邵山客對發行和市場把握的非常好;邵逸夫自己攝影水平極為了得,並且對於經營和擴展也眼光獨到,手段了得。這也為兄弟幾個日後徵戰乃至稱霸整個電影行業打下了基礎。
1923年,父親邵玉軒生意敗落後,邵家只剩下一家名為「笑舞臺」的劇院和一棟老房子。而兄弟幾個更是破釜沉舟般賣掉老房子,搬進劇院,通力合作,準備在電影事業上大展拳腳,可以說邵氏電影與中國電影的發展史是同步的。
1924年,老大邵醉翁就成立了「天一電影公司」,邵逸夫尚未畢業就加入了大哥的「天一電影公司」,並負責拓展海外業務。
1925年,國內時局動亂,兄弟幾個就把目光投向了相對穩定的南洋,並由邵山客負責拓展南洋的業務,邵逸夫緊隨其後跟著哥哥一起發展南洋的電影市場。
而留守上海的老大邵醉翁和邵囤人在三年後,也將電影市場拓展到了香港,此後不但在影片的種類上不斷創新,更是收購大量的美國影片;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多地收購影院,讓邵氏電影遍及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而此後邵逸夫又來到新加坡跟幾個哥哥通力合作,讓邵氏電影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1931年,邵逸夫九死一生從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1932年,由邵逸夫導演的中國第一步有聲電影《白金龍》誕生了,他把中國電影正式帶入有聲時代,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此後幾年,邵氏兄弟在東南亞,港澳等地區擁有了上百家電影院和數家遊樂場,他們兄弟幾人聯手打造了一個電影的王國。此後在動蕩不安的戰爭中的邵氏企業也大受打擊,幾近破產。
幾經輾轉,邵逸夫在1957年回到香港,在當時還是一片荒山的清水灣,建立了著名的「邵氏影城」,成立他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開始了他的電影夢工廠,邵逸夫出任總裁。
在「邵氏影城」一共拍攝了一千多部電影。到了1970年,又開始涉足電視行業,開啟了香港TVB無線電視的時代,培養了大批著名的藝人梁朝偉、劉德華、張衛健、劉嘉玲、古天樂等。
1973年,邵逸夫發起並舉辦了第一屆香港小姐選舉。此後我們耳熟能詳的如李嘉欣、關之琳、佘詩曼等歷屆港姐美女都由此出道。
多情又長情的感情生活
富商的身份,同時又是身處娛樂行業,邵逸夫身邊自然是美女環繞。感情生活肯定也是豐富多彩的。
他一生結過兩次婚。第一次據說是他跟好友餘東璇的女友黃美珍一見鍾情。後來餘東璇竟退出成全了邵逸夫和黃美珍,而且還在兩人婚禮上送上了重禮,兩人也可謂衝破重重阻礙喜結連理。
婚後黃美珍不僅在事業上對邵逸夫鼎力相助,成了丈夫的得力助手,還生下兩子兩女,可謂婚姻事業皆圓滿了。
可王子公主的童話怎會就此結局?在邵逸夫45歲時,遇到了年僅18歲的方逸華。青春貌美,且是當時東南亞一帶的紅歌星,很快兩人便走到了一起,邵逸夫開始帶著她四處應酬交際。
直到1987年,黃美珍在美國洛杉磯去世,邵逸夫和黃美珍才結束了這段長達50年的婚姻。黃美珍去世十年後,90歲的邵逸夫不顧家人反對,終是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迎娶了小他27歲的方逸華。
由此方逸華正式進入邵氏集團掌權,四個孩子相繼淡出邵氏集團,兩個兒子更是直接退出移居新加坡,更是跟邵逸夫斷絕父子關係長達二十年之久。
而方逸華陪在邵逸夫身邊四十多年的時間,並且一直幫他管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工作。直到他去世,邵逸夫把股權全部轉移給了方逸華,而數百億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熱心慈善,心懷天下
邵逸夫曾經說:「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回到民眾,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寬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鑰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藥。」
回顧他的一生,事業上可謂白手起家,百轉千回,歷經磨難,建立起自己的影視帝國,給中國的電影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開創了電影行業的新時代。而財富的積累也是相當驚人的數字。而更為讓人欽佩的,是他做慈善的熱情和胸懷。
但是不僅在教育和醫療這樣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做出自己的努力,還創立了「邵逸夫獎」,此獎項模仿諾貝爾獎,在各個文化領域內激勵有成就的科學家。更是出錢出力保護我國的敦煌莫高窟壁畫。
1990年,中國科學院為了表彰他為祖國科學教育事業的巨大貢獻,還把一個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國內遭遇颱風和洪澇災害時,他捐助多達150家受災中小學校的重建;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1億港元;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再捐1億港元用於災後重建;2011年邵逸夫退休更是將資產全部捐出。還有許多其他地區行業的捐贈不計其數。
小結:
邵逸夫出色的商業頭腦,在電影行業展現出來的思維、策略、膽識以及對自己在電影上學習的嚴格要求,讓他成為這個行業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他更是在娛樂、慈善等領域內創造了屬於他自己的傳奇。
這個傳奇跨越了清朝、北洋政府、民國、新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回歸長達百年的歷史巨變。他一手打造的電影事業影響幾代人的美好回憶。
他的家國情懷,大手筆的捐贈回饋社會,每個地方的逸夫樓也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他的名字將永遠隨著他的精神被人們所銘記。